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區以長者飯堂為平臺,健全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老人從“舌尖”暖到“心尖”
走進惠城區橋東街道東河社區金沙俊園長者飯堂,一陣飯菜香味撲鼻而來,老人們取餐后到餐廳慢慢享用。另一邊,黨員志愿者忙著打包飯菜,為轄區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
老人們在長者飯堂用餐聊天。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長者飯堂逐漸成為重要的社區養老服務載體。惠城區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創新實踐多種運營模式,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社區綜合治理效能。
著力搭建“15分鐘”助餐服務圈
中午時分,臨近飯點,家住江北街道新城社區郵電新村的李定云招呼著老鄰居們下樓,步行幾分鐘,來到杏健之家長者飯堂用餐。配餐員細心周到地安排他們取餐就餐,大家享受著美食,相談甚歡。“菜品葷素搭配、營養健康、價格實惠,照顧了老年人口味,這樣暖胃暖心的長者飯堂辦得好啊!”李定云說。
去年12月底,杏健之家長者飯堂正式揭牌,既為惠城區杏健老年護理院居住的老人及工作人員提供餐飲,也成為周邊長者用餐的好去處。該飯堂占地約400平方米,環境寬敞宜人,每周一至周六中午和晚上提供餐食,可容納50人同時就餐,日均就餐人數約150人。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暖胃又暖心的服務,得益于惠城區持續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近年來,惠城區深化長者飯堂建設,聚焦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吃飯”問題,積極探索以長者飯堂建設為重點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
當前,惠城區共建有長者飯堂(助餐點)17個。其中分布在16個社區、1個行政村。長者飯堂如何能辦出特色?
惠城區在探索長者助餐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因地制宜,聚焦老年人居住的集中程度、用餐需求,努力搭建“15分鐘”助餐服務圈。
對于居住相對密集、堂食服務需求較大的,利用閑置公有物業或社區公共服務用房自建廚房,設置就餐場地,如橋東街道東河社區金沙俊園長者飯堂、江南街道園嶺社區長者飯堂和水口街道下源村長者飯堂;對于場所位置便利,“15分鐘”服務圈內有剛性用餐需求的,通過在養老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飯堂開辟老年助餐專區,如江北街道新城社區杏健之家長者飯堂和橋西街道更樓下社區惠民九如康養中心長者飯堂;對于日均需求量相對較少,臨近現有長者飯堂的,依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或社區門店設置老年助餐專區,采取“中央廚房配送+社區門店取餐”方式,如橋西街道紫西嶺社區愛心福站晨陽示范店助餐點、江北街道水北社區水北新村長者之家助餐點。
探索市場化運作讓長者飯堂“長久飄香”
水口街道下源村長者飯堂是惠城區首家行政村長者飯堂,每天11時30分至12時30分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
“60至74歲的老人每餐自費5元,75歲及以上的老人每餐自費2元,就能吃上兩葷一素一湯、熱氣騰騰的營養午餐。”該長者飯堂負責人介紹,菜品可口、價格實惠,長者飯堂每天就餐的長者人數約150人。
作為民生工程,長者飯堂確實叫好又叫座。但如何實現長者飯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辦得起”“辦得久”“辦得好”的問題?
惠城區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探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助餐模式。依托現有的鎮(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場地,打造長者飯堂(助餐點),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制餐、配餐、分餐、就餐、送餐等服務。采取自建廚房服務模式的長者飯堂,集膳食加工配制、集中用餐及送餐等功能為一體,則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另一方面聯動多方力量,深化政企合作,探索“政府補助一點、企業讓利一點、慈善捐助一點、個人自費一點”的“四個一”公益運營模式,整合利用各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給予“大助餐”用餐補貼,保障長者飯堂助餐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惠城區正積極探索長者飯堂市場化、可持續化運作,對于條件合適的長者飯堂,探索增加菜品種類等方式,讓更多消費群體加入,擴大服務人群,減輕經營壓力,為長者飯堂注入新能量,將“老年餐桌”向社會“全齡”開放,不斷拓寬經營模式,實現長者飯堂“長久飄香”。
打造銀齡社交圈,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
“現在不光有長者飯堂,還有各種便民服務。”在橋東街道東河社區金沙俊園長者飯堂就餐的李婆婆開心地說。如今,在金沙俊園,老人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做完運動,接著在長者之家下完象棋、聽完健康講堂后,就可移步到長者飯堂用餐,這就是小區老人們健康、豐富又充實的日常。
在橋東街道,建于1998年的金沙俊園小區在“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中,利用閑置用房打造長者飯堂、長者之家、健康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等活動場所,為轄區老年人提供一個功能齊全的活動陣地,滿足老人“舌尖”上的幸福之余,還能滿足日常活動、休閑娛樂等需求。
金沙俊園長者飯堂積極引導社會愛心企業、慈善組織、志愿服務團隊及個人等多方力量參與長者助餐服務。針對高齡、獨居、空巢、殘疾、困難老人,社區不定期組織“回家”黨員認領“微心愿”,開展愛心助餐送餐服務,把老人“舌尖”上的事做到“心尖”上。
此外,通過“黨員回家”“餐桌交談”傾聽長者意見、收集長者需求,在品質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上下繡花功夫,不僅打造銀齡社交圈,有效回應和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讓“養老+”內涵更豐富。
以長者飯堂為平臺,推進了“小飯堂”撬動“大治理”的進程,讓老年人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這種做法不僅拓寬了長者飯堂的服務范圍,推動健全老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促進社區和諧穩定,還有利于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