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羅陽清代天上園戲臺入列市文保單位 當年開戲勝集市

      [報料熱線] 2831000

        戲臺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它的出現和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興起和演變,是戲曲藝術文化的符號。在博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戲臺——天上園戲臺,于近期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風拂過,戲臺上的瓦鈴響起。演員的各種唱腔,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走近戲臺,昔日繁華與美好回憶,不經意間又浮現在博羅縣羅陽街道天上元村民90歲老人柯繼興的腦海里。

        在天上元村,這個古戲臺不僅是一種文化元素,更是一抹濃濃鄉愁。天上元崇文的好村風一直傳承至今。

        戲臺已有百余年歷史

        天上元村西靠太平山,南臨七星嶺,東倚筆架山,北鄰大旗嶺,四周群山奇峰突起,氣象萬千。這里四周山頭終年云霧繚繞,林木蒼翠,山中四條溪水淙淙流淌,匯入南山“臨溪對峙”的鵝山與雁山峽口處,穿越宛如飄帶的長潭、飛流直下礤下潭。

        天上園戲臺便藏匿于此,與這個小山村融為一體。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柯紹興和柯繼興老人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古戲臺。

        它位于天上元村原天上元小學舊址?吕^興告訴記者,古戲臺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戲臺為單層,建在一個臺基上,高約1米,臺寬12米,面積約60多平方米,共分為兩部分,以通花窗及兩個橢圓形拱門為分割。前半部分為表演舞臺,后半部分則為演員化妝間。

        戲臺房頂由木梁及瓦片組成,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橫陳的大額枋,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框,下面是空間較大的表演區,上面則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建筑形制,對需要空間較大的舞臺是十分有利的。

        為更好地保護戲臺,目前戲臺周邊已被欄桿圍起。四周郁郁蔥蔥的綠植與戲臺相呼應,構成一幅別有韻味的園林風景圖。

        佇立古戲臺前,柯繼興百感交集。兒時,他曾見證過戲臺的熱鬧。那時,看戲是鄉親的為數不多文化消遣。每每有戲班過來,大家一大清早就起來搬凳子,與小伙伴們一起沖到戲臺前搶占前排的位置,這樣的日子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

        撫摸戲臺斑駁的院墻,柯繼興回憶道,不僅本村的,附近村甚至圩鎮的人都過來看戲。戲臺前的空地上擺滿了各種攤檔,有賣酒的,賣雜物的,賣零食的……比鎮上的集市還熱鬧。不過最過癮的還是看戲。演出正式開始后,舞臺上名伶匯聚,鑼鼓喧天,表演時常整整持續三天三夜。這些場景,至今仍出現在柯繼興的夢里!拔覀冃r候經常來這里玩,很開心。一到看戲的時候,村民們的親戚朋友都會過來一起看戲。沒那么多床睡,就鋪板子睡,總之一定要把戲給看完了!笨吕^興說道。

        村莊曾比鎮上集市還熱鬧

        “戲臺并不是像現在看到的這樣一棟孤立建筑,它其實有一些其它建筑的配套!笨吕^興告訴記者,坐落在鵝山東面坡上的天上元小學教學樓及鵝頸地段雜草叢生的地方,曾有一群建筑工藝精湛的宮樓,統稱為馬礤廟。

        據老人回憶,馬礤廟分別有四宮一樓,即關帝宮、文昌宮、大王宮、昌福宮及魁星樓。昌福宮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重修于同治年間。廟群中曾有鍍金塑像數座。昌福宮內的陳孝女塑像百般慈祥;關帝宮內的關公(云長)塑像面如重棗,長須飄拂,一身凜然正氣;大王宮內的大王塑像威風八面……

        昌福宮正門有楹聯一副,上聯為“此日慈光傳馬礤”,下聯是“當年孝德著龍華”。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龍華陳孝女祠舉行盛大的醮會。醮會規定,散醮時須鳴炮一響,炮頭上插有鐵筆一支,其形式與中原拋繡球擇婿一樣,鐵筆落在何處,慈光即降臨何處。鐵筆落下的地方即為有吉祥瑞氣降臨而獲萬福。

        龍華醮會那天,剛好天上元有一名村婦挑著籮筐到龍華趕集觀醮。散醮時,隨著一聲炮響,炮頭上的鐵筆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該村婦的籮筐中。醮會會頭當即組織大隊人馬敲鑼打鼓將村婦和彩頭鐵筆用八人大轎送回了天上元村。天上元人家為守住這份慈光瑞氣,遂在鵝山的鵝頸地段建宮一座,取名“昌福宮”,并將陳孝女塑像立在宮里,逢年過節村人供奉,香火不斷。

        昌福宮落成后,天上元開始組織舉辦醮會,規定三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醮會期間,天上元大開道場,并在宮前搭棚演戲助興,前來觀會者如潮涌,一派熱鬧景象。后來,天上元的先人在鵝山先后建起關帝宮、文昌宮、大王宮和魁星樓等,統稱為馬礤廟。從此,天上元,這個距縣城不足10公里的彈丸之地,成為方圓百里人家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

        馬礤廟在動亂年間被拆毀了,而馬礤廟遺址的側旁,至今還矗立著這座穿柱頂斗、氣勢非凡的古戲臺建筑。古戲臺前是一塊偌大的空地。由于馬礤廟終年香火不斷,遠近慕名前來燒香祈禱的人絡繹不絕,因而,這塊空曠地便成了當時各地農貿產品的集散地。商人云集,游人觀會購物,場面繁華喧囂,好不熱鬧。有戲看時,更是比鎮上的集市還熱鬧。這里還是古驛道,附近村民去賣東西都需要經過這里,也是這里熱鬧非凡的原因之一。

        崇文重教鄉風一直傳承至今

        古戲臺坐落在校園附近?吕^興說,這里本來就是學校。新中國成立前,這里就已經是私塾。從前,村里有三座書房,戲臺這里是其中一間,附近村民都來這里讀書。

        拾階而上,進入戲臺的棚內,墻面有些斑駁,室內掛有一面國旗,還有上世紀90年代天上元小學受表彰的獎狀。柯繼興曾在這里讀書、教書。

        柯紹興也在這里上小學。說起這里的教育,柯紹興一臉自豪,村里人一直都很注重教育,村民再難也不會難教育,“村里不僅出過秀才,還中過舉人、進士!边@些除了族譜上有記載外,祠堂里也有印證。在柯紹興的引薦下,記者參觀了該村重新修建的祠堂。祠堂門前有桅桿,這個桅桿便是功名桿。

        天上元崇文重教風氣一直傳承至今。柯紹興說,每年大約有10個小孩考上大學。村里對考上大學的本科生都給予獎勵,激勵大家不斷向前、苦讀。2020年,該村村民、博羅中學學生柯英智以683分成為博羅縣高考理科最高分,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

        據介紹,古戲臺所上演的戲劇均弘揚正能量,村民們從小耳濡目染,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優良品德代代相傳至今。作為老一輩的村民,柯繼興希望新時代的年輕人可以繼續傳承孝義精神,不忘初心,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據了解,近年,天上元村多措并舉,通過定期組織人員對古戲臺進行檢查、維護,清理周邊環境等方式積極保護古戲臺?陆B興說,護好戲臺,就是留好鄉愁與回憶,留住村里的文化魂。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賀小山 通訊員林連旺

      分享到:
      編輯: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