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底色 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綠色,粵北生態發展區最鮮明的底色。

        層巒疊嶂堆積的綠色,重重田園涂抹的綠色,覆蓋粵北山區八成以上地域面積的綠色,正在粵北地區釋放著強大的高質量發展動能。

        突圍攻堅。今年初,隨著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等系列大會的召開和“百千萬工程”等系列重磅政策的出臺,粵北地區搶機遇、抓落實,擂響了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戰鼓。

        點綠成金。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落戶韶關;全國頭部飲用水企業帶著上百萬元的投資齊聚河源。

        產業開花。廣州紡織服裝產業在清遠的土地上打造“萬畝千億”時尚制造的新高地;“反向飛地”如雨后春筍落地,成為各地融灣發展的有力陣地。

        探索創新。梅州柚、清遠雞等優勢農產業年產值達到了60—80億元左右;“強鎮富村公司”“政銀企村”共建模式等基層創新在探索鎮村發展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處處綠美風光,處處生機無限。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粵北地區信心更足,步履更堅!

        融入灣區

        實體經濟家底更實

        “免費生產、免費創業、免費辦公!”不久前,梅州發出招商引資“邀請函”,廣梅產業園先行先試,成功吸引了吉芯半導體等4個項目簽約入園;

        “1小時直達!”廣清產業園定制客運線路試運行,廣清產業園到廣州市中心更加方便;

        “總投資16億元!”隨著河源紫金水墩水產園動工建設,河源百億級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又落關鍵一子。

        ……

        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粵北地區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建強產業園區平臺,產業集聚向心力正不斷提升;依托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一批特色產業、新興產業正在崛起;縣鎮村一起發力,一二三產業并進,積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向“心”集聚  

        產業轉移轉出發展新圖景

        走進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下稱“紡織園”),忠華集團、廣州勝唯、禧鳳服裝……各大企業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寬敞明亮,整齊劃一。在這里,有望實現智能化全鏈條的紡織服裝生產線一站式配齊。

        今年3月,廣東省《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發,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各市以現有園區為基礎,各打造1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

        搶抓機遇,粵北各地動作頻頻。

        靠著環灣區第一圈層的區位優勢,清遠梯次承接以廣州海珠中大紡織商圈為主的紡織服裝產業。一年來,清遠市委、市政府定期召開夜班車專班會議;打通“物流網”,完善“生活圈”,新增“清遠—海珠物流專線”等3條快速公交線;開設應急管理、行政審批等6個服務窗口,“一站式”解決企業辦事需求。

        如今,首期已建成標準廠房100多萬平方米,棉紗交易市場、數碼印花車間、共享車間、時尚創意園四個支點加快建設,粵檢集團、廣州希音、致景科技、深圳海柔等一批專業服務機構和知名企業簽約落地,共享云倉+跨境倉儲平臺等項目全方位賦能,園區基礎設施、生活配套日趨完善。

        產業轉移,轉出新氣象的還有河源。沿著廣河高速,從廣州驅車僅需2小時,即可抵達河源市國家高新區。這里從2003年開始建設,2015年被評為國家高新區,是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目前已躋身全國百強園區。如今,河源國家高新區已形成了擁有中興通訊、農夫山泉、阿里巴巴、龍記模具等知名龍頭企業的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機械與模具三大產業集群,累計投產企業達480多家,初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完善的產業布局。

        用好灣區引擎,梅州面向灣區、振興蘇區。按照“好中選優、重點突破、以園帶市”的思路,以“一區多園”模式打造梅州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探索將蕉華工業園廣福片區、五華產業園安流片區、平遠高新區東臺片區等打造為“飛地園區”。

        云浮市云安區不斷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企業員工解決住宿、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讓國內空氣彈簧領域領先的企業——廣東溢康通空氣彈簧有限公司把總部從珠三角搬到云浮后吃下定心丸。

        今年以來,迅速推進的“反向飛地”建設,也成為了粵北經濟發展的全新“突破口”。

        河源龍川飲到頭啖湯。2月28日在深圳寶安區建設的全省首個科創“反向飛地”園區——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揭牌運作。之后,河源東源縣、紫金縣、連平縣等7個縣陸續布點揭牌。

