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百年惠州】十年磨一劍 惠州石化產業奮發崛起

      [報料熱線] 2831000

        大亞灣畔,海風徐徐,濤聲陣陣,寬闊筆直的大亞灣石化大道兩旁,縱橫交錯的管廊、高聳林立的塔罐之間點綴著簇簇紅花綠樹,構成一幅熱鬧和諧的畫面。

        從1990年“惠州第一炮”奠定惠州港雛形、為我市發展石化產業創造重要條件,到1991年南海石化項目立項,大亞灣這個原本寂靜的邊陲小漁村成為舉世矚目的熱土,一夜之間掀開了大開發、大發展的帷幕,惠州也由此昂首邁出了從沿江城市向濱海城市、“石化強市”前進的步伐。

      俯瞰大亞灣石化區。

        勵精圖治、只爭朝夕。在中海殼牌、中海油惠州煉化兩大龍頭帶動下,國內外眾多石化中下游企業紛至沓來,擴張并豐富著大亞灣石化區的版圖和高質量發展內涵。如今,大亞灣石化區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石化園區30強榜首,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形成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高端石化產品為主線,重點發展芳烴下游系列產品、化工新材料和專用精細化學品的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石化產業格局。

        在惠州謀劃發展石化產業30多年后的今天,民記走讀團走進石化區、港口碼頭、企業廠區,在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一線挖掘大項目建設背后的故事,解讀惠州石化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巨變。

        

      大亞灣石化區吸引眾多石化中下游企業落戶。這是惠州清水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分析室。  

        一個項目

        中海殼牌石化項目落戶拉開石化產業建設序幕

        上世紀80年代,惠州還是以傳統經濟為主的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緩慢。1988年惠州設地級市時,惠州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8億元。

        面對改革開放大潮和周邊城市的迅猛發展,時任惠陽地委、行署領導開始思考如何發展本地經濟。

        1982年春,廣東省組織了一次海岸帶自然資源考察活動,在3個月的時間里,一批專家和地方領導干部集中對大亞灣、大鵬灣、紅海灣進行調研考察、交流探討。原惠陽地委書記、惠州設地級市后首任市委書記鄧華軒雖已耄耋之年,但他對那段歷史仍記憶猶新。

        正是在這次考察中,惠陽地委領導班子不但較為全面地了解了惠州的區位優勢,還認識到大亞灣巨大的發展潛力——具有天然航道,可建10萬噸級深水良港,能提供充足的工業用地。

        經過謀劃,惠陽地委提出以構建支柱產業的思路來布局工業構架:以惠州地區為中心,引進電子產業項目;以大亞灣沿海為龍頭,引進重化工業項目。

      大亞灣石化區管道、塔罐密布。

        這一決策埋下了惠州發展電子信息和石化兩大支柱產業的種子,深刻、深遠地影響著惠州未來40年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都在建小型煉油廠,在惠陽地委做出“挪屁股”發展工業的決策后,1987年,惠州市(現惠城區)曾提出建一個年產60萬噸的煉油廠,并為此引進茂名石化工程師黃成和來研究這個項目。正是在做煉油廠的前期研究中,惠州獲悉中海油和殼牌公司有意合作,計劃在國內建石化大項目的信息。

        惠陽地委領導班子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并且它一定需要大港口作為配套,大亞灣有優勢!惠陽地委迅速成立爭取項目工作小組,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短短一個多月,便形成了100多萬字的資料。

        1988年4月,惠州市鄉鎮黨委書記會議召開,提出了大力開發大亞灣沿海經濟帶的構想。同年夏天,中海油和殼牌公司的專家首次來大亞灣實地考察,鄧華軒送上了這100萬字專業翔實的資料。面對詳盡的推介資料,專家組成員非常震驚。歷經多輪考察、洽談、磋商、會談,惠州終于從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1989年3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英荷殼牌公司簽署合資經營南海石化項目意向書;1991年1月,中方股東向國家計委提交南海石化項目建議書,1月26日獲批準;1998年2月,中荷雙方在荷蘭國會大廈簽訂南海石化項目框架協議。

