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會種地不如“慧”種地
花生機械化種植成本降60%畝產增100公斤
深秋時節,羅陽街道承糧陂村的100畝花生田里,綠油油的花生苗迎風搖曳、長勢喜人。伴隨著一陣急速的“嗡嗡”聲,一架滿載藥液的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按照設定好的路線來回穿梭開展“飛防”作業,旋翼下巨大的氣流推動藥液均勻地散開,為花生苗披上了“防護衣”。
這是日前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承糧陂村開展農業“輕騎兵”送技下鄉活動的一幕。農技人員利用無人機開展“飛防”除草作業,為花生豐產、農戶豐收保駕護航。今年以來,該中心持續開展花生機械化種植技術示范建設行動,在播種、飛防、收獲等重要節點及時介入,為農戶提供耕種收全流程技術支撐。
無人機兩小時可作業200畝
調配藥水、定位作業區域、設置飛行速度等參數……當天上午,無人機飛手在農田旁熟練地進行飛防前的準備工作。隨著螺旋槳的轉動,植保無人機緩緩升空,沿著設定的路線在農田上空來回穿梭,將一道道“藥霧”均勻撒向農田。寥寥數語間,一塊4畝的花生田便已完成除草作業。
飛手操作植保無人機給花生地噴灑除草劑。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這年頭,會種地還真不如‘慧’種地。”博羅縣榮嘉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紹榮說,無人機連片飛防不僅省時高效,還減少了農藥消耗和人力支出,有效實現了花生種植降本提質增效。“100畝規整的農田飛防作業,無人機僅需2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但如果人工打藥、施肥,每人每天最多作業8至10畝。”
運用植保無人機開展藥霧噴灑,是張紹榮開展花生機械化耕種收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他在承糧陂村流轉了100畝土地種植花生。在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張紹榮在耕、種、收等環節引入一體化旋耕機、花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作業,取得了良好的種植效果。“與人工種植相比,上一造花生的畝產提高了約100公斤。”張紹榮說,眼前這片花生田預計在11月末迎來收獲期,預計畝產可達400公斤左右。
在推動花生種植提質增產的同時,機械化的耕種收模式還引起了許多村民對花生種植的興趣。“在開展第二造花生種植期間,我們還注重向周邊村民講解、演示機械化耕種收模式的優勢。”張紹榮說,希望能帶動更多村民種植花生,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將花生打造為承糧陂村的一個特色產業。
下月開展機械化種植技術推廣
張紹榮對發展花生特色產業的信心,離不開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技術支撐。
去年以來,該中心在全縣范圍創建技術示范點,開展花生機械化種植技術示范。通過使用機械進行起壟、播種、拔株、摘果等環節,緩解花生種植過程中巨大的人力消耗,解決花生難以擴大種植規模的痛點問題。
花生是農業大縣博羅的其中一項特色農產品。《博羅縣志》(2001年版)記載,博羅栽植花生有300多年歷史。在全縣花生主產區之一的觀音閣鎮,花生全年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2015年,觀音閣花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定。
“花生作為傳統的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能進一步推動糧油安全建設,同時促進農戶增收。”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農藝師林力夫介紹,但由于種植流程中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致使花生種植產業存在種植面積較零散、規模化大面積種植農戶較少等問題,有較大的發展壯大空間。
聚焦這一痛點,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攜手廣東省農科院,引入花生機械化種植技術,并在縣內創建多個示范點進行推廣。“經過初步測算,機械化整體種植成本較人工種植可下降約60%,同時可以緩解部分鄉鎮農業用工短缺問題。”林力夫說。
如今,該中心正通過“送技下鄉”等方式,緊密結合農時、農事需要,重點圍繞種子選育、田間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主動下沉基層,對接企業農戶,指導農業生產,把農業技術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一站式、零距離、全流程、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11月,該中心還計劃舉辦花生機械化種植技術推廣會,為全縣的農業技術骨干、種植大戶、糧油加工企業等重點群體搭建展示、交流平臺,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技術支撐,助力博羅花生產業“步步生花”。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余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