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援疆精準發力,推動新時代粵新交流合作再上新臺階

        ■編者按

        今年7月12日至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新疆考察時強調,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對口支援新疆、兵團建設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疆工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聚焦民生援疆、產業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潤疆、民族三交等重點精準發力,推動新時代廣東和新疆交流合作再上新水平。

        粵新兩地相隔千里,山海之遠隔不斷兩地人民群眾手足情深。為生動展示新疆受援地發生的深刻變化,記錄下新時代廣東援疆故事,南方日報記者多次深入新疆喀什地區走訪,推出本期特別報道,講述粵新一家親的珠水天山情。

        “這里有一塊神奇的石頭,我們在這里回憶過去,期待美好的明天。”遠處的雪山云霧繚繞,站在田埂上眺望遠方,64歲的塔吉克族民歌非遺傳承人熱依木巴依放聲歌唱。

        地里,班迪爾鄉的農民成排栽下雪菊幼苗。待到成熟,再采摘、晾干、包裝好,大部分雪菊都將銷往廣東,一家深圳企業已為這里的各類特產對接好了大灣區的廣闊市場。

        塔什庫爾干在維吾爾語中有著“石頭城”的寓意。地處祖國西部邊陲,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與廣東相隔數千公里。兩個曾經遙遙相望的地方,因為廣東對口援疆工作的深入推進,緊密聯系在一起。

        跨越萬里,守望相助。廣東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隊自2019年12月進疆以來,不斷加大對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對口援疆工作機制,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新跨越,發展成果更進一步惠及民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絢麗綻放,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寫下有力注腳。

        產業實現新跨越

        打造“金飯碗”培養致富帶頭人

        “伽師新梅亞克西!”夜幕降臨,廣州“小蠻腰”上亮起了新疆特產伽師新梅的廣告標語和圖案。今年7月,新疆伽師縣的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資源推介在廣州多個地標亮相,吸引了市民們的目光。

        在廣東援疆的孵化和推動下,伽師新梅已成為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據統計,全國有60%的新梅產自伽師縣。此外,通過與百果園、京東等企業開展合作,每畝新梅產值有望超過1.5萬元。這無異于為伽師縣的果農們打造了“金飯碗”。

        伽師新梅的成功背后,是廣東產業援疆逐漸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除了盤活當地特色資源,加大產業投入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廣東援疆還注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品牌,培育一批技能人才和致富帶頭人,為受援地的可持續發展找到“源頭活水”。

        “老沙,最近榨油廠經營得怎么樣?新的生產線好用嗎?”隔得老遠,廣東援疆干部朱毅就和他口中的“老沙”沙迪克江·塔什打招呼。兩人隨即聊起了榨油廠最近的經營狀況,沙迪克江還給朱毅介紹了最近新設計的商標圖案。

        在疏附縣布拉克蘇鄉,沙迪克江·塔什經營的感恩榨油廠已初具規模。“上大學時,我讀的就是食品專業,所以我一直都有個夢想,希望在食品行業干點成績出來。”沙迪克江告訴記者,家鄉人民曾經貧困的生活,戳到了他的內心深處。“十幾年前,我開著車回鄉,穿戴干凈整潔,可是鄉親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水平和衛生條件很差,我心里很不好受。”沙迪克江說,那時他便下定決心,要帶動鄉親們致富。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從最簡單的合作模式起步,沙迪克江帶著老鄉創辦了合作社、榨油廠。然而,由于缺少流動資金,生產工藝不夠先進,僅僅半年,榨油廠的經營就陷入了困境。

        “廣東的援疆干部常常會來村里走訪。他們了解到榨油廠的情況,推薦我參加了2020年的致富帶頭人遴選。”在遴選會上,沙迪克江的創業計劃和帶著鄉親致富的夢想打動了專家評委,被評為布拉克蘇鄉村致富帶頭人。去年,感恩榨油廠年銷售額已有400多萬元,為村里提供了30多個工作崗位。

        援疆干部還幫助沙迪克江與喀什疆果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疆果果”)等企業簽訂了購銷合同,把榨油廠的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上次到廣州,我在援疆產品陳列展廳看到了我們的產品,很感動,也很有成就感。”沙迪克江說,“我要記住幫助過我的人,用我的力量幫助更多人實現夢想。”

        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遴選出51名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帶領3000多名困難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而幫助沙迪克江打開產品銷路的疆果果,最近幾年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不到6年時間,該公司銷售額就從最開始那一年的40萬元攀升至去年的2.2億元。

        就在企業原有的廠房對面,疆果果健康食品產業園的建設如火如荼。拿著新廠房圖紙,企業創始人陳文君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今年的規劃:“搬進新產業園,除了成立健康食品研究院,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我們還準備成立疆果果商學院,提供免費的培訓課程。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疆果果的發展需求,也是希望為喀什乃至新疆的可持續發展,培育更多全方位的人才。”

