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龍舟,扒出大亞灣人精氣神

        開欄語:聚焦大亞灣發展,關注社會百態,探討時事熱點,分享生活感悟……作為新灣人的你我他,將我們的熱愛和熱情,注入文字的力量,在“新灣人說”這片天地里,為大亞灣這片熱土增添更多的溫暖、智慧與熱度。即日起,《大亞灣新聞》推出“新灣人說”欄目,敬請垂注。

        日前,2024年惠州市龍舟賽落下帷幕,大亞灣東升村女子隊斬獲200米、500米冠軍。而就在今年端午節當天,這支隊伍已在區龍舟邀請賽中奪冠。

        一條漁村的龍舟隊,從村劃到區,再劃到市,在激烈的競爭中一路披荊斬棘、榮獲冠軍,不僅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龍舟競技,更讓人們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漁村乃至大亞灣人身上那股不怕困難、團結一致、奮勇爭先的精氣神。

        端午賽龍舟,在大亞灣由來已久。在“百千萬工程”建設背景下,今年的龍舟賽更顯熱鬧,大亞灣人尤其是漁村人骨子里的龍舟“基因”被激發得淋漓盡致:賽前,各參賽隊伍都憋足了勁日夜備賽;各村鄉賢、村民大力支持龍舟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一致“為村譽而戰”;賽場上,父子兵、夫妻檔齊上陣,巾幗不讓須眉……由此,我們不妨好好總結一下:一葉龍舟,載動了大亞灣人幾多“龍舟情”?

        (一)

        賽龍舟,劃開歲月的波瀾,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守望。正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在觀看龍舟賽事盛況后感慨道:“親身感受大亞灣的民俗風情,也感受到老百姓身上讓人欽佩的精氣神。龍舟賽事體現了大亞灣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體現了傳統文化連綿不斷的良性發展。”

        大亞灣地處南海之濱,豐富的海洋資源造就了悠久的漁業歷史。海上劃舟、奮楫搏浪,本就是漁民的生存本領與拿手好戲,也由此誕生絢麗多彩的漁家文化。既有漁家婚嫁、媽祖誕、大王爺節、楊包廟會等熱鬧歡騰的非遺活動,也有漁歌、漁家美食、漁家服飾等承載著漁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民俗文化。

        歷史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大亞灣擁有多年的龍舟歷史,十年前全區舉辦的龍舟賽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一次全民參與的龍舟賽,讓民俗傳統不再僅存在于模糊記憶和泛黃照片中,同時也是年輕一代和“新灣人”了解大亞灣文化的一個窗口。參加今年大亞灣龍舟賽的隊伍涌現出不少年輕的新面孔,他們有的是沒學過劃船的漁民后代,有的是第一次嘗試劃龍舟的外來居民,都在大亞灣民俗傳承歷程中留下全新的一筆。

        (二)

        賽龍舟,奮楫爭先勇立潮頭,是干事創業的生動寫照。龍舟競賽不僅是大亞灣傳承和發揚傳統習俗的一場盛事,更是大亞灣開發區“百千萬工程”建設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行走在大亞灣,可見嶄新的城市建設與古老的巷陌街道相得益彰,悠久的漁家文化與唯美的濱海風光相融相合,城市與鄉村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當前,大亞灣開發區正堅持全域謀劃、連片建設,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高水平融合發展。堅持“一村一品”,加快“兩頭”首批典型村、擬培育典型村、重點提升村建設。各村干部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各界鄉賢紛紛出謀劃策鼎力相助。

        大亞灣7個傳統漁村集體經濟普遍較為薄弱,在“百千萬工程”建設中,他們如何抓住機遇實現突破?答案就是發揚迎難而上、勇立潮頭的龍舟精神!大亞灣堅持做好漁村發展兜底工作,實施漁村工作方案,通過打造霞涌包禾塘片區與建設澳頭灣“一軸一帶五片區”,推動漁村經濟增收、漁民轉產轉業。

        大亞灣龍舟精神脫胎于漁家文化。共同的漁業生活和文化傳統,使得7個傳統漁村的漁民形成相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從而凝聚為一股穩固的紐帶力量。在“百千萬工程”建設中,可以充分發揮這股精神和力量的強大作用,帶動村民共創漁村更美好的明天。

        (三)

        賽龍舟,賽出一番新天地,是對拼搏精神的最佳詮釋。自中海殼牌落戶以來,大亞灣人繼往開來,一次次用“大項目精神”奮力拼搏,戰勝無數困難,護航一個個大項目順利落地。龍舟精神亦由來已久,其核心是團結拼搏、奮勇向前,這種精神如同基因,在一代代大亞灣人中傳承,為廣大干部群眾提供寶貴的精神滋養。

        百舸爭流奮者先,千帆競渡勇者勝。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主戰場、核心增長點,大亞灣要“扛起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主引擎的光榮使命”,則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以龍舟競渡的精神,以俯身向下的熱情奮力拼搏,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奮進、穩步前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更加考驗個人的耐力和團隊的凝聚力。于個人而言,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甩開膀子奮力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奮勇向前;于團隊而言,要求各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朝著目標共同努力。舟行千里,船上的每一分子都不可缺位,勢將大亞灣這艘航行于南海的“龍舟”越劃越快,抵達港產城深度融合的“彼岸”。

        惠州日報記者曾靜妍 匡湘鄂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