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看海”!惠州一對七旬“藍精靈”守護大亞灣

      [報料熱線] 2831000

      原標題:
      大亞灣海岸有一對七旬“環保藍精靈”
      志愿者曾曉華王娟恒夫婦熱心公益助力海洋環保志愿服務“專業化”

      相關新聞: 
        》》》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惠州市轉辦群眾信訪舉報案件情況(第四批)

        8月31日上午9時許,在大亞灣區澳頭街道小桂村灘涂上,兩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蹲下身來仔細觀察一株株秋茄幼苗的長勢。這兩位老人是73歲的曾曉華和69歲的王娟恒夫婦,他們都是惠州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的志愿者。

        在志愿服務隊里,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們“曾叔”“王姨”。 

      曾曉華王娟恒夫婦在查看紅樹林幼苗長勢。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攝

        夫妻倆為參加志愿服務從惠城遷到大亞灣

        曾叔的老家在廣東江門,退休前在廣州工作,擅長寫作、畫畫;王姨則在江門環保部門工作,是高級工程師。

        10年前,退休后的曾叔受朋友之邀,從廣州到惠州幫朋友打理工廠,于是夫妻倆遷居惠城區。2015年,在惠州舉辦的一場大型志愿服務活動上,王姨深入了解環大亞灣海洋環保志愿服務隊的情況后便欣然加入。

        自此,王姨成了海洋環保志愿服務的忠實擁躉。“每次活動,她從惠城區坐大巴一個多小時到大亞灣,有時活動比較早,她就提前一天到大亞灣住下來,第二天參加完活動再坐大巴回惠城區。”曾叔說。

        曾叔也喜歡大海,2018年底他們在大亞灣區買了一套公寓,住在海邊。受老伴的影響,曾叔也注冊加入環大亞灣海洋環保志愿服務隊。2019年1月1日,他和老伴一起到大亞灣區黃金海岸雷鋒志愿服務站值班,一起開啟了志愿服務之旅。

        環保高工很“較真”,志愿服務更專業

        每次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王姨都一絲不茍,她結合自己的環保專業知識給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志愿服務隊提出了很多專業意見。

        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會長路小軒說,公益協會成立后,“大眾凈灘”活動是常態化公益項目。在王姨的建議下,“大眾凈灘”一改過去簡單清理沙灘垃圾的做法,開始對每次清理的海洋垃圾進行數據采樣、分類分析,然后妥善處理。

        “王姨很‘較真’,她要求每個數據都要精確,完全是科研的態度。”路小軒說,王姨幾乎手把手教她統計數據,一點一滴悉心指導,做不好就會批評指正。

        “正是因為王姨的嚴格要求,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在開展海洋環保志愿活動時才有了專業范兒。”路小軒感慨,曾叔、王姨不僅是她做環保志愿服務道路上的導師和堅強后盾,也是協會里令人尊敬的長輩和模范。

        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每月都組織開展凈灘活動,王姨和曾叔每次都到場。

       
      曾曉華王娟恒夫婦在查看紅樹林幼苗長勢。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攝

        結合專業知識策劃活動了解海岸帶利用現狀

        2019年5月22日上午,大亞灣保護區海岸帶利用現狀調查徒步活動啟動,這個活動方案也是王姨配合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策劃并完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環大亞灣海岸帶利用現狀,實現海岸線分類分段功能有效管控,促進海岸帶保護與利用可持續發展。

        這場活動歷時8個月,從深圳西涌到惠東港口海龜灣,共有30名志愿者參與。路小軒、王姨和曾叔走完了全程,他們拍了1.5萬張照片,搜集了300多種植物、140多種潮間帶生物,調查內容多、范圍廣。

        徒步時,他們發現海岸線不少灘涂上原生態的紅樹林遭到損毀。今年三、四月份,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聯動其他單位部門的志愿者一起對損毀的紅樹林進行了修復。

        紅樹林幼苗種下去后,王姨、曾叔每隔一段時間便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查看。“每次查看都要做好數據監測,查看樹苗存活率、長勢以及生長環境變化等。”王姨說,這些數據對于修復紅樹林很有研究價值。如今,大亞灣小桂牛望嶺海灘上的秋茄幼苗長勢良好。

        如今,在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支持和王姨、曾叔的指導下,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將海洋環保志愿服務從“岸線”延伸到了“天上”,2020年底開始組織開展識鳥觀鳥活動。

        今年1月中旬,本報率先報道了惠州首次發現并記錄黑臉琵鷺的新聞,線索就來自觀鳥活動。歷時半年多,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的觀鳥活動成果已結集成冊,《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保護區鳥類圖冊》樣書已出,里面收納了觀鳥志愿者們觀測并拍到的100多種海洋鳥類。

        這段時間,王姨、曾叔又忙著參與“民間河長”巡河活動。每次巡河活動王姨都參與其中,還手把手指導幾位“民間河長”如何巡河,她希望每位“民間河長”都能成為專家。


      曾曉華王娟恒夫婦在觀察紅樹林生長環境。

        “最大心愿是喚起更多人保護海洋的意識”

        “我主要關注與環保專業有關的問題,但他會從一段海岸看當地地理環境、歷史,從一條河流看一個村子的文化。”王姨說。

        “她是環保界的專家,在前面沖鋒陷陣,我不懂環保,就是熱情多一點,跟在后面打打雜。”曾叔開玩笑地說。

        因為了解很多海洋環保知識,曾叔成了備受志愿者喜歡的環保教育“老師”。近年來,他經常往返惠東縣和大亞灣區,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戶外海洋環保科普宣教活動,帶領孩子們沿著海岸線徒步,認識岸線植物和潮間帶生物。

        在王姨和曾叔的帶動下,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里,門店老板成了“民間河長”,家庭婦女經過培訓做起了垃圾分類講師,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海洋環保科普教育……

        “我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喚起更多人保護海洋的意識,參與到認識海洋、了解海洋、保護海洋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來。”曾叔、王姨說。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