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力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南粵鄉村迸發多元發展活力

       

       金秋時節,連南瑤族自治縣,層疊的稻浪隨風而起。南方日報記者 陳鍇進 攝

        ■協調發展 山海跨越

        一到9月,金燦燦的柚子就“點亮”大埔的漫山遍野,不僅登上央視舞臺,還出山向海,走向全球;每年6月,“廣東喊全球吃荔枝”陸續在世界級大都市的街頭亮屏;每到3月,徐聞“菠蘿的海”吸引千人網紅同時直播帶貨……這些年,廣東農業農村農產品頻頻出圈出彩,也讓擁有著廣東最廣闊鄉村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頻頻被看見。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10年來,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8300億元,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創建特色精品村、美麗宜居村分別達到1316個、12214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從2.6∶1縮小到2.46∶1……一連串的成果和數據,帶給鄉村的是實實在在的改變。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鄉村“五個振興”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風貌躍升??

        “美麗”不斷升級變身生產力

        行走在茂名高州根子鎮元壩村,只見碧綠的小東江繞村而過,與蒼翠的浮山嶺隔岸相望,中間是連綿不絕、紅綠相映的荔林環繞家園。村在綠中建、房在林中現、人在畫中居,元壩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了。像元壩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打卡點”,這些年涌現得越來越多。在汕尾陸河、云浮新興、梅州蕉嶺等16個縣(市、區)已經形成全域生態化、景區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休閑度假的熱門目的地。

        這得益于廣東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創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現圓滿收官,農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

        以茂名高州為例,全域拉開以“十問”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村過關”行動,為這場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敲響了戰鼓。摸排出問題清單,明確整改措施,對照“掛賬銷號”。在這場以“提升”為關鍵詞的攻堅行動中,全市3萬多黨員干部深入一線,真干實干。

        目前,高州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累計投入9億元實現鎮街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每年投入2億元梯次推動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建成1230座;成為全省唯一一個23個鎮一次性全部成功創建省衛生鎮的縣市。

        美麗也是生產力。在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在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一批批美麗鄉村示范村脫穎而出,一個個示范村連點成帶,一個個示范帶如火如荼建起來了。在茂名,“精彩100里”鄉村振興示范帶沿途濕地公園、親水平臺、鄉村集市亮點紛呈;在梅州,丙雁松美麗鄉村示范帶勾勒出一幅客都“富春山居圖”;在陽江,陽東區東平鎮13公里的“漁家風情、浪漫小鎮”鄉村旅游帶,全面展現田園鄉村的優美風光和淳樸鄉風。

        “計劃到2024年,實現鄉村振興示范帶所有村落的有機串聯,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讓鄉村宜居宜業宜游、農民富裕富足,達到全域美麗。”陸豐市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推動示范帶在“比學趕超”中實現“更高、更強、更快、更美”建設目標,汕尾陸豐市政府每期拿出2億元競爭性資金支持優勝示范帶建設。

        從示范村到示范帶,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加快推進,一批新景點在今年國慶假期引得眾多游客紛至沓來。

        以工補農??

        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又到梅州大埔縣蜜柚產業園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一排排自動分選運輸設備將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區域,全自動化生產線將一顆顆蜜柚清洗、削皮,進行精深加工。一個小小的柚子“變身”成60余種商品,涵蓋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領域。1噸價值0.4萬元的鮮果經過精深加工后可躍升至13萬元,達到約30倍附加值。

        制造業大省如何做強現代農業?廣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把“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以工業優勢帶動農業發展,讓工業經濟、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間找到契合點。

        從2018年開始,省級財政3年拿出75億元,創建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每個特色產業園真金白銀投入5000萬元、優勢產區產業園1.5億元,基本實現“一縣一園”。當前,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基本建立,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39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578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

