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羅縣觀音閣鎮彭村村,魚塘上有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光伏板下魚兒在歡樂地嬉戲。與常見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同的是,這個項目建在魚塘上,實現了“塘上發電,塘中養魚”的雙效益。
不遠處,另一個精心設計的“心型”光伏發電板,吸引了游人駐足觀看,享受光伏發電的科普之旅。光伏發電插上研學的翅膀,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綠色動能。
據悉,該鎮把“雙碳”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推動觀音閣的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其中,堅持把光伏能源發展作為推動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關鍵工程,著力打造光伏產業中的“領跑者”。落戶當地的廣東能源惠州博羅觀音閣鎮光伏復合項目,總面積約2000畝(魚塘),計劃總投資5.8億元,建設規劃容量為100MWp的“休閑農業+光伏發電”于一體的綜合利用項目,跑出光伏產業發展的“觀音閣模式”。
集發電、科普、旅游等于一體的“太陽之心”
■光伏+漁業
塘上發電,塘中養魚
夏日清晨,觀音閣鎮菱湖、彭村、十字路等3個村靜謐安詳,被流轉的2000畝土地上,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平鋪在魚塘水面上,“貪婪”地吸收著陽光,將陽光轉為電能。在光伏板下面,魚群穿梭在水中,當地村民給它們起了一個雅號叫“光伏魚”。而在水面上,光伏板上轉化的電能實現并網,輸送到各地服務群眾。
項目不占用基本農田,不占用林地,不占用自然保護區及生態紅線,且項目投產后可繼續進行漁業養殖,切實做到了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據測算,每年可產生清潔能源1.1億千瓦時,年納稅額約750萬元,村集體魚塘租金收入每年約360萬元。
“光伏發電板建在水面上,需要進行技術的改進。”廣東能源惠州博羅觀音閣鎮光伏復合項目部副經理周飛介紹,其中,對支撐光伏板的立柱有新要求,需更長更結實。為了盡量不影響水塘的養魚效益,項目在設計時,特地留出了捕魚口,方便投喂魚兒和收獲。
據觀音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于2019年8月取得發改立項備案。2020年5月開始,項目就涉及各村魚塘租賃問題進行協調,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2020年8月29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截至目前,項目投資額已完成約4.8億元,今年6月11日部分實現并網發電。
光伏發電項目兼具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該項目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項目用地流轉收入,平均為1286元/畝/年,二次流轉發展特色種養業可產生收益約500元/畝/年,每畝每年合計收入可達1786元,村集體直接收益較之前增加4倍,2000畝魚塘收入約357.2萬元/年,項目創造稅收約750萬元/年。
相比經濟效益,節能環保效益更是光伏發電項目的優勢。據悉,光伏復合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平均發電量約10710萬度,25年總發電量約268000萬度。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6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25000噸,減少氮氧化物約1400噸、二氧化碳約9萬噸、二氧化硫約600噸。這將有效促進觀音閣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不斷提高生態的“含金量”和發展的“含綠量”。
廣東能源惠州博羅觀音閣鎮光伏復合項目·。
■光伏+旅游
“太陽之心”集觀光科普體驗游玩于一體
在觀音閣鎮,當地正在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鄉村旅游正蓬勃發展。光伏發電復合項目具有節能、環保、綠色等發展優勢。能否將光伏產業與鄉村旅游相融合?
對此,觀音閣鎮做出了積極嘗試,并給出了肯定答案。近年數據顯示,到觀音閣鎮的游客眾多,去年研學青少年近10萬人次。經過反復探討,光伏發電復合項目最終新凝練出“太陽之心”的設計理念,并通過該理念的建設打造呈現出整個光伏項目的核心價值。
“太陽之心”作為整個光伏發電項目的科普配套設施,集觀光、科普、體驗、游玩于一體,立意新穎,突破傳統,在工業化生產模式中大膽融入了文旅的元素。整個項目由“太陽之心”發電裝置、觀光體驗塔以及休閑觀賞棧道三部分組成。其中“太陽之心”發電裝置是由26塊535W高效雙面雙玻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成愛心形狀,“太陽之心”吸收自然界的能量,轉化成為服務人類的資源,起到綠色環保低碳的作用,并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傳遞給人們。
圍繞“太陽之心”,還把周邊的休閑平臺和觀光小道串聯起來,并通過游輪的設計概念打造觀光體驗塔。站在觀光體驗塔上,游人可以用最佳的視覺角度欣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太陽之心”,俯瞰太陽能光伏矩陣形成的“海洋”。這一嘗試為鄉村振興充電,為美麗生態賦能,助力一產和三產的高質量融合發展,描繪出嶄新畫卷。
“太陽之心”位于古石龍生態園。古石龍生態園是觀音閣鎮在彭村村打造的一個鄉村振興休閑旅游項目。近年來,研學已經成為生態園發展的主要支撐之一。“之前,項目主要以農耕文化為主,以插秧、收稻谷、拔花生等農耕體驗為主。”古石龍生態園相關負責人張文沖說,現在,增加了光伏發電的科普內容,讓研學游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圍繞這個科普內容,生態園還特意開發了光伏發電體驗課程,讓孩子們通過實地參觀、動手制作等方式,了解清潔能源。如,開發了太陽能小風扇組裝體驗項目,參加研學的孩子們動手組裝太陽能小風扇,然后在太陽底下便可真切、生動地感受到光能轉化成電能,讓小電扇轉起來。項目自推出來,受到研學團的歡迎。
這一模式的探索,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觀音閣開花結果提供了新思路,為鄉村的產業振興打開了一扇門。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賀小山 特約通訊員魏秀蓮 通訊員李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