        10月14日,羅定市、茂南區、佛山市禪城區簽訂協議,茂南·羅定駐禪城協同創新中心正式落定。10月27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科創+空間揭牌成立。

        “反向飛地,把山區的觸角伸到灣區,能夠充分利用灣區城市在人才、科研、創新等方面優勢,加快實現‘孵化—轉移—承接’無縫對接,為山區城市融灣發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佳斌表示。

        向“新”而行  

        特色產業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在電商平臺上,當消費者點下支付按鈕,一秒鐘內后臺就完成了17億次計算;同時有超3000個快件進入寄遞渠道。算力,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資源。打造千億級的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產業集群,也成為老工業城市韶關競逐新興產業賽道的勝負手。

        當前,韶關基礎設施建設已完全滿足50萬標準機架的要求,累計簽約、引進大數據全產業鏈項目48個,包括三大運營商、萬國數據、朗科科技等龍頭企業項目。“項目一期已投產2736架高功率機柜,未來總規劃建設5萬個2.5KW標準機柜。”華韶數據谷項目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勞玉婷對未來充滿期待。

        農夫山泉、華潤怡寶、今麥郎、紫泉飲料、白象食品……多家水飲料及食品頭部企業落戶投資;延鏈補鏈,瓶胚、瓶蓋、包裝膜、灌裝機等產業鏈配套項目也正在陸續進場。在河源,一場“吃好水”更要“用好水”的水產業發展大會戰正如火如荼進行。

        “隨著農夫山泉三期項目的再加碼,建成百億元水飲料食品產業集群今年指日可待。”華潤怡寶飲料(中國)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練植武告訴記者,在傳統優勢的電子信息和機械與模具產業集群之后,水飲料食品產業已經成為河源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優質龍頭企業的引領。

        在梅州梅縣區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元科技”)的生產車間里,一片片薄如蟬翼的銅箔在生箔機臺緩緩轉動。這些4.5微米、6微米的高性能極薄電解銅箔在新能源市場上供不應求。嘉元科技獲評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

        如今,以嘉元科技這樣的龍頭企業為引領,全市基本形成了“銅材—電子電路銅箔—覆銅板—印制電路板—終端產品”“銅材—鋰電銅箔—鋰電池”兩個方向的產業鏈。全市銅箔產能達到11萬噸,占全國的12%,已成為當地絕對優勢產業。

        嘉元科技并非孤例。近年來,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在粵北涌現。這些企業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尤其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前,韶關共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7家。清遠共有4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河源今年新增2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今年第一批廣東省創新型中小企業名單中,云浮26家企業上榜。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能落戶粵北山區,充分說明后發地區發展制造業同樣大有可為。要堅定發展信心,積極布局創新驅動型、帶動能力強的優秀制造業。”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招富剛表示。

        向綠而興  

        農業做成致富“大產業”

        初冬時節,韶關沙溪產出11萬公斤黃薯即將遠銷珠三角等地;待天氣更冷些,清遠連州砂糖桔將甜蜜上市,成為備年貨、送賀禮的不二選擇。粵北山區的特色農產品,正走俏各大市場。“土特產”朝著百億大產業的目標邁進,成為振興縣域經濟的重要推手。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也是農業強省。如何以農業強根固本,讓農業發展行穩致遠?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了答案——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粵北緊跟步伐,做好“土特產”文章,撐起鄉村振興大產業。

        從山區到城市,“山里貨”登上大城市餐桌究竟有多遠?

