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珠江西岸。波光粼粼的黃茅海海域上,全長約31公里呈“C”字形的黃茅海跨海通道翩若驚鴻飛架珠海、江門兩岸;5座纖腰獨柱異形索塔,“小蠻腰”造型剛柔并濟,矗立海面。
就在今天(11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工程之一——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從此,廣東珠海至廣東江門30分鐘左右可達,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織密。
這個始建于2020年6月的超級工程,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
4年半時間,似乎不短。4年半時間,對于一座超級工程的建成通車,實則很快,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更展現出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的完美融合。
追求效率,但不能只看效率。看經濟也是如此,要做時間的朋友。“只有慢,才能快。”
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從一個個鏈接中,看到要素的流動,以及流動帶來的龐大量能。
跨海通道 鏈接龐大量能
跨海通道,不僅僅是跨海通道。
如果我們從空中視角俯瞰,會清晰地看出,黃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橋向珠江西岸廣闊腹地的進一步“延伸”,而在這個意義上,這條連接江門臺山和珠海高欄港的交通大動脈,不僅讓江門鏈接起珠海,更是連接起了香港和澳門,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開啟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看經濟 要看短期之形
更看長期之勢
支撐起長期之勢信心的,是潛力。廣東區域內縱有粵東西北差異,但區域間的融合互動生生不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珠三角到粵東西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潛力無限 但挑戰重重
結構的變化,呈現的是不同產業間的有增有減、有短有長、此消彼長,此起彼伏。但是都對廣東經濟乃至于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里是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再造一個新廣東”
是挑戰 更是機遇
近日,一年一度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召開。來自全球的知名政治家、學者、業界領袖及國際組織代表等重量級嘉賓云集于此,聚焦“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發展新機遇”主題展開討論,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更多中國智慧與時代力量。
與會中外嘉賓表示,從會議感受到中國同各國攜手推動世界現代化的真誠愿望和堅定決心,也為推動各國合作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了強大共識與力量。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選擇在廣州、選擇了廣東,其背后蘊含哪些深意?廣東,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肩負著什么樣的地位,承載著怎樣的使命?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
說起廣東,第一經濟大省。短短六個字,連續35年,早已烙印深深成為廣東的標簽。產業亦是如此,星羅棋布,由少而多,由稀而密,由小而大,不斷生長。在17.9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產業,散落各處,如同滿天星斗,各自閃耀。
但也就是在這個“第一”以及其他許多個“第一”的背后,承載的是一代代人接續的努力和奮斗。
不同產業之間,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次次鏈接中衍生著全新的可能。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新的發展也在悄然萌芽,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
這里是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世人從何以廣東出發,讀懂何以中國。
經濟指標 洞察未來趨勢
看經濟,大家習慣于看GDP。對于廣東也不例外。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939.1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41.27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9702.36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56195.55億元,增長2.5%。
3.4%,較之于今年年初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的預期目標而言,尚存差距。
但是,這無礙于人們對于廣東的信心。
向外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向內看,國內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結構調整帶來陣痛……形勢嚴峻復雜,任務艱巨繁重。經濟增長不可能一直扶搖直上,周期性的調整,是錨定未來“起跳”前的“深蹲”。
前三季度,廣東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進出口逆勢大增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同時,出口額高達4.39萬億元,同比增長9.1%。
在全球貿易萎縮的大背景下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
看廣東全省。工業生產總體增勢平穩。10月份,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較9月加快1.9個百分點,加快幅度好于全國水平及主要工業大省。1—10月,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1—10月兩年平均增速為4.0%,較上月提高0.1個百分點。
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維持在高位。1—10月,廣東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8.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6.8%,該比重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在35%以上。廣東全省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同比增長19.6%,為近十年同期最快增速;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1.3%,連續2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1.8%、12.5%,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改善。
看城市。以廣州為例,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實有各類經營主體361.25萬戶,同比增長7.97%。其中:企業227.95萬戶,同比增長11.04%,個體工商戶133.14萬戶,同比增長3.10%。
看房市。廣州一手住宅成交量仍處于年度高位水平,二手住宅成交量基本持平。11月全市一手住宅網簽面積90.02萬㎡,同比大幅增長53.2%,遠高于前11個月月均63.26萬㎡的成交水平和9月份56.03萬㎡的網簽量。11月全市二手住宅網簽面積124.12萬㎡,同比增長2.5%、環比略降1.3%,處于近兩年高位水平。
從一個個前置經濟指標,看的是未來的經濟趨勢。指標之中,一個樸素的道理躍然紙上,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產業科技“必爭之局”
唯有向前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前10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7.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0.9%。其中,出口4.88萬億元,增長8.8%;進口2.64萬億元,增長14.1%;貿易順差2.24萬億元,擴大3.2%。
數據顯示,從月度走勢看,10月廣東外貿進出口增速環比有所回升,較9月增速提升6.7個百分點,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從重點行業看,廣東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業進出口保持韌性,前10個月,廣東汽車、船舶、集裝箱等出口額分別達440.4億元、253.8億元、187.6億元,分別增長54%、54.8%、147.3%;同期,廣東集成電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半導體制造設備等進口額分別達9155.4億元、2375.5億元、436.4億元,分別增長16.6%、138.8%、62%。
進出口總量高位維持兩位數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反映出的信息層次豐富,一方面,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形成全鏈條高效通關效率,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
“五外聯動”,正全面提升廣東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打造形成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和資源配置的樞紐區域,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發展空間。
世界需要廣東
世界需要中國
創新,不僅僅在體制機制的持續優化改革,更藏在一家家企業的生產線中。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醫療器械……多年來,廣東在這些重點領域打破產業鏈條的堵點、卡點,實現了多點突破。
廣州一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對布機器人”,通過“智能硬件+AI+大數據”技術,可把所有的布料參數化、信息化,收集它的密度、克重、織法、顏色、紋路等信息,相當于給每塊布料一個“身份證”,進而搭建了一個非常齊全的布料標準化數據庫,實現快速精準匹配面料。公司負責人告訴總臺記者,“以前我們找一件衣服的面料,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久時間,現在3分鐘就可以了。”
除了大家熟知的“新三樣”,以“服裝、家具、家電”為代表的“老三樣”也在煥發新活力。
眼下,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科技自立自強為“必爭之局”。錨定科技創新強省的廣東,重任在肩,唯有向前。
就在10月17日,廣東召開全省科技大會,再次吹響“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號角。
科技正無處不在、無縫不補,全方位武裝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3年,廣東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3.54%,超過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2024年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
連續8年全國第一
當前,在廣東,一支由7.6萬高新科技企業、超800萬家企業、超135萬研發人員、722萬高技能人才、2019萬技能人才組成的浩蕩隊伍,正在大灣區積聚成勢,心懷高遠,逐夢海天。
改革永無止境
征程未有窮期
廣東將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讓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未來正來,拭目以待。
(總臺記者 鄭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