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2023年廣東器官捐獻與移植大會暨廣東省醫學會第十九次器官移植學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省內外多名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共同展示科研前沿成果,分享臨床經驗。
2023年廣東器官捐獻與移植大會暨廣東省醫學會第十九次器官移植學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
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人體器官捐獻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多位專家表示未來將錨定世界器官科學前沿陣地,加強技術創新,推進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可持續發展。
廣東擁有7家OPO和21家移植醫院
2006年發布的《廣州宣言》掀開了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序幕。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者超過654萬人,實現捐獻例數49200多例,捐獻器官15萬多個。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第二大國,其中廣東省的器官捐獻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4,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
廣東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任委員何曉順介紹,廣東省已建立較為成熟和規范的器官捐獻與移植技術體系,目前擁有7家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和21家移植醫院。
他表示,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代表,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器官捐獻協調員,發明了無缺血器官移植等創新引領技術,兒童腎移植、胰腎聯合移植、心臟移植、肺臟移植以及心肺聯合移植等也處于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用“刮骨療毒”“壯士斷腕”來形容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改革的艱難歷程。他坦言,雖然中國器官移植與捐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諸多不足,器官捐獻率較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王偉林提到,由于供體嚴重不足,我國平均四十名肝移植患者,才只有一名能獲得移植的機會。
因此,黃潔夫認為,器官移植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應以器官自愿捐獻為導向,希望未來能將每百萬人口器官捐獻率(PMP)從目前的2左右提高至10,以緩解器官短缺的問題,拯救更多生命。
器官移植從“冷移植”到“熱移植”
移植生存率有賴于精湛的移植技術和先進的移植理念。
為解決傳統器官移植手術中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何曉順帶領團隊研發出全球首臺多器官維護系統Life-X100,能長時間維持離體器官的功能與活力。
Life-X100開創了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使器官移植從“冷移植”進入“熱移植”時代,從而顯著減少移植相關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
基于離體器官體外養護技術平臺,何曉順提出了“器官醫學”理念,在器官層面上精準開展醫學治療及研究。
何曉順介紹,“器官醫學”理念應用于多領域,如活器官教學、隔離治療、無缺血移植技術、離體器官功能研究平臺、疾病器官藥篩平臺、器官支持、器官搶救、器官捐獻等。
以活器官教學為例。何曉順團隊研發了“活器官腔鏡培訓系統”。他解釋道,以往的腔鏡教學多使用塑料模型或者虛擬現實(VR)教學機,學生的體驗感不佳。如今,可以利用新研發的系統將屠宰場的豬內臟離體養活,用于腹腔鏡培訓,大大提升了培訓效果。
除了用于教學,更重要的是應用于治療。何曉順曾接診過一名右肝腫瘤患者,通過器官隔離治療技術只對右肝進行化療,使腫瘤化療療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未來可以更精準、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腫瘤治療、細胞治療等,解決一個器官患病,所有的器官都要接受治療問題。”
何曉順表示,隨著《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條例》的實施,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將壘起更堅實的政治保障與法律基礎。一個團隊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未來與更多的同行合作,加快推動以器官為單位的醫學研究和治療研究。
南方日報記者 厲思璇 通訊員 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