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橫瀝觀音山村依托生態文化資源,走出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鄉約”觀音山 尋夢桃花源
群山環抱,古木參天,泉水潺潺……位于惠城區橫瀝鎮東部山區的觀音山村,生態資源豐富、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鷹嘴桃、茶葉、百香果種植等產業正加快發展,清代古圍屋曾是東江縱隊的傷員救治休養點,近年來又吸引國內多部影視劇取景拍攝。
2024年初,觀音山村被評選為廣東省第二批“百千萬工程”擬培育典型村。乘著“百千萬工程”東風,觀音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干群合力、示范帶動,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抓緊抓實典型村培育工作,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紅色綠美鄉村。
觀音山村古圍屋。
近日,記者走進觀音山村,領略“人在景中,景在畫中”的美景,見證“百千萬工程”的落地成效。如今,村中基礎設施煥然一新,道路亮化美化,小公園錯落有致。鷹嘴桃、茶葉等特色產業,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可觀收益。古圍屋得以修繕升級,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鄉村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風貌提升
建設5處主題小公園
走進觀音山村,記者看到這里環境整潔,公共文化空間煥然一新。據介紹,村子的蝶變首先得益于惠城首個水庫移民省級示范項目。2023年4月,觀音山村人居環境提升項目獲批為“2023年度廣東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省級示范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11月實施,經過4個月建設后順利完工驗收。
據介紹,該項目以觀音山村3個移民村小組為節點,打造“文化休閑生態”環形路線,實施了道路亮化美化、農房立面改造、四小園、活動中心、親水平臺等建設。升級改造1公里的村道和排水系統,修復破損地面近500平方米,加裝路燈及景觀燈103盞,農房立面風貌提升11000平方米,綠化美化提升改造近9000平方米。此外,村莊還利用閑置荒地打造了5處主題小公園,種上桃花、風鈴木、長春花等花木,同時安裝了健身器材。村民休憩游玩有了地方。項目建成后提升了村莊風貌,惠及全村村民。
2024年6月,觀音山獲批打造“百千萬工程”擬培育典型村啟動資金100萬元。資金該怎么用?當時,觀音山村黨支部書記廖振良先后組織召開兩委聯席會、村民代表大會、“百千萬工程”座談會以及入戶訪談。充分征求村民建議意見后,篩選出村民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問題優先解決。
觀音山村鷹嘴桃個大飽滿。
“最終,我們決定將資金重點用于村口道路拓寬提升、觀音山村一橋加寬加固,以及三線整治和農房外立面改造等項目。”廖振良說,村民出行、橋梁承載力等問題得以解決,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了生活環境,提升了村莊面貌,為村民打造了更舒適、美觀的居住空間,成為村民“看得見”的幸福。
廖振良介紹,接下來,觀音山村將以美麗庭院打造為抓手、以紅色文化為根脈,以水清、路平、燈明、村美為目標,推動美麗庭院、四小園示范建設和公共區域綠化綠美,打造全域紅色綠美鄉村,凸顯觀音山村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風光。
產業強村
鷹嘴桃種植形成產業鏈
每年6月下旬,觀音山村的鷹嘴桃成熟,開始采摘。這里的鷹嘴桃個大飽滿,吃起來脆、爽、甜,還帶著蜜味,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采摘游玩。種植戶劉杏妹高興地說:“去年我們賣了1萬斤,產值15萬元。桃子收完后,桃樹開始分泌桃膠,采桃膠又是一筆收入。”
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觀音山村在改善民生配套設施的基礎上,依托生態資源,融入觀音山村革命老區特色和文化精神,打造“文化+休閑+觀光”的人居環境提升示范帶。
依托現有自然風貌和50畝鷹嘴桃產業種植園,觀音山村以“鄉約觀音山,尋夢桃花源”為主題,形成“三月賞花、七月品桃、秋采桃膠”產業鏈,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如今,全村年產2萬斤鷹嘴桃,銷售額達30萬元,帶動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24年,觀音山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5萬元。
除鷹嘴桃外,觀音山村還有釀米酒、茶葉等特色農產品,但目前存在規模小、標準不統一、效益低等問題。對此,觀音山村結合耕地和林地資源、傳統技藝、經濟效益等因素,謀劃了山茶種植與炒制基地、鷹嘴桃種植與采摘觀賞園、米酒釀造工坊和山水田園綜合體的產業發展方向。
文化賦能
打造紅色教育與影視場景體驗基地
觀音山村還留存一處古圍屋——石頭碉樓。據了解,石頭碉樓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主要靠石頭壘成。這些石頭最重有500斤,小的也有數十斤,碉樓墻體特別厚。同時,樓內制高點及關鍵位置還有槍眼炮口,防御功能很強。
觀音山村小公園。
據介紹,抗戰時期,觀音山村是當時東江縱隊的一個情報中轉點和后勤供給基地。東江縱隊正是依托石頭碉樓的有利地形和防御條件與敵人周旋。這段浴血奮戰的歷史,奠定了觀音山村的“紅色基因”,使之成為惠城革命老區村之一。
如今,保存尚好的石頭碉樓兼具客家建筑歷史特征和紅色文化價值,吸引了惠州市書畫協會書畫家采風創作。《我的姐妹是網紅》、劉濤主演的《追夢》、舒淇主演的《尋她》等電影電視劇也曾在此取景拍攝。
廖振良介紹,村里近年開始推動古圍屋歷史文物認定工作,結合移民項目計劃對古圍屋修繕升級打造;結合東江縱隊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教育與影視場景體驗基地,更好地進行文化宣傳、教育和影視拍攝。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