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廣東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在茂名召開。
會上宣讀了“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共有22個縣(市、區)、110個鎮、1062個村(社區)入選。這些縣鎮村為何入選?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有哪些創新探索?在推動廣東現代化建設展現了哪些新氣象?
典型縣
夯實縣域發展的產業根基
22個典型縣按照創先、進位、削薄三類劃分,分別有9個、10個、3個。
肇慶四會市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3.54億元,在全省57個縣市中排名第2位,此次以創先類縣(市、區)入選。
縣域高質量發展建立在強大的產業基礎上。四會立足優勢產業,打造了千億級金屬深加工產業集群,并圍繞風口產業,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同時,對標新興產業,協鑫集團四會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當地加快構建五百億級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另外,四會還聚焦特色產業,推動同宇新材料等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壯大,打造起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綠色建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四會還構建了“3223”鎮域發展體系,即3個中心鎮連城帶鄉功能持續增強,大沙鎮開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融合高質量發展試點;2個工業類專業鎮和2個農業類專業鎮,深度發力“一鎮一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3個特色鎮充分挖掘利用資源稟賦,通過山水觀光、文化旅游、綠色低碳,發現和重塑鄉村價值。
“接下來,四會將持續以頭號工程力度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創建全國百強縣。”四會市委書記、市長翁卓輝表示。
云浮市新興縣此次也以創先類入選。縣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新興迅速行動,堅持縣為主體,突出自身優勢,扎實推進營商環境、鎮街體制、農村綜合以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縣域改革工作,全力加快融灣高質量發展。
發力“百千萬工程”,如何“走在前、作示范”?新興通過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色和村的資源,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做強縣域經濟。同時,突出改革創新,深化鎮街體制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城鄉面貌改善提升。
典型鎮
通過示范引領建設美麗圩鎮
以典型鎮建設示范引領,是廣東城鎮建設的整體思路。首批全省遴選出110個典型鎮。
“‘百千萬工程’蘊含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向小欖鎮敞開了機遇之門、發展之門、趕超之門。”中山小欖鎮入選全省典型鎮,小欖鎮黨委書記趙錫雄說,將牢牢把握機遇,闖出一條具有小欖特色的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百千萬工程”推進中,結對幫扶工作的探索和創新有著小欖特色。原小欖鎮、東升鎮合并以來,全鎮29個村(社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凸顯。對此,小欖鎮率先啟動黨建引領結對幫扶促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依托2家鎮屬集體企業和11個經濟較強社區組成6個幫扶小組,結對幫扶勝龍、坦背、太平等6個經濟薄弱村,致力打造全省“百千萬工程”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樣本。
一年多以來,結對幫扶工作盤活了“烏沙更寮”抗日革命根據地聯絡點資源、開展了永豐新涌渡頭親水四小園等一系列民心工程,6個被幫扶村2022年的村一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10.72%,幫扶成效漸趨顯現。
今年以來,小欖在原有鎮內幫扶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社會力量幫扶力度,聚焦鄉村特色農業、制造業、文旅產業等領域,推動村企精準結對共建。同時,還選取8個社區為試點,立足社區地方特色、文化優勢和品牌項目,聘請8名文化界名人擔任“文化村長”,駐點開展主題創作、藝術培訓、展覽展演等,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韶關南雄珠璣鎮,則通過打好“三張牌”推動美麗圩鎮建設。
