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學趕超】融入廣深港澳科創走廊 擦亮“創新仲愷”名片

      [報料熱線] 2831000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與仲愷高新區“同齡”的蘇州高新區,自1992年成立以來,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一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該區獲批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區內“大院大所”超百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成為蘇州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自主創新的示范區和該市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仲愷高新區與蘇州高新區區位優勢相似、發展歷程相近、產業類型相通,是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主戰場,更是全市科技創新高地。學習借鑒蘇州高新區的先進經驗,仲愷高新區如何讓科技創新成為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

        “奮力跑進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早日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敝賽鸶咝聟^委書記吳獻民表示,仲愷高新區將搶抓中心城市技術擴散的歷史性機遇,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為目標,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全力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通道,擦亮“創新仲愷”名片。

      仲愷。

        

        比什么

        R&D等基本指標占優,但科研能力不強創新資源不夠集聚

        今年以來,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碩果累累:惠州中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新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破百……仲愷高新區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仲愷高新區是惠州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區。2020年,該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5.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7倍;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16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省級工程中心54家,全年專利申請量超8000件、授權量超5000件,PCT申請量280件,有效發明專利數5574件,以上數據均排在全市各縣(區)第一。

        不僅如此,該區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9家(國家級5家)、眾創空間9家(國家級8家),孵化面積達到78萬平方米,加速器聯盟面積超100萬平方米,孵化育成體系各項指標占全市60%以上,持續領跑全市。

        “比學趕超”不但要與全市比,還要在全國范圍內比。與蘇州高新區通過數據對比,在2020年度全國高新區評價四個一級指標之一的“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排名中,蘇州高新區在全國排42位,而仲愷高新區則排44位,略低于蘇州高新區。雖然仲愷高新區在R&D和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基本指標上高于蘇州高新區,但在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科研機構等體現研發水平的質和量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從科研機構方面來看,2019年,仲愷高新區R&D人員比蘇州高新區少約6500人,R&D經費比蘇州高新區少12.1億元。2019年,仲愷高新區國家級研發機構數33家,低于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34.7家)。而蘇州高新區集聚了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南京大學蘇州創新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國字號”“中字頭”大院大所,但仲愷高新區仍未有高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級研發機構。

        高新技術企業數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截至去年,蘇州高新區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72家,是仲愷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的近1.9倍;已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76.75億元,院所平臺累計引進孵化企業440家,營業收入超過40億元,無論是引進孵化企業數還是營業收入均高于仲愷高新區。

        “我區企業多數還是以生產制造為主,還有部分企業總部和研發在外地,生產制造在仲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高成長高科技企業數量和規模都不大,仍處于產業鏈中下端,導致整個產業利潤率、工業增加值率不高�!敝賽鸶咝聟^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目前該區擁有規上工業企業687家、高新技術企業516家,但企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制造環節,“瞪羚”企業數量較少僅為29家,“獨角獸(潛在)”企業更是處于空白,與蘇州高新區的規上企業突破1200家、高新技術企業972家、“瞪羚”企業41家、“獨角獸(潛在)”企業6家等發展情況仍有較大差距。

        比學趕超觀察團發現,創新資源不夠集聚使得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不明顯,同時放大了周邊城市對仲愷高新區人才、技術、資金的虹吸效應。

        雖是全市創新高地,但人才虹吸效應仍有待加強

        去年,仲愷高新區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高新區第35名,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兩項指標在廣東省14家國家高新區中均位居第4名,僅次于深圳、廣州和珠海高新區,在“深圳都市圈”城市高新區中位居第2名。

