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仲愷高新區優化信貸產品和服務,探尋金融服務“百千萬工程”新路徑
金融活水“貸”動村集體增收
“叮!”仲愷惠環街道紅旗村,一條貸款到賬的短信為仲愷惠環街道紅旗村村集體收入帶來希望,百萬元涉農型信貸資金將用于村集體資產的物業裝修。這是仲愷以金融賦能“百千萬工程”的其中一抹剪影。2023年以來,仲愷高新區相關部門聚焦“三農”領域,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產品和服務,探尋金融服務“百千萬工程”的新路徑,為仲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惠環街道紅旗村示范“村組貸”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道重要課題。仲愷高新區著力搭建融資對接渠道,引導金融機構結合區域特色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用真金白銀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輸血造血”。
瀝林風光。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凌小花 攝
“通過調研,發現我區村集體發展與周邊城市相比,存在活力不足、辦法不多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區村集體發展長期依賴財政資金支持,或者依靠有限的自有資金運轉,沒有充分運用好包括銀行金融在內的社會資本。”仲愷高新區財政國資金融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此,仲愷高新區積極引導鼓勵區內銀行創新開發涉農信貸產品,讓村集體能夠通過引入金融杠桿,解決融資需求,在還款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前發展、加快發展。
然而,相關金融產品推出后,很多村集體負責人不敢輕易嘗試,持觀望態度。為破解這一困局,仲愷高新區推動試點先行,將惠環街道紅旗村作為示范點開展“村組貸”。
紅旗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位于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紅旗村,是惠環街道最大的一個行政村,由于地理位置優越,紅旗村的商業、租賃業頗為發達。紅旗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錦亭介紹,原本該村集體年均收入為土地租金20萬元,后通過村企合作,村集體置換到總面積1.6萬平方米、總價值1.5億元的物業。“除了商鋪,其余全是住宅毛坯房,全部裝修好后租出去,預計每年能有400萬元的租金收入。”然而,裝修的資金缺口難住了村干部。
為了更好地盤活現有物業,推動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區財政國資金融局指導下,工商銀行仲愷支行創新開發了“村組貸”專屬信貸產品,以村集體(村民小組)作為借款主體,結合村集體可預期收入來源,向紅旗村審批發放了區內首筆500萬元的“村組貸”,這也是仲愷高新區第一筆金融機構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的貸款。
“我們對轄區內村集體進行分類管理,引導融資介入,以金融撬動村集體經濟增長,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區財政國資金融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局組織各鎮(街)、村集體相關負責人學習涉農信貸產品和案例分享,共同挖掘轄區內其他村集體的金融需求,合規撬動足額銀行信貸資金投入,讓轄區村級組織從“無錢辦事”到“有錢辦事”,同時通過座談會、印制涉農信貸產品與服務匯編等形式,加大對“村組貸”等涉農信貸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村組和村民了解政策詳情,提升信貸信心。
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綜合能力
“真沒想到貸款這么簡單,利息還這么低。”成利合作社是仲愷瀝林鎮一家本土種養一體化農場,養鵝約1000只,去年底,因購買鵝苗、飼料及養鵝設備等急需50萬元的資金,惠州農商行瀝林支行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上門走訪,當天就為成利合作社辦理了50萬元的信用貸款,及時解決了資金難題。
瀝林鎮素有“鵝鎮”美譽,逢年過節更是“無鵝不成宴”。去年底,在瀝林碌鵝節當天,瀝林鎮與惠州農商銀行瀝林支行簽訂協議,達成戰略合作,助力瀝林碌鵝產業發展。針對產業發達的特點,惠州農商行推出3個優勢產品:“鄉村貸”“村易貸”“村享貸”,滿足不同的融資需求,成利合作社就是受益方之一。
推動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落地落實,找準“結合點”“著力點”“落腳點”是關鍵。一直以來,無抵押、缺資金、沒保險,一些鄉鎮農戶和農企始終“為錢所絆”,面臨發展困局。如何讓資金更順暢地流向農村?
指導工商銀行仲愷支行推出針對村集體實施“百千萬工程”中日常周轉、美麗鄉村建設等需求,最高給予3000萬元、最長10年期、可純信用的融資支持;指導惠州農商銀行仲愷支行根據金融消費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因地制宜推出“村易貸”“東江易分期”等多款特色貸款產品,給予潼湖鎮各行政村1000萬元的授信金額用于農房風貌管控提升;設立中韓(惠州)產業園、潼湖鎮2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點,為鄉鎮居民提供自助銀行服務、遠程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服務……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力度,仲愷高新區多措并舉,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綜合能力。
同時,仲愷高新區大力引導金融資源集聚,與惠州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科技、涉農等領域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推動基金業發展,有效引入社會資本進區注冊基金。據統計,全區現有銀行業機構21家、證券公司2家、保險公司13家,擁有基金數量40支。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區本外幣存款余額超1500億元,貸款余額超1600億元,其中前三季度涉農貸款余額超79億元,比年初增長17%以上。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黃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