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跟著東坡足跡漫步惠州
“尋跡東坡”——惠州City walk路線串聯人文景觀,充滿文化味
熱愛一座城,用腳步去丈量;愛慕一個人,用誠心去追尋。
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由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指導、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的2024“尋跡東坡”——惠州City walk活動盛大上演,3000名來自五湖四海的東坡粉絲相聚惠州,徒步行走蘇東坡曾經游歷的路線,感受他筆下的嶺南山水人文之美。
徒步路線
為蘇東坡“野步”同款路線
北宋紹圣年間,蘇東坡寓居惠州兩年八個月,“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蘇東坡秉持一以貫之的民本情懷,助建東新橋和西新橋、倡建軍隊營房、收葬荒骨、改良秧馬、推廣水碓、為民施藥、鑿井便鄰,惠州人敬重有加。
“飽食惠州飯,細和淵明詩。”蘇東坡在惠州寫下的詩詞文賦,更是標志著其思想走向成熟,文學創作獲得新豐收,也使得惠州美名傳播五湖四海。
蘇東坡足跡遍布惠州,留下白鶴峰新居、合江樓、嘉祐寺、朝云墓等近20處“蘇跡”,使得惠州成為國內現存“蘇跡”最多的地方。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東坡精神歷久彌新,滋養著惠州和惠州人。
今年是蘇東坡寓居惠州930周年,惠州舉辦多場致敬東坡、傳播東坡文化的活動。前有3月17日首屆惠州馬拉松,以“東坡文化”為主題的山水賽道,萬名跑友在古今結合的賽道上追尋東坡足跡,感受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和“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愜意,成就一場充滿濃郁東坡文化氛圍的跑馬賽事。
隨著5·19中國旅游日到來,2024惠州市“尋跡東坡”徒步活動如約而至。活動旨在通過探索蘇東坡的足跡,結合詩意的戶外徒步,讓參與者深度體驗東坡文化的魅力。
馬拉松是極限運動,徒步則是輕松愉悅的戶外活動,這也是蘇東坡當年在惠州最喜歡的保健方式。
蘇東坡在詩文中記錄了宋紹圣二年(1095)“正月二十六日,與數客野步嘉祐僧舍東南野人家,雜花盛開,扣門求觀”的雅興,早春二月,他又記“惠州近城數小山,類蜀道。春,與進士許毅野步,會意處,飲之且醉,作詩以記。”花甲之年的蘇東坡,最喜“野步”。
2024“尋跡東坡”——惠州City Walk活動路線,全長11公里,沿著東江兩岸走向,串起惠州西湖,簡直就是蘇東坡當年“野步”的同款路線。
東江西湖
走進蘇東坡的快意江湖
活動起點位于東江北岸的江北東江公園。東江北岸古稱水北,蘇東坡寓惠期間,多次到水北游玩,三游白水山、沐浴湯泉,并留下水北荔枝浦偶遇荔枝初結果、與惠州老叟約定荔枝成熟時飲酒品荔的佳話。
徒步路線經過的大云寺,地處東江東北岸,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宋紹圣元年(1094)十月十三日,初到惠州的蘇東坡攜著萬家春酒,與友人程鄉令侯晉叔、歸善簿譚汲乘船橫渡東江,來到大云寺,野飲松下,設松黃湯,微醺歸去,尋賞江岸初放的梅花。蘇東坡寫下在惠州的第一闋詞《浣溪沙》:“羅襪空飛洛浦塵,錦袍不見謫仙人。攜壺藉草亦天真。玉粉輕黃千歲藥,雪花浮動萬家春。醉歸江路野梅新。”字里行間輕松明快,可見蘇東坡將一切煩愁置之腦后,充滿天真和快樂。大云寺因此成為名勝,游人無數。后來,該寺廢棄,改為民居,鄉人改建寺于南菊花頭,改名菊潭庵。
東江浩蕩,蘇東坡曾“悼此江之獨西,嘆妙意之不陳。”走過東江北岸,踏上惠州大橋,飽覽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一派古今交融的城市風光。
5月19日早上,2024“尋跡東坡”——惠州City walk活動舉行,東坡粉絲行走至惠州西湖景區。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過惠州大橋后,即可來到惠州西湖。古代文人曾把蘇東坡稱為“西湖長”,并稱“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寓惠之前,惠州西湖被稱為豐湖。蘇東坡為紀念王朝云寫下“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從此豐湖改名為西湖。蘇東坡不吝才情吟唱惠州西湖,稱其“山水秀邃”,留下《江月五首》等著名詩作,使得惠州西湖名滿天下,正如明代博羅大儒張萱云“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