        仲愷高新區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躋身國家高新區中上游梯隊,自然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人才是創新的根基,2013年,仲愷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仲愷高新區“愷旋人才計劃”實施意見》;2017年,全面優化升級人才政策體系,打造“愷旋人才計劃”2.0版。今年,仲愷高新區創新出臺了引導鼓勵企業市場化引才的“3+1”人才新政,力求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推動企業主體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截至目前,仲愷高新區高層次人才超過2萬人,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領軍團隊165個。其中,1個團隊是全市唯一的國家級團隊;入選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團隊4個,占全市總數80%;入選惠州市“天鵝惠聚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5個,占全市總數42.9%。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88名,其中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16名,占全市總數51.6%;省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8名,約占全市總數的42.1%;惠州市“天鵝惠聚工程”領軍人才31名,占全市總數的46.3%。引進培育技能人才1196名,其中1人在全市最早獲評國家級技能大師;市級以上首席技師16人,占全市總數的30%。

        此外,仲愷高新區還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博士工作站13個,分別占全市總數的50%、43.3%;建有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各類適宜人才成長發展的平臺,其中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還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仲愷高新區是全市創新高地,但與其他國家高新區橫向對比,還存在人才資源不足、高學歷人才較低等問題。例如,企業普遍亟需的本科人才、技工人才等基礎性人才需求量大,一些企業也反映市場化的人才中介機構、社會組織等,在招引人才包括高層次人才方面參與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對比蘇州高新區,截至去年底,該區累計集聚各類人才26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3.6萬人。擁有各級各類領軍人才超1500人次,其中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48人次,省雙創人才103人,省科技雙創團隊10個,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18人,姑蘇重大創新團隊5個,各級領軍人才指標位均居蘇州市前列。

        

        學什么

        引進各類平臺載體,提升區域創新濃度

        一直以來,蘇州高新區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牽手“大院大所”和“最強大腦”,不斷將創新資源“密度”轉化為創新經濟“濃度”,提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底色”和“成色”。

        高新區引進科研院所,不是為了建“盆景”,而是圍繞自身的產業鏈需求打造創新鏈�!耙M一個大院大所,就能培育起一個新興產業�!敝锌圃禾K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周成虎介紹,落地蘇州高新區后,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以中科院為帶動,吸引10多家地理相關的研究載體和眾多產業轉化企業落戶。

        為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蘇州高新區制定出臺了《蘇州高新區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支持力度。目前,蘇州高新區累計集聚創新載體超100家,依托現有大院大所大平臺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優質團隊和優質項目落戶,形成優質資源的“強磁場”。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是蘇州高新區永恒的發展主題。蘇州高新區提出,把創新作為區域發展主導戰略,建設全國一流的創新發展高地。為此,該高新區將加快引進高端創新要素,營造最優創新生態,增強創新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打造蘇州科技創新引領區。

        不久前,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首棟建筑正式封頂,項目建設迎來重大進展,一個以南大蘇州校區為中心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環南大科創圈初步顯現。蘇州高新區將以此為重點,整合區域創新資源,依托太湖絕美風光,建設人才薈萃、生態宜居的太湖科學城,打造上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聯動區、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中心重要樞紐、沿太湖地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基地。

        蘇州高新區將實施成果產業化加速行動,依托轄區豐富的大院大所資源,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每年產學研合作項目超600項,到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瞪羚”企業500家、“獨角獸”企業100家、上市企業超50家。

        集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觀察團認為,仲愷高新區應學習蘇州高新區以創新資源、創新能力驅動經濟發展的經驗,多措并舉引進大院大所,打通創新與發展之間的堵點,推動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引入金融活水,激發無限創新活力

        2019年7月,科創板首批25家企業在上交所鳴鑼。作為首批上市的其中一員,蘇州天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蘇州高新區成長起來的專注工業視覺設備研發生產的科技型企業。此次成功上市科創板,反映出的不僅是企業自身的發展,更是該區不斷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完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的生動寫照。

        天準科技是蘇州高新區以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之花的一個成功案例。在蘇州高新區,還有很多的企業,正精彩上演著自己的資本故事。這得益于該區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一系列金融創新舉措的落實。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依靠區位優勢,抓住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機遇,不斷優化區域金融產業布局,助力區內實體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及科技成果轉化。該區陸續與全國股轉系統合作共建了“太湖金谷”,與深交所、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發起了“蘇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與上交所合作設立了“上交所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基地”,與中歐國際交易所簽約共建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進基地”……

