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長江文化帶

        編者按:長江,地球北緯30°最為奪目的弧光,承載著壯美之生態、蓬勃之經濟、璀璨之文化。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面貌日新,生氣勃勃。

        近期,新華網長江大保護調研組自重慶順江而下,奔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實地感受長江新變化。

       

        圖為整治后的湖北鄂州樊口江灘。新華網 李征崢攝

        滾滾大江流日夜,千年文脈照古今。

        長江,從青藏高原的雪山發端,以雄渾浩蕩之勢奔流入海,滋養了博大精深、絢麗多姿的長江文化,孕育了一條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千里長江文化帶。

        近年來,這條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和精神家園的古老文化帶,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積極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邁上了偉大復興之路。

        修復遺跡,實施長江文化搶救性保護

        乳白色鋼網結構建筑從岸邊向江面延伸,借助高倍望遠鏡遠眺,可以看到遼闊的江面不時躍出兩三只江豚,逐浪嬉戲,引起岸邊人們的驚呼……

        在湖北宜昌伍家崗區,王家河江豚觀測點是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王家河江豚觀測點位于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觀測點內,一根根粗大的管道和五顏六色的閥門,記錄了這里曾是繁忙油庫碼頭的歷史。

        中石化宜昌王家河油庫主任胡兵介紹,今年4月,宜昌關停運營63年的中石化王家河油庫碼頭,將油庫整體外遷至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江中躉船被拖離后,鋼筋水泥構筑的岸邊承接平臺將如何處理?

        經過詳細論證,宜昌決定保留油庫承接平臺,改造成江豚觀測點。

        “觀江點免費向市民開放,訴說了還江于民的一段歷史,也展現了對長江碼頭文化的保護與尊重。”長江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院副院長李彬說。

        站在王家河江豚觀測點憑欄遠眺,整治中的伍家崗長江岸線,已經煥然一新。長長的傳輸架,斑駁的轉運平臺,巨大的船只部件……曾經喧囂的貨運碼頭悄然退出,但許多工業遺跡卻被悉心保留。

        據了解,2018年12月,宜昌啟動了長江岸線宜昌城區段生態整治修復項目,項目起于伍家崗區柏臨河入江口,止于猇亭區猇亭古戰場,全長約8公里。

        李彬說,這段岸線以前碼頭、貨場密集,在進行岸線整治時,項目保留并修繕了一批碼頭遺留物。“它們承載著宜昌厚重的碼頭文化、三線文化,保留這些文化符號,就是留住歷史、留住鄉愁。”

        在長江沿線,各地對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精心呵護”的生動實踐還有很多。

        上游重慶,江津區的李市小溪經過景觀改造,宛若新生,但這里的竹編街、吊腳樓、古石橋、青石板等標志性長江文化符號,卻得到了最好的保護與修繕。這些文化遺存繼續見證長江岸邊竹編匠人的堅守,續寫竹編老街新的傳奇。

        下游南京,江北新區岸線提升項目為保護浦口火車站舊址,在浦口碼頭段放棄了實施堤路結合和親水平臺的打造,一段約200米的防洪墻巋然豎起。城市景觀打造為文物保護讓路,承載了繁華和輝煌的浦口火車站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交相輝映。

        長江設計集團市政與交通工程院高級工程師吳齋燁說:“近年來,由長江設計集團實施的長江沿線岸線項目,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盡可能地對一些代表性的長江文化遺跡進行搶救性保護,以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傳承長江文化。”

        圖為整治后的南京江北新區長江岸線浦口碼頭段。姚忠輝攝 新華網發

        推陳出新,打造長江文化新岸線

        在湖北鄂州,依山傍水的樊口江灘公園已經開放,人氣十足。樊口江灘不僅是生態岸線,更成為了長江沿岸的文化新地標。

        據了解,鄂州樊口歷史文化悠久,既是“三國吳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馳名中外武昌魚的原產地,百里長港與長江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長江設計集團江河整治公司建設管理室副主任張玉柱說:“為豐富項目的文化內涵,鄂州樊口區域沿江路及江灘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將依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城市底蘊,建設武昌魚主題公園、樊口水利文化園等,打造長江文化岸線。”