        答案是:12個小時。

        掛雞—放血—浸燙—剃毛……在廣東天農生態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天農食品”)的生產車間里,從宰殺到包裝,只需12小時,一只只肉質緊實的清遠雞就將送進各大商超、農貿市場。

        當前,清遠市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以工業思維發展農業產業,著力打造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清遠絲苗米、西牛麻竹筍等五個百億級農業產業,帶動清遠百萬農民持續增收,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2022年,清遠市“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綜合產值增速達10%,預計2023年綜合產值增速將達到20%以上。

        又到了梅縣金柚采摘的季節,走進梅州市梅縣金柚產業園,生產線上的工人忙著分揀柚果,一輛輛滿載柚果的大貨車駛向粵港澳大灣區。梅州是廣東最大的柚子產區,柚子產量約占廣東95%、全國20%。

        今年,梅州梅縣全區金柚預計產值46.2億元,柚農人均年收入可達近萬元,占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40%左右。此外,梅州大力發展“五子”產業(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打造除梅州柚外的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興寧鴿區域品牌。

        萬畝油茶,香飄古邑。離梅州不遠處的河源,是油茶重要分布區和理想生長地。當前,河源擁有國家油茶重點縣3個、省油茶特色產業發展基地2個,全市油茶種植面積、茶油年產能均占全省三分之一,畝均茶油產量約21公斤。今年8月,廣東省河源市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發展示范獎補項目在全國競爭性立項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省唯一入圍項目。

        在云浮市云城區前鋒鎮崖樓村,村民們正忙著開挖百部等南藥。廣東銀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前鋒鎮的育苗基地,帶動了1310戶農戶種植南藥,戶均年增收27600元。云浮市是廣東省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素有“南藥之鄉”的美稱,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110億元。

        縣鎮村聯動

        城鄉發展“一盤棋”更穩

        清遠唯一,榜上有名,連州市入選“削薄類”典型縣;河源市東源縣、紫金縣入選“進位類”典型縣;云浮市新興縣則入選“創先類”典型縣……近日,在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上,“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出爐,粵北6地入選典型縣,35鎮入選典型鎮。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粵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鄉村振興任務艱巨而繁重。今年是“百千萬工程”的開局之年,粵北五市以“頭號力度”推進“頭號工程”,以機制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瞄準縣域作為發力點,把鎮域作為突破口,統籌縣鎮村一體化發展。

        縣統籌

        壓力傳下去?熱情漲起來

        “如果說原來的發展是縣委‘火車頭’拉著的綠皮火車,現在就是縣、鎮、村全列驅動的高鐵火車!”河源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曾廣生告訴記者,自“百千萬工程”推進以來,全縣上下都動起來了,發展的勁頭漲起來了。

        奧秘何在?就在縣委辦公室墻上的一張表上。“你看,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領導領銜的駐縣區指導組,進駐縣區共同梳理任務清單,督導工作開展。每個市領導聯鎮包片,責任到人,解決實際問題。”曾廣生表示,這是河源創新實施的“兩翼齊飛”機制,防止上熱下冷,保證到達末梢。

        一層一層壓實,一級一級傳導,高質量發展的熱情在縣鎮村燃起來。數據是最好的證明。第三季度數據出爐,河源全市經濟增速和規上工業增加值均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增速,工業投資增速達43.3%。

        比學趕超的熱情也在梅州上演。今年年中,梅州市出臺《鎮(街)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辦法(試行)》,為全市所有鎮(街)共114個“考生”發放考卷。

        考官團由梅州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市有關部門組成,圍繞鎮(街)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壯大實體經濟等方面出題。

        用好考核“指揮棒”,明確發展“風向標”。細看《考核辦法》,考核指標頗多,但圍繞的主旋律無非一個:拼經濟。辦法充分考慮各鎮(街)現實差異,結合實際將所有鎮(街)劃分為一類鎮、二類鎮、三類鎮,根據鎮(街)不同分類將8項指標進行權重比例賦分和單獨加分,以最終得分進行分類排名。

        “今年的工作節奏明顯快了。”雁洋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楊青表示,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鎮里各個部門動起來、干起來、跑起來了。

        鎮突破  

        強鎮富村公司探索發展新路

        破題攻堅,“鎮”在突破!