        通過金融高端資源的不斷集聚,也讓該區的蘇州金融小鎮獲評江蘇省第二批特色小鎮。該小鎮規劃建設小鎮會客廳、金融啟航城、信息智慧谷、生態宜居城、生物醫療城等五大功能片區,全力打造具有新三板特色的產業金融小鎮、科技金融小鎮和生態金融小鎮,目標建成“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有機統一的“金融綠谷、創智云城”。

        在此基礎上,蘇州高新區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科技金融產品。發行總額度為1.8億元的全國首支冠名“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建立了市區聯動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出“科技成果轉化貸”產品,首批5家企業已獲授信5500萬元;“蘇科貸”“科貸通”等產品貸款總額超61億元……由此,該區也成功獲批江蘇省首批科技金融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為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平臺,蘇州高新區還設立金融專家庫,定期開展銀企對接座談會,構建蘇州高新區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據介紹,通過這個平臺,金融機構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得到了解決,投融資對接效率大幅提升。

        當前,仲愷高新區正大力實施《仲愷高新區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區三年行動計劃》,積極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觀察團認為,仲愷高新區應學習蘇州高新區的經驗,著力打造金融與科技共贏發展的高地,進一步激發仲愷創新活力。

        全周期人才發展扶持,打造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

        去年11月29日,蘇州高新區人才新政發布,全周期人才發展扶持體系呼之欲出。蘇州高新區明確“1”個目標,圍繞創業者、創新者“2”類人群,構建全周期、全領域、全要素、全方位“4”大扶持體系,系統推出“30”條硬核舉措。

        未來3年,蘇州高新區將用于支持創新創業投入100億元,新增各類人才10萬名,其中科技領軍人才1000名,引進創新型科技企業5000家,創投機構投資區內人才項目500個,建設創新創業載體200萬平米,籌集各類人才公寓20000套。

        蘇州高新區廣覆蓋支持創業者,無論大學生還是院士、科技大咖,都有相匹配的“真金白銀”獎勵,從開辦補貼、房租補貼到“上不封頂”的特殊支持。該區全過程陪伴創業者,企業開辦縮短至半天即可完成,免費提供共享辦公空間、高新“雙創券”,實現創業者“拎包創業”。

        蘇州高新區打造青年人才友好示范區,建設青年人才驛站,為驛站內創新創業人才提供7天免費住宿,打造青年人才之家。大學生來了可先落戶后就業,有實習補助、就業獎勵金、生活補貼和租房補貼等一攬子支持;科技創新者來了,有項目經費和科研人員專項獎勵資金;博士后來了,有博士后在站補貼、項目配套、留區獎勵等最優綜合扶持;先導產業緊缺人才來了,有最高20萬元的薪酬補貼,向重點大院大所、重大項目定向配給資助名額;教育、衛生、文旅人才來了,有最全面的培養和優待。

        蘇州高新區還持續構筑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打造企業服務中心,實現企業審批“進一扇門,找一個部門”,實現人才服務“前臺受理、后臺處理”“前呼后應、一呼百應”。實施人才樂居工程,分層分類解決人才居住需求,打造集辦公、居住、休閑、社交為一體的高品質創新創業社區。解決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父母養老等現實問題,免除人才創新創業后顧之憂。定制推出人才醫療保健、品質生活、交通出行、文化娛樂等專屬服務,營造更優更濃的創新創業氛圍。

        觀察團認為,仲愷高新區還應繼續深入學習蘇州高新區在吸引人才、全方位服務人才方面的經驗,讓廣大創業創新者不僅愿意來仲愷,更愿意留在仲愷、扎根仲愷。

      TCL大廈。

        