        “打造文化岸線不是將文化元素簡單堆砌,而是推陳出新,走進群眾生活。”鄂州市住建局局長邱建明說:“鄂州將串聯樊口、西山、觀音閣一線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各類歷史文化資源,激發出傳統文化新的活力。”

        在浙江金華,通過推陳出新,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2016年12月,金華市啟動梅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長江設計集團環境公司環境工程室副主任岳克棟說,項目組通過走訪梅溪沿線鄉村,充分挖掘兩岸歷史文化、民間傳說,突出地方特色,將傳統文化融入工程治理和城鄉發展中,綜合效益顯著。

        “溪口下堰”融入金華雅畈疊饅頭祈福的寓意、“茶堰”取自金華茶山的形態、“巖頭堰”展現婺劇水袖的神韻……治理后的梅溪河,每一座堰壩都成為了一道道地方特色濃郁的文化景觀。

        借梅溪流域治理契機,梅溪河沿線的巖頭村順勢發展起文化旅游業。

        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秋平說,目前,巖頭村已經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婺州扎染”“金華古琴”“十歲成長禮”“金牛護村”等。巖頭村年均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村民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還多。

        “我們不光要保護靜態文化,講好歷史故事,還要關注動態文化,推動文化創新。”武漢大學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多學科研究團隊負責人吳傳清教授說:“只有讓文化‘活起來’,讓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協調發展,保護和發展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圖為浙江金華梅溪河“溪口下堰”,堰壩設計融入了金華雅畈疊饅頭祈福的寓意。新華網發

        弘揚文明,激發全民文化自信

        長江之美,美在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符號和標志性象征,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要堅持賡續千年文脈,厚植家國情懷,傳播時代價值,展示多彩文明。因此,建設長江文化展示平臺至關重要。

        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湖北緊緊圍繞“楚文化”“三國文化”“土司文化”“紅色文化”等主題,深入實施荊楚大遺址保護工程、荊楚民間工藝振興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長江主軸文化建設,全方位展示和弘揚荊楚文化。

        “從武漢盤龍城、荊州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到‘八七’會址歷史文化街區、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從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到湖北省以及各地市州的群藝館……它們讓厚重的荊楚文化變得可感知、可觸碰,讓新時代的荊楚文化熠熠生輝。”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所所長、副研究員陳紹輝說。

        走進鳥語花香的湖北武漢園博園,長江文明館安靜坐落于此。這座國家一級博物館,由武漢市人民政府、長江水利委員會、武漢大學共同興建。

        置身長江文明館,長江歷史觸手可及。從滄海桑田巨流誕生,到長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利、生態環境,再到沿線考古實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江的自然魅力和人文之美在這里得到了生動展現,為觀展者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

        在江蘇南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與詩畫景觀融為一體的新濟洲生物多樣性展示館也于去年底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據了解,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是長江下游第一個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經過多年修復,這里現在魚蟲林鳥草匯集,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在洲島核心區域,新濟洲生物多樣性展示館由一個綜合展廳和江豚、鳥類、魚類等多個專業展廳構成,它記載了新濟洲的大保護沿革,展示著新濟洲的濕地文化……

        在長江沿線,各省市已紛紛采取行動,依托長江干支流水系沿線重要城市,建設長江文化地標性展示平臺,構建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統籌協調的長江文化傳承示范帶,全景展示長江文化,加速釋放長江文化魅力。

        江水奔騰,文脈不止。

        在邁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長江文化已迸發出磅礴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堅毅和自信,挺起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澎湃向前,昂揚奮進。(劉桔、秦建彬)

        圖為湖北武漢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新華網 陳周璇攝

      編輯:鄭國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