        鎮(街道)是連接城區和鄉村的節點。答好鎮域考卷,是“百千萬工程”的破題關鍵。讓鎮村資產、資源“活起來”。一場圍繞“百千萬工程”的“吃螃蟹”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雖非粵北首創,在廣東卻是全新的探索。

        “我們公司打造了‘福珠’這個品牌,將本地的土特產進行統一包裝、銷售。”在南雄市福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珠農業”)的展廳里,南雄市珠璣鎮副鎮長葉春飛邊走邊介紹。

        福珠農業于去年7月成立,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強鎮富村公司。這是韶關打造的合作社“升級版”。在韶關,一年來全市105家鎮級強鎮富村公司陸續成立,已經完成營業額5.07億元,實現利潤3864.86萬元。

        有了鎮級“統籌中心”,但是要干什么,怎么干?——明確特色資源有什么,根據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打造各具鄉村特色的發展模式。

        “我們目前開發出四種經營模式,一是訂單生產;二是攬接工程;三是資產經營;四是社會服務。”摸索了大半年,河源市鶴市鎮強村公司的發展模式已思路清晰。今年4月成立,9月分紅,該強村公司也成為全縣第一家實現分紅的公司。

        梅州五華縣也在全市率先實現鎮級國企“強鎮富村公司”全覆蓋,推動鎮域經濟發展、村集體經濟升級。河源全市已組建77家強村公司(富民工坊),帶動231個行政村平均增收4.9萬元。

        村發力  

        村集體經濟“造血”辦法多

        漫步云浮市云城區前鋒鎮,綠意彌漫的山谷內11棟“大棚”映入眼簾,還有些金屬“小塔”立于其中。“這些大棚是現代化的高效養殖‘小區’。有了這個養殖小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能更上一層樓。”云城區盈豐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洪杰介紹。

        聚焦村級集體“造血”能力不足的難題,云浮全面發起村級集體經濟“砍尾”攻堅行動,以行政村、自然村兩個層級為切入口,首創“政銀企村”共建模式。今年6月,該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案例選編,為廣東唯一,并在全國復制推廣。

        活用資源稟賦,撬動資金支持,一批批村級項目得以投產。但是,振興鄉村要走對方向、走好路子,還有一項必不可缺的要素——人才。

        通過選聘“產業村長”,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是梅州市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的重要舉措。

        不屬于村“兩委”實職干部,不納入村干部考核,不領取報酬,梅州市的“產業村長”卻有“一身本領”。他們或是具有經營頭腦的公司高管,或是龍頭企業的總經理,又或是熟知市場動態的社會能人。當前,梅州全市已聘146名“產業村長”,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展身手”。

        人才、資源、資金、項目……從點到線到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清遠把目光放大至全局,從鄉村“建設”向鄉村“運營”升級。

        重點打造“3個庫”,重點解決“3個問題”。針對鄉村運營缺乏人才、資源、項目三大難題,清遠建立“人才庫”“資源庫”“項目庫”,全面摸清家底明確鄉村運營對象,進而搭建鄉村與市場的對接平臺,同時按照專家、雁歸、經營人才、鄉村工匠等不同人才分類,修建人才“蓄水池”。

        “林業+”

        讓綠美粵北成色更足

        如果說綠色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那么粵北一定是綠意最濃的那一筆。身處其中的五個地級市,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前五,均在70%左右;林地面積、森林蓄積量也同樣位居前列,且總數占到了全省的四成以上。

        為后代計,為長遠謀。2023年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開局之年。厚植綠色家底,擦亮綠美成色,粵北各地市上下同心、高位推進,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響應,不僅積極完成林分優化提升年度任務,更在“管綠、護綠、用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探索。今年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粵東西北不少地市林業產值實現較快增長。其中,林業產值梅州增長22.5%,河源增長17.1%,位居全省前列。

        綠色,不僅是粵北地區的最大亮色,更日益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增綠+護綠  

        向綠色要增量更要質量

        雖已入冬,從空中俯瞰,廣東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依舊青翠蔥蘢。在海拔1600米的小黃山景區,隨著氣候逐漸變冷,1300公頃的五針松原始林正在逐漸呈現出罕見的藍色。

        就在這片茫茫森林腳下,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物種上新——11月發現蜘蛛新品種“丹霞大斑蛛”;9月發現國寶級金斑喙鳳蝶;6月憨頭憨腦的鱷蜥出現在自然保護區的鏡頭里。

