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觀音閣:甘蔗地里一片繁忙 生產線上陣陣香甜

        原標題:

        觀音閣以甘蔗種植帶動鄉村振興,紅糖(黑糖)迎來制作時節

        甘蔗地里一片繁忙 生產線上陣陣香甜

        破碎、提汁、過濾、綜合、加熱、除泡……經過10多道工序,一根甘蔗完成了從甘蔗到紅糖的蛻變。眼下,博羅縣觀音閣鎮迎來紅糖(黑糖)制作時節。

        觀音閣糖廠是目前粵東地區唯一的糖廠。每年秋末冬初,博羅地區的糖蔗開始收獲,清寂了一年的觀音閣糖廠隨即忙碌起來。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觀音閣糖廠肩負起振興鄉村的責任,在傳承和堅守傳統制糖工藝的同時,不斷以科技推動制糖事業的提升,打響觀音閣紅糖(黑糖)品牌。更以“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實現聯農帶農,讓村民增收致富。


      新鮮的甘蔗運送到觀音閣糖廠。

        堅守傳統工藝同時持續開拓創新

        冬漸深,風越寒,但觀音閣糖廠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日前,記者一早來到觀音閣糖廠,只見一輛輛滿載甘蔗的大貨車依序排隊進廠過磅。新鮮的甘蔗源源不斷地送進壓榨槽,在陣陣香甜的氤氳中,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歷經10多道工序,觀音閣紅糖終于出爐,質地純正、松軟香甜。采用零添加古法秘制,加之特有的地理環境,觀音閣紅糖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上世紀80年代,觀音閣紅糖(黑糖)還曾出口到日本,馳名海內外。

        “2015年以后,觀音閣紅糖(黑糖)就不再出口了。”觀音閣糖廠廠長葉國通說,隨著國內經濟越來越好,出口的價格不再具有優勢。近年來,觀音閣糖廠在堅守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持續開拓創新,在規范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路上邁開步子。

        得益于設備不斷升級,觀音閣糖廠的榨糖效率也隨之提高。“今年預計收購糖蔗2.5萬噸,可產出3500噸成品紅糖(黑糖)。”

        除了設備的更新、科技的創新,觀音閣糖廠還加大對紅糖(黑糖)衍生產品的研發,研制黑糖餅干、黑糖干果、黑糖飲品等產品。采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方式,進一步暢通銷售渠道,實現增收提質。

        “一村一品”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糖廠火力全開,甘蔗地里同樣一派豐收景象。站在觀音閣鎮砂嶺村高處,大片大片的甘蔗一眼望不到頭,工人們忙著采收、捆繩、裝車、轉運,將砍下來的甘蔗送往觀音閣糖廠。

        砂嶺村種植甘蔗的歷史悠久,全村甘蔗種植面積達1200畝,均運用無公害標準化技術種植。2020年,觀音閣糖廠與砂嶺村共同建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甘蔗項目,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把甘蔗種植打造成為當地一項“甜蜜事業”。

        有了觀音閣糖廠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的助力,近年來,砂嶺村的甘蔗種植更具規模化,當地蔗農也由此受益,鄭志鵬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砂嶺村承包了200多畝地用于種植甘蔗。連日來,他奔走在甘蔗林里,并雇了20多名員工采收甘蔗。“今年預計畝產在4噸左右,全部由觀音閣糖廠收購。”鄭志鵬說,“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讓甘蔗不愁銷路,而且還設立了保底價。另外,糖廠還積極為蔗農推薦良種良法。眼下,他所種植的桂糖42號就是由觀音閣糖廠引進的,特點是耐寒、抗倒伏,且抗病力強,產量也更有保障。

        據統計,隨著“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實施,共帶動砂嶺村及周邊農戶292人種植甘蔗,農戶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觀音閣糖廠還與楊僑鎮等其他鄉鎮的20多家甘蔗種植大戶達成合作,輻射范圍達20公里左右。

        據葉國通介紹,接下來,觀音閣糖廠將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把甘蔗種植打造成為撬動觀音閣鄉村振興、農民共同富裕的有力杠桿。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侯婉怡 通訊員林麗思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