“鐵錘響叮當,兩餐不愁餓”,一句歌詞唱出了惠東安墩徐氏家族的“技藝”。在安墩鎮,一把好刀的誕生,要運用6大核心工藝、歷經32道制作流程。徐氏家族是當地夾鋼刀具鍛打技藝傳承的佼佼者,堅持手工鍛打和技藝創新,成為極具惠州特色的鍛打刀具,遠銷海內外。2019年,惠東安墩夾鋼刀具鍛打技藝入列該縣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市級非遺項目。
鍛打鐵料。
精磨刀鋒。
19世紀20年代開始,安墩鎮徐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人在山村間拉風箱、燒火等,為鄰居打造刀具利器、農具以補貼家用,并逐漸積累了口碑。第六代傳承人徐耀城自10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祖傳的技藝。2002年,徐耀城做了調研,著眼于提升產品工藝切削的適應性,對傳統刀型進行改良,以夾鋼手工鍛打的方式造出高硬度、鋒利、易復磨的刀具。現在,徐家工廠擁有安墩鎮夾鋼刀具鍛打技藝的百年水淬工藝和6大核心鍛造研磨工藝,250多平方米的鍛刀坊和完備的鍛造研磨工具為技藝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好刀出爐。
炭爐加熱。
面對時代發展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刀具鍛打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正面臨逐漸被現代機器批量生產所代替的危機。“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手工鍛打刀具這項艱苦的工作。”徐耀城說,夾鋼刀具鍛打技藝急需得到有效保護、引導和規范。“我們想把這門技藝帶出山村,讓更多人認識和接受。”徐耀城表示,如今已培養了10年以上經驗的鍛刀師傅7人,還有學徒近20人。
鍛打鐵料。
精磨刀鋒。
為了更好地傳承鍛刀手藝,徐耀城父子走訪多地,尋找傳承這門手藝的更多可能性。“后期計劃在惠東辦一個鍛刀技藝傳習所,目前還在構思中。”
(文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蔡偉健 賴金朗 圖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