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丨土鍋燒酒古味濃 羅浮果酒釀新香

        羅浮山之東,顯崗水庫旁,博羅縣湖鎮鎮金星村金沙洞一處傳統酒坊,酒壇整齊排列,柴火鐵鍋上蒸汽繚繞,百年土鍋燒酒釀制技藝在此上演。

        選用羅浮山下出產的大米,加入山泉水,用柴火鍋蒸熟;接著將整鍋香噴噴的米飯倒在木桌上,攤開攪勻,把酒曲壓散成粉狀,與熟米飯拌勻,再裝到干凈的瓷罐中,用紗布蓋上封口,加蓋密封發酵;隨后開始釀酒,將鐵鍋洗干凈放于土灶,把發酵后的酒曲跟米飯放入飯甑內,架上木制釀酒設備,用濕紗布密封鐵鍋與釀酒設備接觸的邊沿位置;加入冷水,然后開始柴火慢燒……透明酒液就像涓涓細流一樣,從一根連接木制釀酒設備的木管流到接酒的缸里。

      楊容添將整鍋香噴噴的米飯倒在木桌上,攤開攪勻。

      楊容添和妻子毛偉英一起把酒曲壓散成粉狀,與熟米飯拌勻,再裝到干凈的瓷罐中。

      放柴火慢燒釀酒。

        這樣的操作流程,釀酒人楊容添和妻子毛偉英每天都要重復好幾次。土法釀酒產量并不高,通常50斤米蒸成一鍋飯來釀酒,大概150斤大米能釀出100斤45度的米酒。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有記,“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金沙洞環境優越,氣候宜人,當地村民有土法釀酒傳統。相傳在明代,崇拜葛洪的村民用葛洪在羅浮山遺留下來的藥方釀制藥酒餅,開始釀酒,初期以甜酒為主,風味獨特,到民國時期,當地人改用鐵鍋燒酒。優質的原料加上嫻熟的釀酒技藝,再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釀造出地道的米酒,遠近聞名。

        楊容添表示,酒坊是家族傳承,他的父親從年少時便跟著長輩釀酒,釀了一輩子。他早年在深圳經商,從2006年開始投資支持父親的釀酒事業。2017年,父母年老,他回到家鄉,接過父親的棒,繼續土法釀酒。 

      毛偉英品嘗剛剛釀出來的酒。

      楊容添將剛出爐的酒倒給妻子品嘗。

      毛偉英正在封存酒。

      楊容添和妻子毛偉英將釀好的酒拿出來銷售。

        “父輩釀的酒,現在還在售賣。”楊容添稱,他的母親、妻子、大嫂都是釀酒高手,在酒坊幫忙。

        楊容添將這次返鄉視為再次創業。在堅持土法釀酒的同時,他也致力于酒坊的現代化、標準化發展。他向金星村委會租賃1200多平方米的場地擴容增產,配備有獨立檢驗室及灌裝車間,以讓老樹發新芽。

        楊容添看中了果酒的市場前景,多次到寧夏、山東等地學習果酒釀制技藝,他甚至到法國的葡萄酒莊園考察學習,了解和掌握果酒國際先進釀造工藝。從第一款嘉寶果酒開始,他陸續釀制出獼猴桃酒、楊梅酒、火龍果酒、荔枝酒、梅子酒、山楂酒、石榴酒、檸檬酒、香蕉酒等10余款果酒,受到市場歡迎。

      藍莓酒。

      各種成品酒。

        “如今,我們的產品以米酒、糯米酒、浸泡藥材酒、水果酒為主,采用地缸發酵,日均產酒約3千斤。”楊容添說,金沙洞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和傳承百年的釀造工藝,生產出不可多得的美酒。更為關鍵的是,果酒用到的水果,全部來自羅浮山周邊,為當地村民開拓了一條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文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