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

        走進大亞灣中心區疏港大道西側的第一水質凈水廠三期(以下簡稱“一廠三期”),入眼的是一個公園,園口可見一個水韻雕塑和人工瀑布。干凈清澈的水從瀑布口中流出,形成一道透明的水簾,轉眼間流入一片蔥郁的花草中,流水在園區中心匯聚成一片碧波蕩漾的湖面,倒映著周邊的青山與廠內高大的鐘樓。

        這是一個污水處理廠,地面上卻不見污水處理設施。原來,這是惠州市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大亞灣第一水質凈水廠三期地面公園顯雛形。

        秉承“建一座污水處理廠,還市民一座公園”理念

        老大亞灣人都知道,一廠三期所在地址原是一個名叫“田坳背”的荒蕪沼澤地。隨著大亞灣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彌足珍貴,為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推進大亞灣水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一廠三期之初,大亞灣環境水務集團秉承“建一座污水處理廠,還市民一座公園”的建設理念,組織工作人員到全國各地考察了眾多先進的污水處理廠,最終選定了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

        該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3.71萬平方米,建筑物占地面積僅2750平方米,1萬多平方米用于公園建設,在約18米深的地下建設處理規模8萬立方米/天的污水處理廠。與傳統地上污水處理廠比較,節省用地約30%,增加綠化面積超50%。如今,一廠三期地面公園已顯雛形,綠植滿布,園建小品已就位。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園中心區的潛流濕地,濕地水源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流經過碎石沉淀區、濕地植物凈化區、沉水區、珊瑚骨淺灘過濾區四個功能分區,水質得到進一步提升,不但提升了公園的景觀效果,而且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小型生態環境治理系統。在公園臨中興南路北側,將打造一個全開放的水文化廣場。

        經過21個月的建設,一廠三期已于去年底實現全部通水,日處理能力達8萬立方米,服務范圍包括大亞灣大道-龍山十路以東、疏港大道以西、大亞灣中心區及澳頭片區,服務人口約20萬人。

        處理工藝節能降耗,全自控系統節省人力

        走進負一層,里面空間高大、寬廣,污水處理的各個流程及設施一目了然。在這里,可清晰地了解污水進來后是如何開啟“洗白白”旅程的。

        據一廠三期廠部負責人介紹,轄區市政污水經管網收集進入凈水廠后,先通過物理處理流程,把直徑一毫米以上的懸浮物進行截留處理后,再進入生物處理流程。生物處理是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等各類污染物,同時利用膜分離技術實現污水中泥、水的高效分離,最終將污水凈化處理達到地表準Ⅳ類水標準后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該凈水廠的處理工藝,在傳統厭氧-缺氧-好氧法工藝流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后缺氧池”,通過增加后缺氧池以及改變進水和回流方式,可高效利用污水中的碳源,提高污水脫氮除磷效率,從而減少20%的碳源投加,為綠色環保提供生產保障。

        此外,該凈水廠利用膜分離技術代替傳統工藝的二沉池,實現污水中泥、水的高效分離,解決傳統工藝占地大和無法高效去除懸浮物、有機物等污染物及污泥產量大的問題。

        置身負一層污水處理設施間,既聞不到異味,也看不到污水。原來,這里的污水處理池為全封閉式,還安裝了生物除臭裝置及新風換氣系統,污水處理中產生的尾氣經處理達標后再經風塔排放。

        污水處理設施24小時作業,并不需要工作人員實時盯守。一廠三期采用全自控系統,設備裝置的啟、停及聯動運轉,均可由地面上的中心控制室遠程操縱與調度,工作人員只需進行例行巡檢,從而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污水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據了解,目前一廠三期的出水已用于城市綠化澆灌、市政道路清洗、河道及景觀補水。大亞灣石化區再生水系統正在緊鑼密鼓謀劃,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建成全區最大的再生水供應站,“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將轉為“處理再生,循環利用”,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征程中發揮示范作用。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歐陽德輝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