        在疏附縣吾庫薩克鎮,新疆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疏附縣廣東葉菜現代化農業種植示范基地,大棚的數量比最初增加了一倍。走進拱棚內,各類綠葉蔬菜長勢良好。這也為周邊的村民提供了就業致富的機會。

        因為勤奮好學,又有相關工作經驗,吾庫薩克鎮村民古再麗努爾·阿布力孜已經成為基地的技術骨干。在這里,她不僅學會了種植芥藍、豆苗等蔬菜,還掌握了除草除蟲、施肥等技術。“過去,我們這里的技術人才很少。我希望多學點技術,成為技術人才,教會更多鄉親,帶動更多人致富。”古再麗努爾告訴記者。

        廣東援疆不僅培育了一批可以持續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造血”的產業、企業,還通過深入實施培訓千名以上少數民族技術型人才行動,將“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有機導入。如今,從企業一線、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走出了越來越多扎根本土的致富帶頭人和技能人才。

        生活迎來新氣象

        “生活越來越美,就像鮮花綻放”

        盛夏時節,陽光透過葡萄架上的藤蔓灑落在院子里,石榴花綻放得更加鮮艷。

        一早起來,阿依謝姆古麗便忙著給院子里的盆栽澆水。她的丈夫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則是忙著在屋后牛棚打理、張羅。牛棚里的十余頭牛養得膘肥體壯。“下午有老鄉要上門買牛,希望能夠賣個好價錢。”他說。

        在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一家小有名氣。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來到阿亞格曼干村,在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的院子里,總書記同鄉親們圍坐一起拉起了家常。

        8年過去,如今,阿卜都克尤木一家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過去,我們家收入不高,我到村里的合作社學習扎掃帚,靠手工活掙點錢,收入也只能夠維持日常開銷。”阿依謝姆古麗說。

        在廣東援疆的幫助下,他們居住的房屋修繕一新,還建好了花房、牛棚。“這是電暖器,那是壁掛爐,都是新買的電器。廚房、廁所也比以前干凈衛生得多。”阿依謝姆古麗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家中的變化。

        憑借夫妻二人的勤勞肯干,靠著鮮花種植、養牛,一家人的年收入已經翻了好幾番。近幾年,他們購買了拖拉機等農機設備,又為家里增添了一份收入保障。

        自己過上了好日子,夫妻倆就想為村里作點貢獻。為此,他們特意在家里騰出空間、收拾干凈,打造成感恩微課堂、黨小組之家,為周邊的村民、黨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場所。

        院子墻上貼著一家人的合照。照片中,阿卜都克尤木和阿依謝姆古麗捧著鮮花,咧嘴笑著。“我喜歡種花,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就像鮮花綻放。”阿依謝姆古麗說。

        從阿卜都克尤木家出來,漫步在阿亞格曼干村,放眼望去,這里已從昔日的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在廣東援疆的努力下,這樣的蝶變隨處可見。

        記者從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了解到,近年來,廣東援疆把資金重點用于改善民生和提高受援地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

        然而,由于位置偏遠、地廣人稀,喀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等地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成為廣東援疆面臨的又一道難題。

        這一現象在塔縣尤其突出。從遠處看,塔縣就像是戈壁灘中雪山腳下的一片綠洲。從塔縣縣城去最遠的鄉鎮,需要五六個小時的車程。平日里偏遠地區農牧民看病之艱辛,可想而知。

        為此,廣東深化“組團式”醫療援疆,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通過醫生下鄉義診、設立互聯網醫院等技術手段,打破了地理距離的阻礙。

        在塔縣人民醫院,醫院院長兼婦產科主任彭艷是來自深圳的援疆醫生。早上8時多,她在醫院巡完病房,顧不上當天的冰雹天氣,馬上帶著援疆醫療隊的醫生,出發到提孜那甫鄉欄桿村看診。

        “阿姨,聽說您和叔叔身體有點問題,家里還有小寶寶,我們來看望一下,看看需要哪方面的治療和幫助。”在村民扎依胡尼·夏迪曼家中,彭艷等人給家里的老人、小孩做了詳細的檢查,詢問了最近服用的藥物,現場診斷并開了新的藥方,還特別叮囑了嬰兒護理的注意事項。“廣東援疆醫生一直惦記著我家人的健康問題。他們每個星期都來,每次來都會幫我的家人檢查身體狀況。”扎依胡尼告訴記者。

        走出門外,天氣已由陰雨轉為晴天。臨別時,扎依胡尼的老媽媽深情親吻了彭艷的額頭,用塔吉克語向醫生們表達著感激。

        “缺氧不能缺精神、缺智慧,海拔高,工作要求更高。”彭艷告訴記者,希望圓滿完成醫療援疆的任務,當地群眾的身體健康就是最好的回報。

        在三師圖木舒克市,互聯網遠程會診技術讓廣東的優質醫療資源變得“觸手可及”;在疏附縣人民醫院,預計于明年投入使用的南山樓將打造成為喀什唯一一棟呼吸系統疾病醫療示范基地;中山大學附屬喀什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一期將于明年9月竣工……喀什地區人民看病難的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書寫團結新篇章