        這意味著南海石化項目基本敲定,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兼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書記鄭永和記得,消息傳回惠州后,舉市振奮,“大家對惠州今后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2000年10月28日,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合營合同在北京正式簽訂,標志著項目落戶惠州。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也是中國一次性利用歐美資本最大的合資項目。該項目的落戶,也一舉奠定了惠州成為石化強市的基礎,改寫了惠州的產業格局乃至城市定位——使惠州產業空間向沿海推移,帶動城市空間向沿海發展。

        

      船舶在惠州港裝卸貨物。

        一個港口

        “惠州第一炮”奠定惠州港億噸大港雛形

        發展石化產業,港口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大亞灣開發區臨海且擁有優良的天然航道,為發展石化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988年夏天,中海油和殼牌公司首次考察大亞灣后,同年9月,中共惠州市第五次代表大會對惠州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落實進行了具體部署:以大亞灣開發為重點,建立大港口,引進大工業。

        這一決策進一步為惠州實現從沿江城市向沿海港口工業城市跨越奠定基礎,同時也意味著,惠州市要把主要精力轉到抓港口開發和加速引進大項目上來。

        1990年5月25日,隨著一聲巨響,原先矗立在大亞灣海邊的石坳島被削平,一塊巨大的新陸地取代了原先長500米、寬400多米的海峽。這就是全國聞名的“惠州第一炮”。正是這一炮,奠定了惠州港的雛形。

      “惠州第一炮”掀開億噸大港建設序幕。

        “當時采用了定向爆破方式,640多噸的炸藥讓海灣幾乎一瞬間被山石填滿,原先的海峽不見了,一塊碎石堆砌的新陸地呈現在大家眼前。”回憶起當時惠州港建設的情景,惠州港業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設部經理、高級工程師賴振彪仍驚嘆不已。

        在“惠州第一炮”打響之后,惠州港建設進入快車道。1991年1月27日,惠州港實施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建港大爆破,用3200噸炸藥松動土方520萬立方米,這也是國內港口建設史上最大的一次松動爆破。1992年10月28日惠州港正式投入運營。第一期工程建成3萬噸級和1萬噸級通用碼頭泊位各一個,3萬噸級油氣碼頭泊位一個,設計年吞吐能力200萬噸。

        20多年后,一座億噸大港巍然屹立于珠江口東岸。建港20多年來,惠州港經歷了從小港到大港的華麗變身,在珠三角海港版圖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如今,惠州港已建成國家一類口岸,形成了“一港四區”(荃灣港區、東馬港區、惠東港區和內河港區)發展格局,也為大亞灣石化區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創造了重要條件。

        每天,油品從停泊在碼頭的輪船卸下后,直接通過管道源源不斷輸送到石化區各企業,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站在荃灣港區碼頭,看著一艘艘停泊的巨輪、一條條從空中穿過的輸油管道,民記走讀團為惠州港與石化區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感慨萬千。

        據了解,目前,惠州港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46個,航線11條。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3個(含30萬噸級和15萬噸級泊位各2個),總吞吐能力1.03億噸。其中,總投資4.1億元的惠州港荃灣港區5萬噸級石化碼頭工程于今年2月交工驗收。

        一次搬遷

        創新籌資方式,提前完成村莊搬遷保障項目順利開工

        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即原南海石化項目,2000年10月28日簽約后改名)落戶后,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項目所在地村民急需搬遷。但基礎建設、移民搬遷所需的巨額經費成為擺在惠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大難題。

        2000年,惠州GDP接近400億元,財政資金薄弱。鄭永和記得,當時惠州算了一筆賬,項目配套工程、填海、平整土地、搬遷、村民安置等花費將超過16億元,以惠州當時的財力,根本沒有辦法和能力拿出這么多錢來搞建設,也沒有多少資產可以抵押。

        怎么辦?鄭永和創新探索了一條路子——他找到了省工商銀行,以項目的地方預期稅款作為抵押進行貸款。

        “當時,他們行長說,你現在分管財政,但你以后離開這個位置,我找誰?”鄭永和便提議,讓人大做個決議同意市政府這樣進行貸款,這才順利借到了13億元,加上省支持了3億元資金,終于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當時市委、市政府特別要求按最高的土地補償標準補償給村民,同時惠州自己也制定了政策,在兩年時間內每月再補點錢給村民作為過渡時期的補償。鄭永和記得,當時省領導還問怎么花這么多錢,“我說因為大亞灣這批村民為這個項目作出了重大犧牲。”在長達10年的談判時間里,村民們被要求不得擴建、擴種,房屋、田地均要維持原狀,他們都遵照執行了。“我去看過,有的家庭一家人擠在一起生活,有的人甚至要睡廚房。”

