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區水口街道姚村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駿
建橋修路打好文體牌 助村拿下國字號獎項
“3年大概有1千多天,感覺駐村光陰轉瞬即逝。每一天,我都帶著兩個問題走進村里——‘村里需要我做什么’‘我能為村里做什么’……”2021年7月30日,惠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九級職員王駿走馬上任水口街道姚村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期滿的第三個年頭,他已經從當初那個剛入村的“陌生人”,變成村民口中的“阿駿”“王書記”“青年哥”。
第一書記展現“第一擔當”。村民對王駿稱呼變親切了,背后是對他的肯定,更是金杯銀杯換不來的群眾好口碑。
三年間,王駿帶領姚村村獲評“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成為全省兩個之一、我市唯一一個獲得這個國字號獎項的村級單位。結合姚村村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精品村,王駿打好建橋修路、文體惠民等兩張王牌,助力姚村打響“探山尋水,悅美姚村”鄉村特色招牌,蹚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將青春汗水揮灑在“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中。
王駿。
聚焦“民所需”
路橋通暢的“愿景”變成“實景”
駐村工作歸根到底是群眾工作,堅持訪民情、聽民聲、解民憂,為群眾辦實事就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姚村村位于水口街道的東南方,屬于狹長小丘陵地帶。村里核心區域,一頭是高排渠低水橋連著工業高新區,另一頭是姚村橋連著繁華的都市區,但連通的兩座低水橋都是使用年限接近20年的危橋,成了制約村莊發展、影響群眾通行的突出問題。
“駐村以來,村民跟我反映最多的就是進出村的道路問題,這是村里急難愁盼的問題。”王駿說,村里總人口2400人,超過一半在工業高新區附近廠區打工,因為連接工業園區的高排渠低水橋無法行車,原本只需15分鐘的步行路程,得多用半個小時才能繞過去,成了村民的煩心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樁樁件件皆民聲。王駿仔細記錄群眾所需,多方奔走、積極協調。三年來,推動各級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約2000萬元,成功改造兩座橋梁、鋪設4.2公里柏油路、完成3.5公里水庫道路硬底化及籃球場地翻新建設,群眾的“愿景”變成了“實景”。
“王書記帶頭,說建就建,說干就干,姚村橋僅用4個月就建成通車了。高排渠低水橋也還有1個月就竣工了,我們很期待。”村民黎素娣說,“這三年總有路橋建成,柏油路都修到了家門口。”
路通財通。兩橋通達,村民外出務工更方便了,村民的自有房屋也方便出租了,大家的荷包都鼓起來了。
“道路通暢,不僅改善了村民生活,也為姚村村發展引入了新動力、新投資。這幾年,姚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9.4萬元增長到了46萬元。”姚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姚錦華說,“更值得高興的是,環水庫綠道修建起來了,改善了水庫的道路環境,提升了通行效率,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青山、綠水、田地與村莊,綠美相融、景致宜人,村里建起了生態釣場,周末不少市民前來游玩,激活了“探山尋水 悅美姚村”特色鄉村游。下一步,姚村村計劃引入民宿和生態農莊等,讓希望不斷綻放在田野上。
發揮“我所能”
不遺余力推廣鄉村體育運動
每天傍晚,姚村村的籃球場上都會有孩子積極訓練的身影,這已成為村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籃球場外,各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加油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村BA”在這里開展得如火如荼。
發展鄉村體育運動正對王駿“胃口”,他從小就是優秀體育生,大學期間專業學習籃球,是一名籃球運動員。在惠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工作期間,他也負責體育推廣工作。因此,駐村期間,除了推動鄉村發展外,王駿還不遺余力推廣鄉村籃球體育。
在“籃球書記”王駿的帶動下,姚村村成功舉辦了惠城區首屆農民運動會、惠城區百(村)居男子籃球聯賽啟動儀式等體育賽事,利用網絡平臺引流播放16萬人次,姚村村因籃球運動而火熱“出圈”。
姚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籃球村”,村里老少皆愛說籃球、打籃球、看籃球。村里成立了少年籃球隊,創辦了少年籃球訓練營,聘請專業教練對孩子們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就這樣,村里掀起了一股籃球熱,打場籃球賽、看場籃球賽成了村民農閑時間的好選擇。
以籃球為支點,王駿帶動并掀起了全村運動熱潮。“村里人人愛籃球,也帶動了村中其他體育運動的發展。”王駿介紹,姚村村的少年兒童醒獅隊、少年兒童舞龍隊、羽毛球隊、乒乓球隊相繼應運而生,依托文明實踐站,姚村村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豐富農村體育賽事活動供給,構筑全民健身“大群體”格局。
2021年底,王駿助力姚村村拿下了“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金字招牌榮譽,“如今,籃球運動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成為姚村村的一張新名片。”王駿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吳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