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社工站打造課后“四點半課堂”、構建敬老活動空間、采用物業模式管理村民小組、“房東聯戶”群及時上傳下達通知……日前,惠州日報記者走進大亞灣區霞涌街道壢下社區、西區街道老畬村三大屋村民小組,近距離了解大亞灣區域社會治理如何采取有效舉措、創新治理理念,共筑和美社區、和美鄉村。
壢下社區開展普法宣傳。
凝聚力量利民惠民,崇學向上寓教于樂
“人不能總是悶在家里,我常來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參加各種活動。”大亞灣區霞涌街道壢下社區居民周先生說,社區積極整合資源,依托老年人活動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寓娛樂于教,寓興趣于學,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全面提高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豐富老年人業余生活。
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已成老人們的另一個“家”。“社區活動我基本都會參加,像近期的長幼同樂趣味運動會、端午包粽子、母親節活動,基本每個節點都有。”一位阿姨告訴記者。
“印象中,大亞灣區最先搞幸福飯堂的是我們社區,那時候還叫幸福廚房。”壢下社區居委會基層專干何秀君說,2008年,該居委會在民意調查中發現,轄區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存在吃飯難問題,成為社區工作需要補齊的短板。
為解決轄區老人吃飯難問題,2008年該居委會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創辦了“幸福廚房”,主要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專人配送午餐服務,不僅為本地獨居、孤寡老人提供美味可口的飯菜,還為外來流動老人提供服務。社區凝聚居民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誠服務大眾,能夠真正把服務下沉到最基層、把服務居民落到最實處,如今社區的治安環境、衛生容貌、精神面貌有了質的提升。
培育多方協同意識,增強居民參與積極性
“壢下社區是從原來的霞涌街道霞涌村分離成立的獨立社區,2007年整體搬遷到這里,每年年初都會調研征集群眾的意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壢下社區黨支部書記周燕貴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壢下社區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建立“三層一議”議事制度,社區居民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開展社區自治,建立程序規范、參與有序的居民自治體系,協助居民民主解決實際問題。
“社區居民通過‘三層一議’議事制度,參與治安聯防隊升級、停車畫格規范、路旁人行道改造、黨建公園建設工程、公園環境優化等社區事務,共同建設讓社區越來越好。”何秀君告訴記者,每個議題通常由社區居委會、綜合服務中心、社區組織等通過上門走訪、線上線下接收居民反饋等方式全方位收集社區居民問題與需求,并對問題進行科學篩選備議。
受訪居民告訴記者,在眾多議題中最受歡迎的是社區的“四點半課堂”。記者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看到,墻上貼滿了孩子們參加活動的照片。這是該社區黨支部充分利用社區功能場所優勢,聯合社工站打造的“四點半課堂”,填補孩子放學和父母下班時差空白,同時豐富孩子課后趣味實踐。“目前大概有20個孩子,除了寫作業,每周還有興趣活動,如讀書會、下棋、笑話大賽、看電影等。”一名黃姓社工介紹,為讓孩子充分參與到課堂中,社工會匯總孩子想玩的游戲,每周抽一兩個活動來開展,較好激發孩子們的參與度。記者了解到,“四點半課堂”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有5個年頭。“四點半課堂這個做法很好,活動內容豐富,整個社區有視頻監控覆蓋,孩子在社區里玩,家長比較放心。”一位家長說。
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壢下社區還成立了親子志愿服務隊、環保小衛士、社區舞蹈隊、媽媽幫、老年健康互助等公益組織。根據群眾的投選開展“性教育”宣傳、“學雷鋒 好榜樣”美壢環保志愿行動、社區廣場舞比賽、親子游戲等活動。通過不斷豐富社區黨建文化和黨組織活力,凝聚社區多元主體,推動社區治理工作有序開展,帶動社區居民提出問題、參與協商和共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自辦物業管理公司,促進村貌煥然一新
西區街道老畬村三大屋村民小組毗鄰深圳,正是這個地緣優勢,該村民小組一直是周邊務工人員租住房屋的首選之地,這也給該村基層治理工作帶來各種挑戰。據介紹,三大屋村民小組本地村民126人,而流動人口卻達8000人以上,隨著新村建設規模的形成、商業的發展,大量外來人口增加不僅給管理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同時也衍生停車難、環境衛生臟亂差、占道經營打架斗毆、入室盜竊等治理難題。
經外出學習調研,2020年4月,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非營利性”的定位,該村民小組自籌自建自辦物業管理公司,對村民小組進行小區式的封閉式、精細化、規范化、專業化管理,補齊村民小組人員力量不足、管理不夠精細、自我服務不夠到位的治理短板,有效解決環境衛生、車輛停放、樓棟管理和日常服務等問題。同時,形成“村小組-物業”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機制。
老畬村委會有關負責人說,物業管理公司從成立到運行兩年多來,整個村民小組治安得到極大改善、鄰里關系融洽、出行安全通暢、管理規范有序、環境干凈整潔、空氣質量有效改善,小區房屋出租率從原來的不足50%上升到80%以上,單房月租金比周邊普遍高50元,村民、二手房東收入明顯提高。記者在該村看到,出入口有車輛識別管理設備、電動自行車有集中點掃碼充電、過道劃分停車格、每棟出租屋門前張貼了網格員的聯系方式等。外來租戶林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租房一年多來,感覺各方面管理比較完善,“住得安心,工作舒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社區自治形成共識
穿著網格員的衣服,騎著電動車,穿梭于巷陌交錯的村子,解決村民反映的問題,這是三大屋村民小組網格員黃凱超的日常工作。“每天電話、信息比較多,手機經常處于發燙狀態。”黃凱超說,網格員通過建立的四級聯戶群,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村民、租戶也能第一時間反饋問題,雙方有效互動,處理問題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
記者了解到,三大屋村民小組拋棄“等靠要”的思想,形成“我們村里的事情我們自己一起來辦”的自治共識,重大決定事項,戶代表商議解決;村民小組較大公共設施建設,集體籌集資金解決;商鋪周邊擺放經營不規范,戶主、物業代表和商家三方協商解決。
“尤其在疫情防控這一塊,我們多次將險情化解在內部,今年3月的一次經歷尤為驚險。”老畬村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三大屋村民小組在轄區內主要出入口設置了3個疫情防控檢查點,全面排查進入村里的車輛及人員。今年3月初,防疫工作人員在其中一個卡口發現一名深圳送貨司機準備進入村里,經詢問發現其幾天前在確診病例的區域待過,便勸其返回,兩天后該名司機確診。“疫情防控宣傳、排查密接者、動員老年人接種疫苗等各項防疫工作,村民都比較配合,自我管理、配合、約束等意識基本都形成了。”
記者了解到,不管是大事小事,三大屋村民小組基本能通過整合運用當地資源力量,發揮自我管理的能力,將問題解決在村民小組、消化在網格內。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王開堯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慧樂 黃伊瀅 特約通訊員趙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