        而為了項目的如期動工建設,2002年,大亞灣區委、區管委會的機關干部立下不完成搬遷不過年的“軍令狀”,并在搬遷村奮戰到臘月二十九,如期完成移民安置任務。最后比計劃提前2個月將土地交給項目方,讓殼牌公司驚嘆不已。

        東聯村便是為中海殼牌項目建設用地所需率先搬遷的移民村,從霞涌搬遷至現址西區上楊。

        2002年2月5日,臘月廿四,恰逢南方小年。時年30歲出頭的大亞灣霞涌東聯村村民黃慶存和家人收拾好家當,一邊的汽車已經啟動,隆隆的發動機聲音是告別故土的配樂,也是迎接新生活的號角。揮別故土,讓村里許多老人流下了不舍的淚水。

        約20年后,當民記走讀團走進西區東聯村,東聯路車水馬龍,道路兩邊的住宅樓井然有序,沿街商鋪依次排開,人們來來往往,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如今,黃慶存已是東聯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他說,搬遷近20年來,東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從原來山清水秀的村莊變成樓宇整齊的社區,環境更美了;村民就業機會多了,但勤勞吃苦的優秀品質不變,從耕田種地、出海打魚到進廠做工、創新創業、出租房屋、月月分紅,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小學搬遷改擴建后教育質量更好了,孩子們坐進更加寬敞明亮的教室。

        “新一代村民在這里出生、長大成人。”黃慶存說,近年來,村里每年都會出20多名大學生。為了記錄村莊的歷史變遷,讓后代更了解村史,熱愛家鄉,東聯村正計劃挖掘史料、實物,打造村史館。

        飛速崛起

        石化產業成長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2004年,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唐鳳靈來到中海殼牌,親歷了大亞灣石化區的發展壯大,也見證了惠州經濟的騰飛。

        “‘廿國開拓者,兩萬又五千,膚色雖相異、靈犀自使然’是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建設現場的真實寫照。”唐鳳靈猶記,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有90多家承包商為南海石化項目提供服務,共簽署工程合同280多個,現場有來自20多個國家以及全國各地的的建設者,在38個月的建設期間平均每天有17000名工人施工,高峰期現場的建設人員達25000人。他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卻有共同的目標——高質量建設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勞累了一天后,“洋人們”喜歡在澳頭安惠大道兩旁的酒吧里歡聚、暢談。“當年的大亞灣被譽為惠州最具國際范的區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國內國際化工的最佳實踐與先進的安全環保管理理念的引入,迎來了大亞灣開發區的快速發展。”

        在大亞灣石化區建設中,人們對“三棵樹”的故事津津樂道。6月2日,民記走讀團在石化區看到,位于海邊的三棵古樹枝干粗壯,它們撐起無數枝葉,形成一頂圓形的綠色華蓋,生機勃勃。

        它們中兩棵是細葉榕,一棵是龍眼樹,樹齡均超過100年,走過戰爭年代,又見證了大亞灣石化區從零到崛起的全過程。但在惠州人眼里,它們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們是大亞灣石化區“環保、安全”發展的象征。

        原來,在中海殼牌一期項目施工中,三棵樹曾被人出資挖走兩棵,所幸被及時發現后追了回來復種在原位。

        在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建設過程中,這樣的插曲比比皆是:為了保護施工現場的一個鳥窩,施工人員及時調整方案,等鳥兒孵出后,才將鳥巢搬走;為了讓海底的珊瑚不受引堤施工影響,聘請專業隊伍把部分珊瑚移植到鄰近海域,并定期監測它們移植后的生長情況……

        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惠州的領導干部對“環保、安全”發展理念也從初步了解、認可到堅定推行。多年來,“環保、安全”一直被視為石化區招商發展的門檻。

        經過10多年的論證、洽談、設計和2.5萬名建設者3年多的緊張施工,2006年初,中海殼牌一期項目成功投產,這個引進了13項世界領先技術(含殼牌專有技術)、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模式進行設計、施工和運營的企業,實現了優質運營和安全綠色發展。