惠州西湖有元妙觀、蘇堤、西新橋、朝云墓、六如亭、泗洲塔等蜚聲華南的“蘇跡”,湖面煙波浩渺,湖岸彎環曲折,湖上洲嶼點綴,風景如畫,素有“苧蘿西子”之美譽,是廣東著名的5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和旅游勝地。
此次徒步活動路線,串起了惠州西湖一眾“蘇跡”,引領參與者走進東坡詩文里的山水世界。
千年梌山
東坡品荔和來去之地
從惠州西湖平湖門出來,沿著湖邊至惠州北門朝京門,觸摸惠州古城墻的肌理,拾級而上,可到梌山。此處是惠州中山公園(惠州府城遺址公園),惠州千年歷史在此“掀開歷史一角”。
自隋朝設循州總管府于惠州,直至清末,梌山一直是惠州府治之所在。辛亥革命后,惠州府衙改建為“惠州第一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更名“中山公園”。
這里是蘇東坡品荔枝千古名篇誕生處。北宋陳堯佐守惠時,手植荔枝,郡人謂之“將軍樹”。紹圣三年(1096)四月,蘇東坡到惠州府衙太守東堂品嘗將軍荔,寫下《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此詩,將食荔枝的感悟提升至人生志趣,胸次格局之寬廣無人能及,惠州荔枝從此聲名遠播。
徒步路線經過梌山之東,原有合江樓,這是蘇東坡寓居惠州城的第一站。清王文誥《蘇詩總案》記載:“合江樓在三司行衙之中,為三司按臨所居。公到日,有司待以殊禮,暫請居之。”蘇東坡有《寓居合江樓》詩:“海山蔥昽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描繪了合江樓優美的風景和不凡的氣象。
明代惠州府城擴建后,合江樓遷建于小東門上,為城門樓,為“粵東六樓”(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之一。
小東門下,有一個古碼頭遺址——橫水渡。古時,惠州府、縣兩城與西枝江分隔,兩江四岸民眾來往,全靠木船擺渡。小東門的“橫水渡”,不僅是民眾生活出行的碼頭,還是各處貴客登陸惠州的驛站。紹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蘇東坡乘船至惠州,就是從此渡上岸,寫下詩歌《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蘇東坡也是在此渡登舟離惠赴海南儋州。蘇東坡之前,被貶逐惠州的唐代宰相張錫、杜元穎、牛僧孺等,蘇東坡之后,宋代宦游惠州的著名詩人唐庚、楊萬里、劉克莊等,都曾經以這一渡口做過人生的驛站。橫水渡,可謂閱盡人間滄桑。
千古鶴峰
走進“東坡家里”感受浩然之氣
此后,徒步路線穿過東新橋,抵達橋東,首先遇到的是近年新建的合江樓。
2006年,惠州在東新橋下、橋東江北重建合江樓,與橋西合江樓舊址隔江相望,恢復“二江合處朱樓開”勝景。
走過合江樓下,穿越水東騎樓長街和惠新西街,領略歸善縣城氤氳千年的人間煙火氣,抵達白鶴峰下。當年,蘇東坡常野步白鶴峰下至江郊,垂釣于盤石小潭。在蘇東坡寓惠生活中,釣磯石是充滿野趣歡樂的地方。他的詩《詹守攜酒見過用前韻作詩聊復和之》云:“箕踞狂歌老瓦盆,燎毛燔肉似羌渾。傳呼草市來攜客,灑掃漁磯共置樽。”在《汲江煎茶》則說:“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蘇東坡入住白鶴峰后,曾打算在釣磯石筑釣魚臺,終朝弄水,體現了其對美好生活的真情向往和執著追求。
白鶴峰上的惠州蘇東坡祠,是這次徒步活動的終點,就像這一場朝圣之旅的“圣山”。
蘇東坡寓居惠州期間,兩住合江樓,兩寓嘉祐寺,備受折騰,發出“東西兩無擇,緣盡我輒逝”的感慨,但山水秀邃、民風淳樸、物產豐碩的惠州,以最大的寬容和魅力讓蘇東坡折腰癡迷。宋紹圣三年(1096),蘇東坡選擇白鶴峰,買地數畝,鑿井分甘鄰里,作屋二十間,規作終老計。次年二月十四日,蘇東坡自嘉祐寺遷入白鶴峰新居。遐矚千里江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蘇東坡再貶海南儋州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即其居建祠祀焉”,白鶴峰東坡新居遂成為東坡祠,被世人奉為“百代觀法”之地。原東坡祠建筑毀于抗戰時期,近年惠州將其復原,保存完好的東坡井,三賢祠、思無邪齋、東坡居室、遲蘇閣、娛江亭、松風亭散布其間,成為嶺南地區保護、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重要場所。
“千古鶴峰尊”,是“東坡家里”,是無數“東坡粉”感受東坡浩然之氣的必到之處。至此,這條跟著蘇東坡“野步”的城市路線,畫下圓滿句號。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2024“尋跡東坡”——惠州City walk活動路線(全程約11KM)
東江公園(主會場、起點)→公園綠道→大云寺(折返)→東江二路人行道→惠州大橋→青少年宮→元妙觀→祝屋巷→豐渚園→東坡紀念館→平湖門→朝京門→濱江西路→中山公園→中山北路→中山東路→合江樓→水東街→濱江東路→東坡祠(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