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3建筑確定為惠州歷史建筑
為澳頭街道媽廟村三組的李氏宅居樓、李氏兄弟樓、李番鬼英樓
近日,惠州市政府公布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大亞灣開發區3處建筑被確定為歷史建筑,為位于澳頭街道媽廟村三組的李氏宅居樓、李氏兄弟樓、李番鬼英樓,均為居住建筑。這也是大亞灣開發區首次有建筑被確定為歷史建筑。
三處建筑比鄰各具特色
此次被確定為惠州歷史建筑的3處建筑都位于媽廟村三組馬角街,3處建筑比鄰,各具特色。
位于媽廟村馬角街126號的李番鬼英樓始建于清末,是一處中西結合風格的建筑,共5層,磚混結構。外墻上“李番鬼英”4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李英的孫輩于1990年為紀念李英特意寫的。
李番鬼英樓。
李英1869年出生于媽廟村,有個哥哥叫李春奇。他們少年時學得一身好武藝,通曉“李家鬼腳”和“李家拳”等功夫。由于家境貧窮,李英17歲出外謀生,在往來香港與南非之間的英國船舶上做了海員。據傳,有一次,一名美國拳王故意挑釁,侮辱中國人,并揚言要和中國人比武,稱若中國人獲勝,即獎賞2桶黃金;若被打敗,則為其做3年苦工;若被打死,則各安天命。李英上前接受挑戰,以“李家鬼腳”將其打敗。后來,李英回到媽廟村,買地建筑碉樓。據李英的孫輩介紹,李英曾在美國舊金山待了3年,為反對美國人的欺壓,他加入了“致公堂”。每當外國人欺壓華人時,李英就挺身而出與之斗爭,華人紛紛稱其為“番(反)鬼”。
李氏兄弟樓。
據村里的老人講,馬角街102號“李氏兄弟樓”和134號“李氏宅居樓”為呂氏兩兄弟所建,至今有90多年的歷史,其中102號是大哥呂良所建,134號是二弟呂穩設計建造,都是中西風格交融的居住建筑。定居媽廟村后,呂氏兄弟改姓媽廟村大姓“李”,以求子孫后代在本村安居樂業、發揚光大。
102號“李氏兄弟樓”是一棟3層建筑。最具特色的是第三層為柱廊式三開間,立有4個方墩和3個拱圈,磚拱上方有灰雕裝飾的四瓣花,象征著幸福和喜悅;方墩之間的欄桿為陶瓷綠色瓶式欄桿,非常有嶺南特色。據村民描述,“李氏兄弟樓”隔壁原有另外一棟房屋,早年出租后發生火災被燒毀。大火也殃及“李氏兄弟樓”,如今其墻身仍有灰黑色痕跡。
134號“李氏宅居樓”是一處柱廊式4層建筑,磚混結構。建筑既有客家人的圍屋特征,也有中西結合的影子:入口處矮墻圍合出一個小院;一層三個門窗是西洋風格的拱圈,拱圈內裝飾浮雕為中式的荷花、喜字等圖案。幾年前,大亞灣開發區當代油畫院院長李子行將這座老建筑接手過來“修舊如舊”,打造成“惠州大亞灣區當代油畫院”。如今該建筑也成為村里吸引游客、文旅融合的新亮點。
探索“古村+影視”“古村+節慶”旅游業態
根據《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建成五十年以上且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符合相關條件的建筑物、構筑物,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為歷史建筑。
媽廟村是一個擁有3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以其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被譽為“大亞灣畔的建筑博物館”。從清代內陸的客家圍屋到沿海地區的碉樓,再到獨具特色的漁家石頭屋,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這些古建筑如同一部歷史長卷,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媽廟村人的鄉愁。如今,許多房屋的主人已遠赴他鄉,碉樓大多空置,唯有那斑駁的墻體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李氏宅居樓。
近年來,媽廟村黨總支部堅持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用好黨建主題公園、古建筑等旅游資源,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老百姓生活日趨富足。為了突出歷史傳承、守護文化記憶、彰顯文旅特色亮點,村里將依托古建筑的優勢,探索發展“古村+影視”“古村+節慶”等特色鄉村旅游業態,開發攝影工作室、服裝道具租賃、國風茶館、農家樂、民宿等多元化產業,將村莊打造成歷史文旅示范村。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