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博羅縣委政法委牽頭建立“防欠薪平臺”構建欠薪治理新格局
平臺顯身手 欠薪無處逃
每逢歲末年初,部分建筑工地都會不時出現工人集體討薪事件,但在博羅縣羅陽街道,卻有效避免了此類事件發生,因為由博羅縣委政法委牽頭,住建、人社、公安等部門聯動建立了一個“防欠薪平臺”,以“智能+人工”的組合拳對該轄區在建房地產建筑工地進行監管,讓欠薪者無處遁形。
工人刷臉實名制打卡上班,工時等數據會傳輸到“防欠薪平臺”。
化被動清欠為主動防欠
“我是江西人,來惠州有二十年了,一直都在工地上干。”在博羅縣羅陽街道東裕世家建筑工地,工程技術人員藍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上工流程”。記者看到,工人們在工地出入通道口前排起了整齊的隊伍,通道口設有智能刷臉識別等裝置。藍先生說:“我們現在都是刷臉實名制打卡上下班了。”藍先生所說的“刷臉實名制”,正是博羅縣羅陽街道房地產行業“防欠薪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工人每天的工時以及據此所計算的薪資等數據都會及時傳輸到該平臺,供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監管,防止欠薪事件發生。
藍先生所在的工地,工友們有的來自江西,有的來自湖南,有些是長期工,有些是短工。大家最近都有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現在在這里做工有了保障”。“我們計算工資的方法,基本上是按上工的時間、次數來計算,以前沒有這個平臺,證據相對缺失,有些小包工頭會投機取巧,說多少工時就是多少,說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算不準,經常吃啞巴虧。”藍先生說。
“羅陽街道是全縣樓盤最多的地方,如今全街道66個在建樓盤全部納入‘防欠薪平臺’監管范圍,共劃分4個片區,實行分區分片管理與服務,效率很高。”博羅縣人社局建筑行業勞資糾紛負責人鄧群花介紹,將在建樓盤劃分片區就好比網格治理的劃網格,會有專人分區分片進行定期巡查,巡查內容包括檢查工人的實名制上工記錄、核對工資本、實地了解工人薪資發放情況等。“以前與工人工資有關的記錄,大多數是包工頭說了算,有些人會弄虛作假,甚至跑路,遇到這種情況,苦于沒有證據,不管是人社部門、住建部門,還是信訪部門,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現在有了‘防欠薪平臺’,就能化被動清欠為主動防欠。”
協調處置工作的順暢及時,不僅要依托網絡技術平臺,還需線下各個部門打通壁壘。博羅縣委政法委直屬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黃偉生告訴記者,“防欠薪平臺”由博羅縣委政法委牽頭,住建、人社、公安等部門和羅陽街道辦聯動建立。“可以說,我們依托多個部門的系統及數據,形成了一個主要職能部門協調聯動、分工細化的工作格局。”
據悉,“防欠薪平臺”自2022年1月上線以來,在全縣納入平臺監控范圍的建筑項目中,5人以上勞資糾紛、討薪群體性維權等情況同比下降82%,特別是在易發生勞資糾紛群體性事件的時間節點,沒有發生新的勞資糾紛群體事件。
“防欠薪平臺”主要有五大功能
“線上監控平臺,再加上由縣委政法委牽頭,協調住建、人社、公安等部門和羅陽街道辦組成的工作專班,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的結合,提高了預防房地產企業欠薪的效能。”鄧群花告訴記者,“防欠薪平臺”主要有五大功能:用工單位、在建單位、分包單位的資質和用工許可備案等信息可查詢;依托實名制系統,每個工地每位工人上班打卡情況可查詢;每個項目工地的工資表、賬目等信息可隨時監測、調閱及核對;每位工人所簽署的勞動合同可隨時調閱;由專班專門創新推動的政府職能部門、開發商、用工企業、銀行簽訂的四方協議都上傳平臺,隨時可查閱,便于及時發現問題。
“專班工作人員依托‘防欠薪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簡而言之就是‘鎖定工人身份’‘弄清工人工資’‘敦促企業上傳數據’。”鄧群花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筆工資需要發放,流程是先由“項目監管專員”登錄系統平臺上傳數據,再經過平臺直接將數據傳輸給銀行來發放。專班工作人員則依托平臺,對上述各個節點進行監督核查。“這樣的監督管理方式,既可以震懾一些想投機取巧的包工頭、企業,也是向更規范的管理靠攏。”鄧群花說。
積極探索黨建引領輔助預防欠薪工作模式
2019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該條例于2020年5月正式施行,用法治手段治理欠薪頑疾,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工地干活相當辛苦,工人們拿到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博羅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強表示,“全縣要堅決貫徹條例精神,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這事關群眾利益、事關民生福祉、事關社會和諧。”
記者了解到,除了“防欠薪平臺”與工作專班外,博羅縣還積極探索黨建引領輔助預防欠薪工作模式。博羅縣已推動職能部門及單位抽調優秀黨員干部帶頭下工地,黨員干部與工人“手牽手、心連心”,不僅把黨的最新方針政策帶到工地向工人宣傳解讀,還幫助工人疏導情緒,走訪了解工人真實工作情況等。除此之外,博羅縣還促成職能部門及單位黨支部與各國企黨支部“牽手結對”,發揮黨建引領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國企的社會責任感,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公共事務管理。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王開堯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趙學敏 李顯騰 特約通訊員趙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