        在“一縣一園”建設期間,“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也開始在廣袤的南粵大地落地生根,延伸到千家萬戶。琳瑯滿目的農產品上市,如何讓果農受益呢?自2019年起,廣東從市場端入手,引入營銷理念、大數據工具、專業人才隊伍,創造性地推出“12221”市場體系。

        這幾年,廣東荔枝在全球多城“甜蜜送達”,“廣東喊全球吃荔枝”“我在中國荔都有棵荔枝樹”一系列活動層出不窮。全新的營銷模式和場景,讓茂名荔枝產業帶動360萬從業人口嘗到了甜頭,僅荔枝鮮果產值由63.2億元、71.2億元,再到80.7億元,百萬荔農“賣出尊嚴”“賣出水平”更“樂開了花”。

        “12221”可貴之處就在于,它將工業理念引入并活學活用在農業上,探索了適合傳統產業、特色農產品的一套模式性的“打法”。更難得的是,“12221”市場體系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從徐聞菠蘿,到梅州柚、澄海獅頭鵝、惠來鮑魚,一個又一個“明星單品”不斷誕生,讓廣東特色優勢農產品強勢出圈,也鼓了農戶的口袋。

        農業產業強起來了,被虹吸的要素資源回來了,沉寂的鄉村活起來了。截至2021年底,粵東、粵西、粵北191個產業園帶動農戶超99萬戶,吸引返鄉創業人員47880人,吸納農民就業人員704673人。產業園內農民可支配收入23763.6元,比產業園建設前增長了27.98%,農民富裕富足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駐鎮幫鎮??

        為鎮村發展謀劃“施工圖”

        在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曾經的貧困戶陳偉生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學會制作粿條,創業日銷粿條500斤,擺脫了貧困的窘境;在廣東唯一海島縣南澳島上,貧困戶洪桂華靠加工曬魷魚勤勞致富,買了商品房;在清遠連州市豐陽鎮朱崗村,貧困戶吳戰輝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稻種植大戶,年收入超過16萬元……

        從2016年全面部署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廣東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其中,由珠三角6市結對幫助粵東粵西粵北11個地市的脫貧任務總體完成。

        去年以來,廣東更是歷史性、創造性地提出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將原來的脫貧攻堅轉變為全域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工作著力點從過去主要在村一級轉向統籌鎮、村兩級發展,推動鎮村一體謀劃,強鎮興村,融合發展,打響了一場鄉村全面振興新的攻堅戰。

        駐鎮幫鎮扶村行動采用了組團式的“大兵團作戰”,由中直、省直加科研部門、企業、科技特派員、志愿者、金融助理等各種幫扶資源構成。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發揮幫扶單位的特色優勢,幫助當地辦成了不少民生實事。

        在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特區建發集團組成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將編制鄉村振興規劃作為突破口,入駐僅1個多月,就在蓮華鎮開展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解決了過去缺乏長遠規劃的難題,發展藍圖變得更加清晰。

        光伏向陽,魔芋喜陰,在清遠市佛岡水頭鎮這兩大產業實現“牽手”。省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后,推動水頭鎮引入中核匯能農光旅項目。除了每年發電量達到2.2億多千瓦時外,項目還能兼顧光伏發電與經濟作物種植,一地兩用,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活血”與“造血”并舉,幫扶內容更廣泛,鎮域空間“造血”功能得到重塑;從村到鎮和鎮域連片,區域統籌更明顯,跨鎮連片發展形成規模效應。

        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一年來,更多的資源和模式在粵東粵西粵北鄉鎮推進落地。在工作隊努力開出鄉村治理新“藥方”、產業發展新“良方”的同時,也為培育鄉村振興發展內生動力帶來了新的希望。

        數說發展

        ●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9999元增長到2021年的22306元,年均增長9.3%。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長5.8%。

        ●廣東創建特色精品村、美麗宜居村分別達到1316個、12214個。

        ●全省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39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578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

        南方日報記者 吳思旻 統籌:趙文君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