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微電影火爆:致敬每一位吹響希望號角的“張建國”

        39封信疊在一起有多厚?也許僅有幾公分,也許是一個人的大半輩子。

        一部聚焦普通觀眾的微電影《我和我的春晚》首次登上總臺春晚,被網(wǎng)友們稱贊為“新年第一哭”“炒雞感動”“全場最佳”。作品的靈感源于40年來全國的熱心觀眾給春晚的來信,千千萬萬個關(guān)注春晚的普通群眾濃縮成了電影的主角:張建國。

        張建國曾是一名部隊炊事員,一次除夕夜的春晚節(jié)目讓他做飯時分了神,忘記吹小號通知大家吃飯,便被班長調(diào)侃“電視里面吹去唄”。玩笑被當了真,每年他都會給春晚劇組寫自薦信,直到39年后,他真的登上了春晚,帶著來自春晚劇組的回信:“這是一封遲到的回信,但愿我們的誠意沒有遲到。”

        春晚沒有讓“張建國們”失望。電影里吹響開飯?zhí)柕膹埥▏^眾席上抹眼淚的“張建國”,萬眾矚目的總臺春晚,把舞臺留給了他們。

        為何是“信”?

        “信”是貫穿這一故事的核心意象。39年的時間尺度,蒼老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信念,伴隨著導(dǎo)演組的一封回信,40封信完成了一次“春天的約定”。這是春晚對觀眾追夢的回應(yīng),也恰好對應(yīng)春晚陪我們走過的40年。

        春晚總導(dǎo)演于蕾在談及創(chuàng)作時表示,前輩們在做春晚的時候,80年代、90年代都是一麻袋一麻袋收信的,其實看不太過來,沒有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化信息的時代,還有這么多觀眾在寄信給總臺。

        于蕾透露說,總臺臺長做文字工作多年,這些來信他都會仔細讀,還把關(guān)于春晚的信轉(zhuǎn)交給春晚劇組。有一種信,讓人特別感動,就是每年都有人寄來給春晚寫的劇本,有的寫歌、有的是小品,而且都是一筆一劃寫下來的,多數(shù)不是打印的。這些信讓人感慨,有這么多關(guān)心春晚的人,還在為春晚寫劇本、寫歌詞、譜曲、提建議,這些就是春晚的鐵粉啊!好多作者年紀已經(jīng)不小了,不會用電腦,一筆一劃寫,有的人用毛筆寫,還有人在落款上寫著“你們的好朋友”。于蕾說,這些信海雄臺長都會看,并專門讓劇組研究,能不能創(chuàng)作一部跟觀眾來信有關(guān)的微電影作品。于是,一個關(guān)于“信”的微電影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這也是電影這種藝術(shù)門類首次登上春晚,用電影這個造夢的藝術(shù),去為“張建國們”圓一個春晚的夢,回應(yīng)每一年觀眾準時守候的信賴。這是一份延續(xù)了40年的信念,恰如張建國在影片中回應(yīng)的那句“好飯不怕晚”:40年如一日地為全國觀眾獻上一桌“好飯”,這份用心用情,也許才是春晚在時光更迭中“不怕晚”的秘方。春晚主創(chuàng)就像家里那位最辛勤的掌勺人:后廚的忙碌你不必知曉,但這頓年夜飯,全家必須吃好。

        為何是“他”?

        電影里的張建國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是個認真度日的平凡人。他的口頭禪是“忙”:在部隊時忙著給大伙做飯,轉(zhuǎn)業(yè)了忙著修火車頭,之后忙著喂牛、忙著做飯、忙著照料家人……他告訴自己:我是要上春晚的,只是檔期沒有調(diào)開。他的心里也許藏著一個樸素的念頭:大家都忙,春晚回不了信很正常。雖然“忙”,但張建國“心不死”,支撐他的是想上春晚的夢想。

        與角色相互映射的,是張建國的扮演者——一名真正的素人演員金長勇,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的一位普通農(nóng)民,平時在當?shù)氐挠耙暬禺旈T衛(wèi)、做后勤,大伙兒都叫他“金叔”。他在接受總臺記者采訪時,提到得知自己要上春晚,激動到“身上發(fā)顫”,“我這一個上班的老百姓能夠為春晚拍片子,真是不敢想象。”

        普通人,演普通人的故事。當說出那句“張建國,演奏家”時,張建國的這份信心從何而來?也許就是因為自春晚誕生之日起,它的血液中便流動著“把人民放在舞臺中央”的理念。春晚的節(jié)目形式、舞美設(shè)計在年年更新,但不變的是春晚里總有家長里短、柴米油鹽。春晚的舞臺,是能給普通人圓夢的。

        張建國的故事,便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追夢的縮影。他們默默無名卻一路“奔忙”,怎知趕路久了,抬頭已是漫天星光。這份“平凡的榮耀”,在下一個春天即將開啟的日子,借春晚的舞臺,賦予了每一個踏實肯干、初心不忘的追夢人。

        為何是“小號”?

        從模糊不清的黑白電視,到本屆春晚的超清大屏,張建國凝視春晚的焦點,也隨時代發(fā)展而不停變化。但無論是青春還是花甲,他吹號時的身姿都是一樣挺拔,那把在開場便出現(xiàn)的小號,歷經(jīng)滄桑,依然閃亮。

        嘹亮的小號聲,曾是革命年代里先輩沖鋒陷陣、開天辟地的巨響。每當小號聲響起,我們會本能地注目聆聽,仿佛那高亢的聲音里,天然帶著一股集結(jié)的力量。影片最后,鏡頭切到春晚現(xiàn)場,佇立于觀眾席中的小號手吹響了歌曲《早安,陽光》的序章,電影和歌曲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銜接。小號集結(jié)起了舞臺上各行各業(yè)的“張建國們”,英雄本“雄”,人民本“民”直接出鏡,電影是為張建國制造了一個夢想,而舞臺上演繹的是普通人真實的夢想。不需要表演別人,不需要塑造角色,舞臺上的歌者展現(xiàn)的就是他們自己。

        還有一點也頗令人感動 ,當總臺臺長建議把《早安 隆回》和《陽光總在風雨后》兩首歌串燒混搭,以阿卡貝拉呈現(xiàn)時,還專門要求一律不上專業(yè)歌手,把這個節(jié)目的舞臺讓給充滿陽光、自信和活力的普通中國人!

        這部集結(jié)了眾多明星“配角”的微電影得到了中影股份的大力支持,就像他們此前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一樣,《我和我的春晚》看似講述了“我”和“春晚”之間的故事,其實,“和”才是關(guān)鍵。怎樣連接“家”與“國”、“小”與“大”、“我”與“我們”,考驗著春晚主創(chuàng)的創(chuàng)造力。唯有如此,才能盡顯微電影之“微”,那是透過平凡者講述不凡事、通過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精微與共情。

        可喜的是,這次春晚做到了:一封信很薄,卻可寄托普通人深厚的感情和依托;一封信很輕,卻在春晚創(chuàng)作者的心中分量有千斤之重。

        在《我和我的春晚》中,有一處細節(jié)值得品味。張建國年輕時,他在火車廣播中向乘客介紹:“我是張建國,做飯的”;若干年后的他,同樣在火車上鄭重地介紹自己:“張建國,演奏家”。同樣的自豪,不同的答案,只因2023年的這趟列車是奔向夢想的啟程。人會因堅持而自豪,因夢想而閃耀。這是張建國的故事,何嘗不是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張建國”的你我寫照。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