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部12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部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管工作,始終把打擊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提高監測數據質量,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近年來,各地相繼曝出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在環評文件編制及企業自行監測過程中出現數據造假行為。這些造假手段五花八門,花樣層出不窮,如環評文件編制中編造數據、假冒他人簽名,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更換監測樣品、干擾采樣探頭、編造假報告和假臺賬、篡改儀器參數等,甚至還有用黑客程序侵入到公共計算機系統中修改監測數據,性質極其惡劣,而且造假方式還在向專業化、鏈條化方向發展。
從2022年10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專項整治,目前共查處了1968家弄虛作假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開曝光62個典型案例,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 趙群英:生態環境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著力推動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研究聯合開展第三方監測機構檢查。連續多年聯合最高檢、公安部以及最高法,舉辦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培訓班,打通“兩法”銜接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為從根源上解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從“部門聯動、科技賦能、法治保障”三方面努力,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應用視頻監控、北斗定位、數據和參數直聯直采等技術,實現“現場可視、設備可溯、監測可控、樣品軌跡可追”等,同時還正在配合司法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的制定工作,以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為重點,壓實排污單位數據質量主體責任,提高違法成本,確保數據真實準確。(記者 蔣曉平 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