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系列和平文化遺址 研究取得新突破

        記者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近期,我國研究人員公布了9處新的和平文化遺址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人類學》上。

        該研究成果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表。論文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在職博士、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吳沄介紹,包括此次公布的9處和平文化遺址點在內,我國境內目前經過正式發表的和平文化遺址已增至13處。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娜咪囡洞穴遺址和平文化石制品組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和平文化是東南亞大陸及周邊地區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距今約4.5萬年至4000年)的代表性石器文化傳統,是現代人適應熱帶雨林環境下產生的特色遺存,也是東南亞史前考古研究的核心前沿課題之一。

        在近一個世紀的和平文化研究中,我國西南地區因未有相關發現,一度被排除在該領域研究之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吉學平及團隊2015年在云南發現首個和平文化遺址,也是目前所知亞洲年代最早的和平文化遺址——滄源硝洞,引起國際學術界對我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關注,也引發對和平文化起源、傳播等課題的討論。

        此后,相關研究團隊在云南西南邊境地區開展了持續的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在多個遺址點采集到多批打制石器標本,并對其中具有和平文化石制品特征的石器組合進行了集中的初步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和平文化遺址的地理分布規律和人群遷移適應策略進行了討論。

        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大巖房舊石器遺址和平文化石制品組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研究表明,和平文化遺址基本處于熱帶雨林環境背景中,最北位于北回歸線附近,最南在赤道附近。從目前所知的和平文化地理分布上看,遺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大陸北側的3條流經云南的國際性河流河谷地帶。這初步表明,和平文化人群的遷移可能利用了河谷之便,河流還為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資源、工具原料和食物資源等。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周玉端說,我國和平文化研究仍有大量工作有待開展,后續不僅要對典型和平文化遺址開展綜合系統研究,還要對和平文化的源流及其與其他人群文化的關系進行探索。(記者嚴勇)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