珠璣鎮是廣府人的祖居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鎮發揮圩鎮連城帶村作用,打造起鎮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鎮和嶺南特色名鎮。
“第一張牌是‘硬件建設關鍵牌’,通過爭取各類專項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鎮域風貌得到顯著提升。”珠璣鎮黨委書記劉春偉介紹,依托外立面改造、姓氏文化路燈改造、建設珠璣文體廣場等,彰顯古鎮文化,也進一步提升圩鎮風貌。
行走在珠璣鎮的街道村巷間,路面干凈整潔,這也是該鎮的第二張牌,即針對環境衛生的“軟件聯通提升牌”。通過制定《珠璣鎮環境衛生市場化運營考核細則》,全面推進小區規范化建設和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等,全方位建立健全保潔體系,提升圩鎮人居環境品質。
另外,珠璣鎮還打好“宣傳發動輔助牌”,通過廣發動、強宣傳,凝聚各方共識。目前,該鎮已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向居民發出《致全鎮人民的一封信》,并在主要道路和公共場所設置大型戶外宣傳廣告。同時,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圩鎮各片區成立20余人的常態化志愿服務隊,實現美麗圩鎮建設人人知曉、人人支持、共同參與。
典型村
激發鄉村振興無限潛能
鄉村振興的潛能在哪里?透過“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寫在了廣袤的田間地頭。
在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永寧寨和文園小筑等58座獨具潮汕華僑特色的歷史文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在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白馬農業主題公園綠樹蔥蘢,游客們乘著小火車穿過一望無際的稻田,田園美景盡收眼底……
前美村積極發揮“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排頭兵作用,深入挖掘“古村落、潮文化、僑文化、僑資源”獨有優勢,在留住鄉愁的同時續寫古村落新篇,成為古村落保育活化的生動樣本。
“返鄉華僑們經常帶著子孫后代們游覽這座故居,讓‘僑三代’‘僑四代’感受古老的潮汕文化,對家鄉有更深的印象。”前美村黨委書記陳練說,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好,早已成為前美村民的共識。
前美村竹宅片區“十八叢榕”曾是一片雜亂,存在不少臟亂差的現象。去年以來,前美村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推動整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十八叢榕”一改昔日陰暗潮濕的環境,成了村民休閑小憩的好場所,真正實現了“前美后也美”。
為激活鄉村治理活力,前美村依托“十八叢榕”特色點位,打造“聽民意—容成事”基層調解品牌,利用村民閑暇時間到十八棵榕樹下納涼聊天的機會,以“拉家常”的方式面對面交流,讓村民敞開心扉,化解矛盾糾紛苗頭,著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效能。
“在活化古村落的同時,我們注重農旅融合,著力推動土地連片流轉,將1300畝農田進行統一規劃流轉,打造現代化農業生態園示范園區。”陳練說,目前該村已成功打造和美花海生態園、頤禾園等“三產融合”發展典型,與村里特色古建筑串珠成鏈,形成“潮僑”特色旅游線路。“和美花海生態園項目自今年落地運營以來,節假日日均客流量達1.5萬人次,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
在梅州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連片平整的土地是村莊的優勢所在。誰能想到,這竟是百畝撂荒地上演的“華麗變身”。
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企業和政府的共同推動下,白馬村以百畝復耕土地為核心,著力挖掘客家、數學、藝術等文化元素,并串聯稻田花海、田間觀光小火車、黨建廣場、農產品展銷中心等節點,打造建設了白馬農業主題公園,讓“沉睡”的資源變資產。
早春時節,白馬村通過播撒油菜花種,讓原本的荒田蝶變成賞花佳處。花謝之后,將菜花打碎還田,變為綠肥,增加土壤肥力,并引入龍頭企業栽種彩稻,建設觀光小火車,帶動農旅融合發展。
“通過村集體集約土地,引進企業管理,有田地的村民每年可以拿到一畝地500元的田租,同時還能到田地里做幫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白馬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金華說,有經濟條件的村民還可以開辦農家樂,將旺盛的人氣轉變成實打實的經濟收入。
同時,該公園采取“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通過引進優勢旅游企業運營,讓農戶每年能夠獲得一筆租金,企業還會優先聘用本地村民參與公園的日常管理,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南方日報記者 施亮 吳帆 廖瀚 葉志強 方鎮彬 鄭淼鑫 陳萍 張子俊 陳薇
通訊員 黎鎣瑩 臧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