        怎么趕

        形成具有仲愷特色的創新企業群落

        1月29日,由德賽西威和聯合單位共同設立的合資公司——威匯公司正式揭牌并啟動運營。作為廣東省高端汽車電子制造創新中心,威匯公司是目前全省批復組建的28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一,也是我市首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建成后,有望成為實現全省汽車高端電子核心技術突破的先進公共平臺,著力解決全省汽車電子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

        一邊是龍頭企業發力自主創新、聯合科研院校深耕產學研合作,一邊是中小企業堅持技術創新、成功入選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名錄。

        前不久,廣東微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喜事連連——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拿下2021年“創客廣東”惠州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企業組第一名、舉行A輪融資簽約暨固態電池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儀式……微電新能源之所以能快馬加鞭飛速發展,背后是企業在微型固態電池行業堅持不懈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們將學習對標蘇州高新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能力,積極構建創新主體培育體系,不斷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基礎。”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區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四大倍增行動”,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孵化器加速器倍增行動、科技金融倍增行動和上市企業倍增行動,以及“技術改造行動計劃”等,著力打造“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上市企業”等科技企業成長梯隊,形成具有仲愷特色的創新企業群落。

        通過“四大倍增行動”,仲愷高新區力爭完成年度新增3家產值百億元企業,推動形成產值50億元、10億元骨干企業梯次發展格局。力爭2023年高企數量倍增,達到1000家;實現高新區瞪羚企業由29家增至40家,培育出1~2家獨角獸(潛在)企業。同時,積極支持規上工業企業加快建設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力爭2023年該區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50家。

        打造全鏈條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

        近年來,仲愷高新區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和優勢資源,形成了專業特色鮮明的孵化育成體系,通過多種途徑,幫助科技型初創企業融資,使其快速從“幼苗”成長為“大樹”。

        目前,仲愷高新區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升至19家(國家級5家)、眾創空間9家(國家級8家),累計孵化載體規上工業企業60家、高企191家,在孵企業617家,孵化面積78萬平方米,加速器聯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成功入選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孵化器作為科技型企業培育、壯大的重要平臺,在為區域發展提供新動能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仲愷高新區孵化器“畢業”的企業中,億緯鋰能就是例子,該企業已成為全球鋰電池行業的佼佼者,是業內少數幾家可以提供動力電池全面解決方案的電池生產企業之一。此外,瑞時智控、雨林科技、戴爾蒙德等一批科技企業入孵后,均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我們堅持以‘多元共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總體思路,不斷提升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建設水平�!痹撠撠熑吮硎�,仲愷高新區將進一步優化提升孵化器運營管理專業化水平,強化科技企業成長加速器功能,引導民營資本投資建設科技企業加速器,打造更加完善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

        “力爭到2023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000家�!痹撠撠熑私榻B,仲愷高新區將大力培育孵化載體,以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平臺作為企業培育載體,集聚專業技術、項目、人才和服務資源等,并給予孵化載體建設用地保障。同時,支持孵化載體組建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運營管理團隊,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建設專業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圍繞創業企業需求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創業導師隊伍,以及財務、法律、知識產權、咨詢、上市輔導等科技中介服務等。

        仲愷高新區還著力推動大企業平臺化、生態化發展,支持大企業與高校院所在區內建設專業實驗室、研究院和孵化載體,為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或研發人員提供技術和載體支持。同時,打造與自身核心業務相互依托、共生共贏的大企業研發與孵化平臺,扶持建立大企業產業生態體系,做大中小科技型企業數量。

        實施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區三年行動計劃

        今年3月23日,仲愷本土企業廣東九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我市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

        “九聯科技是一家長期從事家庭多媒體信息終端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對于能成為惠州首家科創板企業,該企業董事長詹啟軍坦言,公司這些年堅持高強度研發是其成為科創板企業的關鍵原因,也希望今后成為惠州名副其實的研發型、創新型科技示范帶頭企業。

        近年來,仲愷高新區高度重視推動企業上市工作,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上市。截至目前,仲愷高新區境內上市企業共有7家,占全市15家上市企業數量的近“半壁江山”;掛牌企業22家,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13家、廣東省區域股權市場掛牌企業9家。