        從“稀客”到“常客”,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創建是當下粵北生態建設的縮影。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粵北各地全力以赴,在本就豐厚的“綠色家底”上,立足綠美廣東六大行動做加法,結合各自地域特色,摸索的一套各有特色的“綠美戰術”。

        韶關圍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創新“先造后補、政府兜底”和“一包三年、造管并重”的造林和撫育協同推進新模式。

        云浮全面梳理全市綠化空間資源,實施“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項目,每年至少開展兩次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的全市域大型義務植樹活動。

        梅州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利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吸引建鑫、鹿鼎等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聯農帶農能力強的大型企業來梅投資國家儲備林建設,效果顯著。

        河源把種苗工作作為綠美生態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培育本土苗圃基地,提高種苗生產現代化水平,完善種苗質量保障機制。

        清遠發力綠美廣東示范點建設,堅持不做大砍大采大伐,不搞形象工程,建設成永久性的高水平林分優化林相提升樣板點、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

        針對森林資源中的活化石——古樹名木,以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為重點,因地制宜,粵北各地就地打造兼具生態、景觀、宣教、科研、歷史文化傳承、留住鄉愁等作用的古樹公園,集社會全體力量守護這份綠色傳家寶。清遠還為全市3977株古樹名木全部上了保險,讓古樹也能“老有所依”。

        不僅要數量,還要質量;不僅要眼下,還要長遠。以市、鎮、縣、村四級林長體系為依托,粵北各地黨政合力,確保每一片綠色“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責有人擔”,讓每一片綠色都得到最好的管護。

        截至目前,粵北五市已經完成林分優化面積119.35萬畝,新造林撫育54.29萬畝,累計植樹造林899.49萬株。東西綿延700多公里的巍巍南嶺腹地上,春天種下的一片片多層次、多色彩的鄉土闊葉林在生根發芽,迎風招展,為粵北地區綠色家底又添上豐厚的一筆。

        活綠+用綠

        “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綠色,從來不僅僅屬于遙遠的森林,更應該走進城鄉,成為可為百姓共享的生態福利。積極推進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也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應有之意。

        今年以來,粵北各地持續提升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綠化美化品質,深入開展“四旁”植綠活動,推進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加強立體綠化美化,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城鎮和城市綠化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家園。

        一條條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景觀廊道正在延伸;一條條“村村有顏值、處處皆風景”的鄉村示范帶加快形成;一座座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鄉村不斷涌現。在剛剛發布的廣東省森林城鎮的名單上,13座粵北小鎮榜上有名。

        綠色版圖的不斷擴展,不僅僅是為了美。在粵北廣大山區,綠水青山的美麗“顏值”,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豐富價值。一批諸如油茶、竹子、中藥材、花卉苗木、經濟林果等優勢特色產業正在加快發展、形成規模。

        曾經收購價不過三五毛的麻竹筍,今年漲到了2元一斤。這兩年,清遠市將麻竹筍列為“百億產業”之一重點打造,打出了一套集種植、加工、銷售、宣傳于一體的組合拳。今年清遠麻竹筍的產值預計能達到80億元。

        在過去,竹林土地并不起眼,而如今,它們卻成了梅州蕉嶺的“聚寶盆”。一根根竹子被砍下,運往公司的生產車間,制成長短統一的竹板。而竹屑及邊角料則在大型竹炭生產機器中,制成了竹炭成品。連片的南藥和食用菌也在毛竹林實現規模化栽培。

        而在云浮,豐富的南藥資源正在吸引一條總產值突破百億元的產業鏈加速形成。目前,全市南藥種植面積達120萬畝,約占全省的1/5;擁有中醫藥企業78家,以及2個廣東省中醫藥產業培育園區,廣藥集團等知名藥企接連進駐,中藥加工產業產值超25億元。

        林下經濟也帶動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等二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林業+模式,聚焦綠色資源轉變為金色財富,為綠美生態建設注入源源活水。

        粵北五市高質量發展亮點

        韶關

        ●重點打造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現代輕工產業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電子信息制造、生物醫藥、大數據及軟件信息服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數據產業發展方面,電信、德衡、萬國數據等10家企業已完成土地摘牌。

