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為兒科住院患者提供“有溫度”的治療。
老有頤養。仲愷高新區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按照廣東省五星級養老機構等級標準建設,環境和服務都達到高標準。
仲愷中學七年級學生在新擴建的操場上上體育課。
今年9月,仲愷高級中學迎來了首屆新生,仲愷高新區從此多了一所公立高中,結束了仲愷高新區只有1所公立高中的歷史。與此同時,潼湖三和小學經過強有力的改擴建,將提質升格為仲愷高級中學附屬學校,仲愷高新區擬以集團化辦學模式推動兩所學校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開學儀式上,老師李俊杰對三和小學發生的巨大變化頗為感慨。他說:“從一所農村小學蛻變成十二年體制學校的大學校,這種改變不僅是面積和校舍的變化,更是理念的更新,教學目標也向培養更高學歷、更高素質人才轉變。”
三和小學的巨大變化是仲愷高新區教育事業乃至整個民生事業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仲愷高新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積極補短板強弱項,增進高品質民生福祉。堅持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新改擴建仲愷中學高中初中部、仲愷區第十小學等一批學校,建成區人民醫院新院、潼湖衛生院等一批醫療設施,民生短板逐步補齊;就業、勞務、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完善,社會形勢和諧穩定,企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打造教育“高地”
2017年~2022年擴增優質公辦學位約4.1萬個
“區宣教文衛辦堅持從政治上看教育、從民生上抓教育、從規律上辦教育,全區教育生態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質量取得突破性成就。”仲愷高新區分管教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區科學研判產業發展和城鄉空間的拓展趨勢,舉全區之力系統推動中小學校擴容增位工程。2017年~2022年,推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4所,擴增優質公辦學位約4.1萬個。今年9月,就有11所新建、改擴建學校集中投入使用,新提供約1.6萬個優質公辦學位。
據統計,目前,仲愷高新區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1所,公民辦占比持續優化,2022年秋季學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比例達85%。
與此同時,仲愷高新區持續優化提升學校硬件。建立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2021年~2022年共計投入10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48所學校改善學校硬件條件。用足用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注重對農村地區教學點進行升級改造,逐步把教學點恢復成為完全小學,預計到今年10月全區15個教學點有9個恢復成為完全小學。
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全面啟動2023年舊校改擴建立項工作,著力破解中心片區和瀝林片區公辦中學學位供給緊張問題。
開展“三名”工程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教育教學硬件條件不斷提升同時,仲愷高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持續突破:在2022年2月初中教育質量監測(監測8年級)、7月小學教育質量監測(監測5年級)中,三科總分大部分指標位居全市前列,特別是八年級語文、五年級英語表現突出,全部指標排全市前列。
仲愷高新區何以能進入全市前列,向著教育高地“進發”?從仲愷中學的變化或許可窺一斑。
“這些年來,仲愷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今年高考,仲愷中學連續九年取得新突破。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隊伍的持續選優培強。”仲愷中學校長張干丁告訴記者,仲愷中學近年來招聘了400多名教師,高中教師全部是研究生,初中教師也全都來自師范院校。“新學期開學,我們招聘了40多名老師,招聘的時間拉得比較長,就是想要精挑細選,招聘到更優秀的老師。”張干丁說。
區宣教文衛辦教育科科長王姝君告訴記者,仲愷高新區不斷發展壯大教師隊伍,連續10年每年新增一批專業教師,加強緊缺學科教師的補充,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2022年公開新招聘教師700余名,不斷為仲愷教育注入新鮮血液。
與此同時,仲愷高新區建立了從新任教師、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名教師分階段培養的培訓體系;開展“三名”工程,目前已有名校長工作室4間、名教師工作室12間、名班主任工作室4間;開展“全省拜名師跟崗培養項目”與“教學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在全區各學校布局與培養學科教學領軍人才,發揮學科領軍人才在本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助推仲愷高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此外,仲愷高新區持續推動“區管校聘”體制改革,啟動教育系統中青年干部培養計劃;深入推進互聯網環境下教學改革,創新打造“教研員+各學科核心組+校情摸索”“學習動車組”“雙導制”“互教互學合作學習”“師徒結對”等教學模式,2022年上半年,全區67個教育課題入選市級、省級課題,全區教師獲市級、省級獎項共112人次(其中一等獎占比約34%)。
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進一步深化“區管校聘”改革,采用交流輪崗、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對口支援、“管理團隊+骨干教師”組團輸出等多種方式持續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提升醫衛水平
足不出區享受三甲醫院醫療服務
今年,市中心人民醫院仲愷院區急診醫學科接診了一名主動脈夾層的病人。病人入院時,已經處于休克昏迷狀態,動脈大血管已經撕裂,非常危險。醫生實施搶救后馬上啟動綠色通道,將病人送到上級醫院救治,最終,病人轉危為安。
據了解,主動脈夾層屬于危急重癥。急診醫學科及時正確的救治和啟動綠色通道,為病人在上級醫院的搶救節省了時間,降低了風險。
病人得到及時救治得益于仲愷高新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快速提高。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推動全區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2019年,仲愷高新區與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將該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委托市中心人民醫院經營管理。2020年6月1日,市中心人民醫院仲愷院區正式啟用運營。而今,仲愷院區有省重點專科12個、省重點扶持專科2個、市重點專科18個。開放床位568張、12個標準病區、9個醫技輔助科室,門診開設專科47個。通過快速引進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補齊仲愷高新區醫療發展短板,有效提高了該區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和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水平,大幅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和專科技術水平,使轄區群眾“足不出區”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
