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促進企業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日前,大亞灣開發區召開區委人才工作會議,會上表彰了一批為大亞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或突出貢獻、在人才引進培育、發揮作用方面成效顯著的企業,廣東惠州天然氣發電有限公司(簡稱“惠電公司”)榮獲“大亞灣人才工作突出貢獻企業”稱號,是全區兩家獲此榮譽的企業之一。
獲獎牌匾。
高分獲評“人才工作突出貢獻企業”獎
為引導企業營造良好的人才引育環境,吸引并留住人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人才效能,2021年8月,大亞灣區人才辦啟動“人才突出貢獻企業、人才突出成效企業”評選活動,共12家企業進入最終評選環節,其中不乏全球著名品牌合資企業、國內知名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分別來自能源、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不同行業領域。
本次評選包括專家實地考察、路演展示、財稅貢獻核查等環節。惠電公司在人才工作成效、企業財稅貢獻、社會責任擔當這三個方面獲專家高度認可,并連續兩年在大亞灣人才工作路演匯報中榮獲第一名,最終,高分獲評“人才工作突出貢獻企業”獎,全區共兩家獲此榮譽。
人才是強企之基、發展之要、競爭之本。作為國內大陸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天然氣發電企業,惠電公司以“創行業標桿、建育才基地”為愿景,通過創新人才工作、加大技能人才培養、激發人力資源活力,實現了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全面激發職工的潛能,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不斷提升社會責任和企業價值。
大亞灣人才工作路演匯報獲第一名。
多措并舉挖掘人才
隊伍建設乘上“高速列車”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惠電公司實施重點人才工程,始終堅持把政治素養、能力素質、工作實績等作為人才選拔的重點,注重在生產經營一線中識別和使用人才,著力打造“技術精湛、愛崗敬業”的人才隊伍,全力盤活“隊伍建設”這個大棋局。
為進一步拓寬專業技術人才發展新通道,該公司暢通職業發展通道,著力構建技術、技能、管理“三通道”人才選拔體系,動態精準配置人才資源,牽引員工立足崗位,創造價值;對生產骨干開展梯隊人才建設,選拔后備人才重點培養;同時,以領軍人才助推安全生產發展,創建羅國平勞模創新工作室、黃紀新工匠創新工作室,加強技能人才的培育和傳承。目前,該公司中級職稱以上人數占比61%,技師級以上人數占比54%,并擁有多名省市級及以上技術能手。
培養高精尖人才 引領科技創新創造
“我們有了自主燃燒調整技術,就再也不怕別人卡我們的脖子了!”長期以來,國外設備制造廠商牢牢掌控著燃氣輪機關鍵核心技術,高昂的設備造價以及后期的維護費用,成為國內燃氣發電行業的“攔路虎”。作為國內首個引進LNG項目的配套燃機電廠,為解決由于技術封鎖帶來一系列“卡脖子”問題,自一期機組投產伊始,惠電公司便成立了燃機工作小組,組織生產技術骨干逐步深入了解、掌握燃氣輪機運維技術。
經過8年攻關,最終順利完成燃氣輪機檢修后全負荷燃燒調整試驗,并圓滿解決了數起燃機氮氧化物排放偏高問題,基本實現燃燒調整自主化、本地化目標,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這也使得惠電,率先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取得電廠自主燃燒調整實績的燃氣發電企業。
創新的載體是人才。近年來,惠電公司成立了專業技術委員會,以首席工程師、資深工程師為引領,引導各專業技術人員向研究型、專家型方向發展,實地解決了該公司生產難題,著力攻克重大技術難題,極大地促進專家發揮專業領頭羊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此外,該公司還建設了廣東省首家燃氣輪機職業技能鑒定站、廣東省首家電力行業燃機仿真培訓基地,獲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燃氣輪機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高精尖人才培養創造良好平臺。
多點發力,教育培訓提升“硬核實力”
人才培養,提升“硬核實力”不是一蹴而就,該公司建立了40人的內訓師團隊,打造6名金牌講師,編著出版業內知名培訓教材,建立完善培訓課程體系,并定期開展專業技能知識授課、實操教學訓練,開展以師帶徒、師帶師機制,充分發揮青年員工文化素質高、接受能力強的特點,將這些“潛力人才股”盡快培養成為技能崗位骨干,快速融入企業發展。
此外,惠電公司還先后為國內外30余家燃氣發電企業開展生產培訓,培養生產技術人才數千人,在各個項目生產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為集團公司及旗下多家企業輸送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各企業技術專家和中高級管理人才。
技能競賽是發掘人才的舞臺。該公司組織員工參加廣東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兩次獲團體二等獎,2人獲廣東省技術能手。2021年,組隊參加全國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榮獲佳績。多人次獲評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勞動模范等。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惠州天然氣發電公司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各級政府和上級單位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繼續堅持人才強企戰略,凝聚強大攻堅合力,在聚焦人才機制創新、人才質量增效、科研與生產實踐深度融合等方面實現全新突破,充分發揮人才引領作用,打造國際先進發電企業,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文/圖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曹明宣 張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