        而對中海油來說,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實現了中國海油產業鏈下游對外合作的突破。2005年,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石化”)的前身——中海煉化惠州煉油分公司成立,中海油煉化板塊專業化管理開始起步。

        2009年,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投產,是當時中國首套單系列最大、專門用于加工高酸重質原油的煉油項目,也是國際上第一座集中加工海洋高酸重質原油的煉廠,標志著中海油惠州煉油化工一體化基地格局基本形成。

        在中海殼牌一期、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油兩大龍頭項目的帶動下,世界各地和國內眾多大集團企業紛紛前來大亞灣投資或尋求合作。

        6月2日,民記走讀團走進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廠區看到,各種機器開足馬力進行生產,數臺小型叉車來回穿梭,正源源不斷地把打包好的產品搬運到倉庫。

        李長榮集團是臺灣最大的溶劑和橡膠生產制造商,2006年1月,該集團到大亞灣石化區開設了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是較早追隨中海殼牌進駐大亞灣石化區的中下游化工企業之一。

        “上游原材料通過管道就可以輸送過來。”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明毅認為,大亞灣石化區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天然深水良港惠州港,以及上游原材料苯乙烯、丁二烯的“隔墻供應”,不僅確保了原材料運輸安全,也讓公司節約了運營成本。

        自2008年3月一期溶液丁苯橡膠建設項目投產至2019年6月,該公司在短短13年里先后四次擴容提產,目前已成為一家產能領先全球的熱可塑性橡膠制造商。

        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一批批拓荒者聚集大亞灣,投身石化區建設,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無數惠州人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膽識,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日夜兼程只爭朝夕地建設大亞灣石化區。

        中海殼牌一期項目投產后,短短五六年間,201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60個石化中下游項目落戶大亞灣,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石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03.1億元,增長41.2%,實現年均62.5%的高速增長,形成了規模化發展的石化產業集群,石化產業成長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親歷者回憶當年

        ●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兼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書記鄭永和

        高起點推動大亞灣 石化區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南海石化項目落地過程中,殼牌公司對安全和環保的堅持,對我們高起點發展石化產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奠定了大亞灣石化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那時候我分管大亞灣區,在參與項目過程中經常被他們的做法所觸動。例如在做可研報告時,殼牌把所有風險疊加起來研究,他們的態度是,做得到就做,做到不的話,前期研究投入即使損失了也是值得的,因為可以避免后面更大更長期的損失。

        當時,幾位參與項目可行性研究評審會議的銀行專家跟我講,參與了這么多個項目的研究,這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最好的,因為這意味著貸款的風險很小。

        在項目建設時,工人們施工中發現一棵樹上有鳥窩,里面還有鳥蛋,小鳥已快要出孵,殼牌公司為此不但施工時避開這棵樹,還請來專家鑒定,發現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于是等小鳥出窩并飛走后才鏟掉那棵樹繼續施工;在海底管線鋪設時遇到一批珊瑚,他們不但把珊瑚移走,還堅持后續觀察。

        所以,我們在建設石化區時就很堅定,我們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我很欣慰,當初我們定下的門檻,大亞灣石化區一直在堅守著,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很優秀地成長、并可預見地會更優秀,很舒心,很驕傲。

        百年惠州知識問答

        1.中海油和殼牌公司專家首次來大亞灣實地考察時,惠州遞上了多少字的資料?

        A.10萬字 B.30萬字 C.50萬字 D.100萬字

        2.大亞灣“惠州第一炮”是哪一年發生的?

        A.1988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99年

        3.大亞灣區委、區管委會提前多久把南海石化項目用地交給項目方?

        A.2個月 B.3個月 C.5個月 D.6個月

        4.大亞灣石化區內,被人津津樂道的幾棵百年古樹見證了大亞灣百年歷史?

        A.1棵 B.2棵 C.3棵 D.4棵

        5.石化產業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成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這一年我市石化項目總投資多少元?

        A.超300億元 B.超600億元

        C.超1100億元 D.超1400億元

        (本期知識問答正確答案依次為:D、B、A、C、D)

        ●指導: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

        ●特別策劃: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劉豪偉 匡湘鄂 曾靜妍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張藝明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小麗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