全區儲備175人的流調溯源團隊
在讓市民群眾享受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仲愷高新區也持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力推進鄉鎮衛生院強基提質工程建設,潼湖鎮衛生院新院建設項目按二級醫院標準規劃建設,已經于2018年11月28日正式啟用;在全市率先提高村衛生站建設標準,全區建成38間標準化村衛生站,建成率100%,投入使用率100%;每年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基層設備購買和基建維修;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區;全面完善區級急救服務體系建設,惠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仲愷分中心已于2017年10月10日上線試運行……有效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改善轄區群眾就醫環境。
此外,仲愷高新區注重加強公共衛生工作,于2022年1月正式成立了區疾控中心,各基層醫療機構加掛了鎮(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牌子,組建了75人的流調溯源隊伍。
今年初,潼僑出現本地疫情,區衛生健康系統在區防控辦的領導下,第一時間落實重點區域、人員管控,周密開展流調溯源,精準排查密接、次密,科學劃定防控“三區”,扎實開展社會面核酸篩查,累計開展核酸檢測100余萬人次,確保疫情得到嚴密控制,防控“三區”于2月15日正式解封。
目前,全區儲備有1200人的核酸采樣團隊和175人的流調溯源團隊,在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發揮著中堅作用。
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加強區人民醫院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快推進區生命健康產業聚集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惠環醫院新院、區中醫醫院、陳江醫院、東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瀝林鎮衛生院新院建設,完善醫療設備配置,優化醫療服務環境,提升就醫體驗。
●幫扶困難群眾
主動發現困難群眾需求提供精準救助
陳江居民陳女士有智力障礙,與丈夫育有一兒一女。因陳女士是殘障人士,社工會定期入戶探訪。在社工剛接觸陳女士一家時,其丈夫尚在,一家人生活尚屬安穩。誰料2022年5月14日,陳女士的丈夫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離世,讓這個家庭一夜之間失去了支撐。
社工了解到陳女士的困境后,積極幫助陳女士申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貼,從7月開始,陳女士領取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貼4400元/月。有了補貼,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時保障。
這是仲愷高新區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依托全覆蓋社會救助體系,仲愷高新區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幫盡幫,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總的來說,我區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實現了‘四個轉變’。”仲愷高新區社會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從“被動申請”向“主動服務”轉變。此前,社會救助主要由群眾主動申請,困難群眾面臨救助渠道單一、救助項目紛雜,需要多次跑腿才能解決問題的困境。為此,仲愷高新區建立起“1+8+54”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即1個區級社工督導中心、8個片區站、54個服務點),通過引入專業社工駐點,主動發現群眾需求,整合資源,重點關注低保、特困、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提供精準救助。
為困難群眾提供更精準多元化幫扶服務
從“單一資金補貼”向“提供多樣化服務”轉變。傳統的社會救助主要以資金補貼或實物發放為主,已無法滿足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為此,仲愷高新區大力推動由單一資金補貼向提供多樣化服務轉變,為困難群眾提供更精準多元化的幫扶服務。比如,針對老年人(尤其是失能、獨居、空巢、失獨老人)“難做飯、吃飯難”問題,開展長者“大助餐”服務,分別在陳江街道、古塘坳社區等地設立16個長者食堂配餐點,免費為60歲以上長者配備午餐;依托居家養老信息化平臺,為低保戶、特困戶老人增設“關愛鈴”,通過健康數據監測電話手表、老人智能手機或者居家無線固定終端設備,為60歲以上老年人,特別是低保戶、特困戶提供家政、康復、心理健康、醫療急救等服務;通過慈善總會開展“困境居民居家改造”項目,為困境家庭筑起“安樂窩”。
從“重點突出城市社區綜合服務”向“農村社工站服務”轉變。通過“1+8+54”社會救助服務體系網絡,深入片區輻射圈內的村(社區)開展服務工作,重點幫扶城鄉困難群體,確保服務人員所在片區服務點統一辦公,統一管理。目前,已建立御湖、東江、斜下、英光、迭石龍、潼僑、赤崗、廣和8個服務點。
從“財政資金為主”向“資金來源多渠道”轉變。積極鏈接社會資源,引導慈善資金以項目幫扶、點對點幫扶方式資助困難群眾。目前,慈善總會已設立13個慈善基金,救助范圍涵蓋助醫、助學、濟困、助殘、扶孤、敬老等多個民生事項,包括關愛困境母親兒童基金、教育基金、個私協會關愛基金等多個基金項目,基金規模超過1.6億元。
數說民生
●2017~2022年期間,推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4所,擴增優質公辦學位約4.1萬個。
●2022年秋季學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比例達85%。
●目前有名校長工作室4間、名教師工作室12間、名班主任工作室4間。
●市中心人民醫院仲愷院區有省重點專科12個、省重點扶持專科2個、市重點專科18個。開放床位568張、12個標準病區、9個醫技輔助科室,門診開設專科47個。
●建立“1+8+54”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即1個區級社工督導中心、8個片區站、54個服務點),通過引入專業社工駐點,提供精準救助服務。
●慈善總會已設立13個慈善基金,救助范圍涵蓋助醫、助學、濟困、助殘、扶孤、敬老等多個民生事項,基金規模超過1.6億元。
本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魏怡蘭 通訊員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