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大亞灣第一中學“勵品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近日,廣東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勵品教育”校本研修成果展活動在大亞灣第一中學舉行,來自惠州市第一中學、佛山市第二中學、惠州中學、信宜市信宜中學、河源市連平縣附城中學以及惠州惠陽、博羅、龍門地區等16所學校相關負責人代表團相聚在大亞灣第一中學,共同探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集體研修活動中,由大亞灣第一中學探索打造的“勵品課堂”備受關注。據悉,2016年,大亞灣第一中學“勵品課堂”登上《中國教師報》,被評為當年全國課改十大樣板之一;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2018年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的通知》,大亞灣第一中學“勵品課堂”成為惠州唯一上榜的經驗課程。另外,該課堂還讓大亞灣第一中學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范校,這是惠州市唯一入選中學。
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
教師扮演“引導者”,學生主動思考
“我們從球體墜落的實驗中發現,球體和墻壁之間產生的沖擊力可以通過測量球體碰撞前后的速度變化來計算……”
這是在勵品課堂上,學生扮演教師角色,對課堂內容發起討論。記者在現場看到,勵品課堂通過以6名學生為一組圍坐一桌進行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對課堂內容進行內部分組討論后,還要分別以課堂主導者的身份走上講臺講課。這被學生們稱為角色互換的課堂,不僅深受學生喜愛,也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
“為了在臺上講課更好發揮,我們的分組探討很激烈,大大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課后,學生余佳銘說:“我很喜歡這樣的課堂,它不僅不會束縛我們想象的空間,還能鍛煉膽量。”與過去課堂強調傳授知識的方式不同,勵品課堂主張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在課堂中,教師主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他們往往采取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上臺講解討論結果,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從傳統的“背”向“思考得出”轉變。另外,學校主張將課堂實驗、身邊事物等諸多現實案例“搬到”課堂,為課堂教學增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有了落腳點。
基于這樣的課堂方式,大亞灣第一中學“勵品課堂”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對教師的成長及課程優化也起到促進作用。教師黃琳然說:“在勵品課堂上,學生會對我們的課堂結論、教學方法等提出質疑,不斷激勵我們自我提升。另外,這樣的課堂還有助于我們從開放包容的環境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老師因材施教起到支撐作用。”
構建“121三案三環主體課堂”教學模式
要激發學生思考,僅僅依靠分組討論、角色互換的舉措遠遠不夠,還要構建一套科學的教學模式。為此,大亞灣第一中學在學模、建模的基礎上,主動創新、梳理、總結出獨具特色的“121三案三環主體課堂”模式。“121”指的是課堂使用三案時間的分配,即預習案10分鐘、探究案20分鐘、訓練案10分鐘;三案指的是導學案的三個組成部分,即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三環指的是自主生疑、互動解疑、內化遷疑;主體課堂指的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
“導學案的設置是實現‘121三案三環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而這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個環節。”教師曾許根說,每一份導學案都是根據不同班級的課堂情況進行一對一編寫,學生需要在課前對導學案的習題進行提前學習并填寫問題用于課中解疑。課堂結束后,學生還會完成導學案內的課后作業進行鞏固提升。
據介紹,“121三案三環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的推行成功實現了六個“轉向”,即:由關注書本轉向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由單一的知識目標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單純的傳授轉向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由遠離生活轉向營造情境;由傳統的教學手段轉向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由教師的獨白轉向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勵品課堂優化了課堂教與學的關系,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佛山市第二中學副校長任登峰說:“走進大亞灣第一中學了解他們的教學模式,通過雙方交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這樣的方式能夠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而這也是大家愿意從佛山來到惠州大亞灣進行集中研修的原因。”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趙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