        “通過企業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仲愷高新區經濟健康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而且有利于企業實現科技與資本的深度融合�!敝賽鸶咝聟^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仲愷高新區實施《仲愷高新區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區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三年的努力,引進私募股權創業投資資金30只,基金規模達到300億元的目標。同時,通過實施《仲愷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實施方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體系,加速企業上市進程,力爭三年后全區境內上市公司實現倍增,達到14家。

        該負責人表示,對標學習蘇州高新區聚集金融要素資源、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的經驗做法,該區將通過四個方面建設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一是建設金融服務資源集聚平臺,加強與中國人民銀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市銀保監分局合作,集聚一批優質證券、投行、保險、小貸等金融服務機構。二是協助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多層次上市企業培育庫,將仲愷高新區打造成為惠州上市公司集聚區。三是強化政府資金引導作用,與各類金融機構、產業平臺商洽談合作成立股權投資基金,打造仲愷高新區產業基金集群。

        出臺“3+1”人才新政營造全方位人才環境

        今年9月,仲愷高新區對標蘇州等高新區先進經驗做法,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集中發布了更具吸引力與競爭力的“3+1”人才新政,為構建一流的企業、人才發展環境保駕護航。

        “為破解企業急需緊缺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引留難問題,我們創新推出了《仲愷高新區人才津補貼申領辦法(試行)》�!敝賽鸶咝聟^黨群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區首創了全日制本科生享受人才津補貼政策。對在該區注冊企業工作的人才,將住房補貼戶籍范圍由原仲愷區、惠城區放寬至惠州市。同時,將新引進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生活津貼提高到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同步配套住房補貼,落戶惠州的博士后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人5萬元、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每人3萬元。

        “引才留才的第一個發力點是人才津補貼,第二個發力點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痹撠撠熑吮硎�,該區出臺了《仲愷高新區首席技師、優秀技師評選管理辦法》,每年評選20名首席技師和100名優秀技師,分別獎勵每人5萬元、5千元;獲評人才都將納入該區“人才計劃”統一管理,享受相關人才優惠待遇,充分激發技能人才價值感、榮譽感和獲得感。

        與此同時,該區還創新出臺了《仲愷高新區引才留才星級示范企業評選辦法(試行)》。從2022年起,每年在該區注冊成立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或規模以上企業,開展引才留才星級示范企業評選活動,每次評選名額20個,其中5星級示范企業1個、4星級3個、3星級16個,對應分別獎勵100萬元、每個50萬元和每個20萬元。

        

        如何超

        建設廣深港澳科創走廊重要支點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創新是仲愷高新區強大的基因和最鮮明的特質,也是最靚麗的底色。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的仲愷高新區有基礎更有條件,搶抓中心城市技術擴散的歷史性機遇,加快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通道,讓創新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仲愷高新區要重點思考在惠州創新發展中如何定位,特別是在大灣區打造中國版‘硅谷’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敝猩酱髮W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仲愷高新區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充當惠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創新資源充分對接的連接器和結合部,建設廣深港澳創新走廊重要支點,真正打通惠州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通道。

        林江建議,仲愷高新區創新發展要對標全國一流高新區,首先應該積極爭取惠州市對仲愷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同時把國家和省所賦予的政策權限用好用足,不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高端科技資源和人才、項目向惠州及仲愷高新區集聚。如此,仲愷高新區可以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把自身變成一塊“磁石”,不斷吸引著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元素向仲愷高新區集聚。

        市委黨�?蒲胁恐魅�、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認為,仲愷作為國家級高新區,要著力建設制造與研發并重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致力打造人口數量足夠高、教育程度足夠高、生活質量足夠高的“三高”園區,迅速“平移”一批優質企業進園區、進加速器,吸引更多科技人員來創新創業。