        中國電信等9個項目已完成能評批復

        電信、聯通、萬國數據、中瀚云等4個項目主體已動工建設

        ●共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0家

        ●全市105個鎮(街)已全覆蓋成立鎮級強鎮富村公司,分紅給村集體550.89萬元,帶動120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

        ●今年,韶關5個鎮入選廣東省森林城鎮

        河源

        ●大力發展“6+5”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百億級水經濟產業、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百億級機械與模具產業

        ●1—7月,河源市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6.76億元,同比增長14.7%

        現有在建項目16個,投產達產后可實現產值增量近146.1億元

        ●河源今年新增2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截至目前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84家

        ●積極探索“反向飛地”發展模式,8個合作共建地已掛牌成立

        ●今年,河源4個鎮入選廣東省森林小鎮

        梅州

        ●打造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力爭先進材料產業集群2025年產值超600億元、2027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初步形成從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精深加工的稀土產業鏈,202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63億元,今年1—8月實現13.03億元

        ●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累計創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22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6個

        ●打造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興寧鴿區域品牌

        ●現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52家,獲得地理標志產品19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4個

        清遠

        ●規劃省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打造“萬畝千億”產業園區,深入實施工業產業“十百千”計劃,發展壯大現代輕工紡織、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建材、智能家居、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

        ●1—8月,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累計達成意向入駐企業8949家

        ●清遠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量翻倍,目前已突破500家

        ●全力打造清遠雞、英德紅茶、西牛麻竹筍、絲苗米、連州菜心五大百億產業

        ●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6個,國家級產業園2個、省級產業園18個

        云浮

        ●加快打造金屬智造、綠色建材、現代農業“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清潔能源、信創產業、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十大園區產業”

        ●首創“政銀企村”共建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案例選編

        ●大力推進省中藥材產業化種植基地建設,做優做強南藥產業。建有南藥種植示范基地155個

        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5個

        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南藥)產業園1個

        省級現代農業(南藥)產業園2個

        省級南藥標準化試點3個

        ●共有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個

        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6個

        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0個

        省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2個

        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3個

        省級示范家庭林場1個

        南粵森林人家7個

        專家論鑒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曹佳斌:

        “兩山”高效轉化

        釋放粵北生態紅利

        粵北地區要持續緊扣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與“百千萬工程”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加快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高效轉化,讓守著綠水青山的粵北父老鄉親吃上“生態飯”,吃好“綠色飯”。由此,要重點做好“加減乘除”四道必答題,充分釋放生態紅利。

        一要做好加法題: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因地制宜推廣林藥、林菌、林下養殖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開發和擴大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種養規模,培育綠色農產品品牌,推進生態農業提質增效。全產業鏈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建立“生態+農業+文旅”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圍繞大灣區產業、資金和創新要素,招引一批有實力、能落地、聯農帶農能力強的農林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輻射帶動林農興綠致富。

        二是做好減法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穩步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穩步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化農業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試點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做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持續推進畜禽養殖禁養區清理整治。

        三是做好乘法題:全面盤活綠色資產。高標準推進國儲林建設,盤活林地林木資源、有序流轉。持續加強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推動綠色農機裝備、綠色種養技術等的研發、升級和應用,更進一步地提升農業創新效能。以固碳增匯為主要目標,加快推進林業碳匯試點建設,積極探索“林業+金融”,推動林業碳匯“綠色+貸款”“綠色+保險”業務,開發推廣綠色金融產品。

        四是做好除法題:優化協同治理機制。積極探索“河”“湖”“林”協同治理新模式,多環節、多領域、多角度聯動機制建設,加快從“多長獨制”邁向“五長聯治”,切實保護和科學利用生態資源。“零容忍”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不斷健全“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生態損害賠償、污染舉報重獎等一系列長效機制。持續打好森林“防滅火”“防病蟲害”“防濫砍亂伐”三防攻堅戰。

        南方日報記者 李愷莉 趙文君 張宇馳

      編輯:鄭國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