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要抵達觀眾”“要創作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學作品”“打造適合世界理解的中國文化語言體系”“大灣區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助力多元文化融合發展”……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與會代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文化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發表精彩觀點,內容豐富、專業性強、針對性強,為我們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好建言、好經驗。
沒有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充分激發,就難以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難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開幕的賀信中,再次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充分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的尊重,進一步指明了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推進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強調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意味著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把宣傳、教育、引導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鼓勵人民參與文化創新創造、依法參與國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過程,就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要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到“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充分認識到“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支撐。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要久久為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除阻礙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的體制機制,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使全社會各類文化人才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造能力。
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不斷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華章。
南方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