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在南京發布

        新華網南京3月10日電(龐雪汀)10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此次評出的十大進展分別是:

        解鎖東亞長時間尺度下古人群動態演變和適應性基因演化;

        化石證據揭示苔蘚動物門起源于寒武紀早期;

        熱河哺乳形動物的挖掘趨同演化與脊柱的演化發育意義;

        內蒙古早白堊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謎;

        古生物脂類對不同古氣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蹤;

        晚古生代化石寶庫“植物龐貝城”系統研究;

        雪球地球冰期結束后全球古海洋環境的精細刻畫;

        古-中生代之交大氣CO?濃度升高與陸地生態系統擾動;

        中國發現晚更新世一個新人種:龍人及其獨立第三演化支序;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發現及其古地理意義。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王永棟表示,此次評出的“十大進展”研究對象的時間跨度很廣,代表了2021年中國古生物學研究最重要的十項進展,引領著中國及世界古生物學發展方向。

        圖為“植物龐貝城”北部沼澤森林面貌復原

        例如,形成煤的遠古森林包括哪些植物?森林的面貌是怎樣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帶領團隊開展了“植物龐貝城”的研究工作,“植物龐貝城”是位于中國內蒙古烏達煤田一座珍貴的早二疊世沼澤森林化石寶庫。“晚古生代化石寶庫‘植物龐貝城’系統研究”項目,復原了三億年前古樹和森林的原貌,不僅告訴我們該時期的煤是由哪些植物形成的,也提供了遠古成煤植被的實際景觀和面貌。

        圖為全吉山生物群的代表性埃迪卡拉化石恰尼蟲(A-C)、盾盤蟲(D)和陜西跡(E-G)

        5.5億年前,青藏高原上的生物長啥樣?該地區遠古時期地理位置與現在有何不同?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領銜,和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組成的合作研究團隊于2021年10月1日在《地質學》(Geology)上報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過程中在柴達木盆地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這是在中國西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產地,也是迄今為止在青藏高原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發現及其古地理意義”項目,不僅進一步推進了我們對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研究,也揭示了柴達木板塊的古地理位置,為深入研究當時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證據。

        此外,“解鎖東亞長時間尺度下古人群動態演變和適應性基因演化”項目在廣西新發現一支迥然不同的古東亞人群,首次為從遺傳學角度探索人類與環境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內蒙古早白堊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謎”項目則對被子植物起源這一演化生物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進行了突破性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在距今2.6億年就已經出現。

        “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評選每年舉行一次,旨在激發古生物學者的科研熱情,展示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自2017年始,已成功舉辦六屆,每次評選均受到學界、社會廣泛關注。

      編輯:黃秀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