        黃忠平建議,可以采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方式,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普惠性支持,推動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增效益、上規模,加快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引導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長遠發展,建立研發機構,推進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與周邊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推動園區與高校優勢互補、工商信息與專利信息互通,形成“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新機制,內聚外鏈推進開放式創新,突破制約產業升級的“卡脖子”難題。

        搶抓中心城市技術擴散的歷史性機遇,加快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除了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外,還得會招商。在招商方面,蘇州高新區設置了招商中心和科招中心兩個招商機構。其中,招商中心主要負責引進產業類項目,而科招中心主要負責引入科技、研發、人才引進、成果轉化類項目。

        觀察團建議,仲愷高新區應根據全區產業發展規劃,圍繞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新能源等3大支柱產業,以及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裝備、醫療器械與大健康、新材料、軟件與信息服務等6大新興產業,聚焦“平臺、企業、人才、項目”等科技創新要素,注重創新驅動、人才引領,加速成果轉化、產業升級,重點引進國內外高校院所平臺、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高科技成長企業、領軍人才項目等,不斷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構建全要素科技創新生態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表示,未來的競爭關鍵在于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創新生態系統”核心是整合各方資源支持創新,集聚各種生產要素支撐創新,使其內部充滿活力,能夠達到動態平衡。

        林江認為,仲愷高新區作為惠州市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對接的平臺,不僅僅要盯住高科技產業項目,而是要營造出作為高新區先行先試的制度環境和創新氛圍,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才能夠真正推動仲愷乃至惠州市的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事實上,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不夠健全,引導作用不明顯。由于受功能區屬性限制,許多科技創新政策出臺受上位法制約,現有政策已跟不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橫向與其他高新區、我市其他縣區相比,不具備政策優勢。

        觀察團認為,仲愷高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是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域。仲愷高新區應復制推廣“雙區”先進城市經驗做法,充分借鑒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科技管理制度、政策體系、創新舉措,學習借鑒國內一流高新區的政策經驗,大膽探索創新,構建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仲愷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主動尋求省、市兩級政策支持,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探索改革,從“頂層設計”上為高新區乃至全市探索創新之路。

        觀察團建議,仲愷高新區應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產業合作發展,提高資源要素聚集能力,推動制度集成創新,主動為港澳發展拓展空間。特別是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持續運營好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發揮好仲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聯合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孵化創新載體和平臺,打造好港澳臺青年創業對外展示窗口,為港澳臺青年創業項目在惠州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林江建議,仲愷高新區應重點圍繞人才、金融等方面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吸引人才方面,仲愷高新區可以通過項目合作方式,邀請高學歷人才以短期合作方式為高新區企業提供服務。在此期間,全力為高學歷人才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讓他們確信在仲愷高新區可以獲得更好的事業發展機會和個人發展空間,繼而愿意留在仲愷工作甚至落戶。在吸引人才落戶上,仲愷高新區應保持耐心和定力,采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式善待、用好人才,從而為科技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撐。在科技金融方面,仲愷高新區應圍繞近年來國內高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在科技金融領域的重要成果,例如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倉單質押等科技融資方式,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融資服務。仲愷高新區完全有條件成為惠州在創新風險投資和創新金融領域的領跑者。

        “經濟發展是長跑不是短跑,是區域之間的持續競爭,更是對自身的不斷超越�!眳谦I民表示,仲愷高新區要從培育產業生態、構建內生動力、實現創新驅動入手,構建一個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通過比學趕超行動激發干事創業激情,釋放創新驅動效能,點燃高質量發展引擎,使制約該區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張旭華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袁暢 謝寶樹 魏怡蘭 林麗娟 楊敬賀 邱舒婷

        攝影/攝像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李苗 哈鵬

        專家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市委黨�?蒲胁恐魅巍⒔洕鷮W博士黃忠平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小麗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
      浠婃棩鎯犲窞缃�©鐗堟潈鎵€鏈� PC绔�
      Copyright © 2007 - 2022 www.hui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浠婃棩鎯犲窞缃�  鐗堟潈鎵€鏈夛細鎯犲窞鏃ユ姤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