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龍華:孝義文化代代傳承 尊老愛幼蔚然成風

      原標題

      孝義文化代代傳承 尊老愛幼蔚然成風
      博羅龍華編寫孝義文化校本教材,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日前,博羅龍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孝女心特色菜肴烹飪公益課!靶⑴摹奔瘁勆徟海羌o念龍華陳孝女孝行的一道客家菜肴。千百年來,陳孝女的奉孝思想行為已在民間扎根,在當地形成以孝道為主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來在陳孝女祠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場景。

        陳孝女去世后,同村人在龍華寺設祠堂供奉

        陳孝女奉孝的故事,最早見載于宋寶慶年間王胄編撰的《羅浮圖志》。大家由此知道了陳孝女家在惠州羅浮山下,出身富裕之家。梁大同三年,由于父親陳志去世,她“慕親哀毀,不茹葷”,還舍去房子、地產,用于建寺廟,為亡親做佛事。這座寺廟就是后來羅浮山十八寺之一的龍華寺,后來形成羅浮山文化資源之一。陳孝女去世后,由同村人在龍華寺設祠堂進行供奉,到了南漢時期還被封為昌福夫人。

        到了明天順五年,李賢、彭時等撰修了《大明一統志》,也記載了陳孝女的故事。故事延續了王胄版的大致情節,只是陳孝女舍去家產建龍華寺一事被刪去了,只提及在父親去世后,她“哀毀過甚,亦卒”。

        據明朝葉春及相關記載,早在明洪武二十五年,龍華寺已并入延慶寺,原屬于龍華寺的九十一畝地產隨后被豪族之家所霸占。文人在修史志時一般以客觀為準,陳孝女舍去家產建寺的情節被刪節或模糊化,正因在李賢、鄭維新等人所處的時代,龍華寺已發生了大變遷。

      陳孝女祠。

        孝女祠被評為第七批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初年,社會興起毀淫祠、立社學的運動,提學副使魏校將昌福夫人祠改為陳孝女祠。陳孝女祠得以保留至今,憑借悠久的歷史在2020年12月31日被評為第七批市文物保護單位。除了確立陳孝女祠的合法地位,魏校還把僧人驅逐出陳孝女祠,“使陳氏弟子員主其祀”,指定陳姓族人行使陳孝女祠的祭祀權。

        明嘉靖十四年,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提到陳孝女的俗名為陳妙圓,“舍其宅為僧寺,以田為祀田,令僧世主其祀!膘胩锞褪菍⑻锏爻鲎馑玫淖饨鹩糜诩漓胱嫦,也用于贍濟族眾。故事中把寺田改為祀田,很明顯是為了清除陳孝女神秘的宗教色彩,使之更符合儒家觀念,更符合魏校對孝女祠的改革歷史現狀。

        明嘉靖四十二年,葉春及在《復龍華陳孝女祀田記》提及原龍華寺的寺田有十五畝歸還陳孝女祠,繼續采用戴璟的祀田說法,陳孝女母親還有了李媼一名。在戴璟、葉春及等文人的努力下,故事中的孝女形象更加個性化,更接地氣。

        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和孝道文化

        明崇禎十三年,李覺斯撰寫《孝女傳》,提及孝女在七歲時,父親生病,她“潛池涌藕,取療父病”。潛池取藕的故事,將孝女的孝行由父親去世后的盡孝,轉為對父親生前的盡孝上,更具有人情味,也較容易為當地民眾所接受。這一故事成為孝女祠中“感藕生蓮為孝女”一聯的原型,也是孝女形象流傳最廣的典故。龍華鎮民間釀蓮藕,又稱“孝女心”,可見取藕救父的孝行深入民心。龍華鎮黨群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近日,龍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烹飪為契機,組織青少年開展了孝女心特色菜肴烹飪公益課,進一步推廣陳孝女故事的孝道文化。

        “潛池即羅浮山葛洪的‘洗藥池’,每次她從家里出發,都要渡過龍華的沙河,到那里取藕!标愋⑴糇〕株愔敲鹘榻B。潛池與洗藥池重合的關系,說明了陳孝女故事已融入羅浮山文化。惠州市提出“要活化利用羅浮山文化資源”,陳孝女故事作為“孝義”文化傳承的紐帶,也在活化利用的范圍之中。在文明實踐中,博羅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敬老孝親的重要論述與“陳孝女”傳說融合起來,編寫了以孝道文化為主題的校本教材。

        龍華鎮黨委原副書記陳春香表示,“一個人只有傳承好孝道文化,懂得孝順父母,才能更好服務于國家、社會!标愋⑴墓适陆逃蟠淖訉O敬老愛幼,孝道文化在當地社會蔚然成風。近年來,博羅將陳孝女祠作為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場所之一,組織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孝道文化,讓千年孝道美德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鏡明 通訊員潘國輝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