        喀什有親人 廣東有個家

        “廣州是祖國的南大門,新疆是我國西北燦爛的明珠。雖然我們相隔遙遠,但我們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偉大母親——中國。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把我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家人的鼓勵下,夏依達·阿布力海提江用流利的普通話,朗讀著廣州的“哥哥”手寫的信件。

        這天晚上,廣東援疆干部肖凱明到夏依達家中做客,帶上了兒子寫給夏依達的信。夏依達的爸媽則準備了一桌代表心意的家常菜,端出時令瓜果,盛情招待這位廣東來的親人。

        此前,在廣東援疆開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夏依達一家和肖凱明一家結對成了“親戚”。

        通過類似的結親結對,廣東援疆干部在喀什有了親人,而喀什的民族同胞在廣東也有了家。這些家庭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通過密切的交流與聯系,兩家人已經結下了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不少喀什的孩子也在廣東“爸爸媽媽”的帶領下,第一次離開新疆,到廣東游玩體驗。

        “夏依達,你的普通話為什么講得這么好呀?”“因為我在學校里是紅色小宣講員。”夏依達回答道。

        紅色小宣講員,是廣州援疆工作隊在疏附縣中小學校推廣的一項活動。加入紅色宣講團,就成了學校里的紅色宣講員。孩子們不僅會在學校里學習紅色歷史文化,并在校內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里宣講,課余時間還會在家里或生活的社區、村莊宣講,用紅色歷史文化故事的正能量啟發、鼓舞身邊的人。

        “成為紅色小宣講員以后,我的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流利了。我還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我提高語文等科目的成績很有幫助。”夏依達說。

        近年來,第九批援疆工作隊在當地深入實施青少年“鑄魂工程”,像夏依達這樣的紅色宣講員已超2000人。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廣東援疆以增強文化認同為目標,不斷深入開展文化潤疆。紅色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能夠“潤物無聲”,成為文化潤疆的最佳載體。

        在疏附縣明德小學,操場上彩龍飛舞,剪紙、皮影等各類課外活動,為孩子們打開了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而在疏附二中,廣東援疆老師開創的航模課外活動,則為學生們勾勒出一個藍天強國夢。

        “2017年,我第一次把航模帶到喀什。在疏附二中,孩子們看到航模時,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紛紛問我什么時候可以飛行。”廣州援疆教師黃海回憶起學生們第一次接觸航模的場景。“那時候我就說,現在還不行,你們要把物理的基礎知識學習好,才可以試飛。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就這樣,黃海在疏附二中組建起了第一支航模隊伍。“為了加入航模隊,很多學生都比原來更努力學習。”黃海介紹,米爾阿迪力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原先,米爾阿迪力的物理成績并不是特別突出,基礎不太好。為了加入航模隊,他自己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自學,成績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黃海欣慰地說,“現在他已經是航模隊里飛行技術數一數二的學生。”

        在300多公里外的三師圖木舒克市,荒漠戈壁中,一座紅色“同心圓”拔地而起。這是廣東援疆精心打造的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自去年竣工投入使用以來,這里已成為體驗紅色歷史文化的“網紅”打卡點。除了屯墾文化、兵團文化,文化體驗中心還生動呈現了粵新同心齊發展的美好圖景。

        “紅色同心圓的建筑外觀,就像是各族同胞心心相連。在這里建設文化體驗中心,既能夠助力永安湖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建設,也能為景區注入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涵。”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項目第一責任人、廣東援疆干部蘇智云表示,接下來,文化體驗中心還將與新疆的其他紅色文化節點串聯,打造南疆千里紅色教育路線,發揮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山川冰雪消融,匯入河流。大地生機勃勃,瓜果飄香。跨越山河,粵新兩地人民心與心相連、情與情相牽。在新疆這片廣袤土地上,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各族人民同心協力,踔厲奮發,這里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一線故事

        帕米爾高原上建起“健康橋、富裕橋”

        一橋飛架解決幾代人“行路難”問題

        蒼山負雪,萬年冰川蝕刻百千高原奇景;國門聳立,漢塔群眾同栽民族團結鮮花。在塔縣,深塔友誼大橋飛架于塔什庫爾干河上。過去開車繞道而行需要1個小時,如今步行過橋不到3分鐘,困擾了塔吉克族牧民幾代人的“行路難”問題終于迎刃而解。

        在塔縣,班迪爾鄉波斯特班迪爾村等村落是離縣城最近又最遠的地方。“雖然我們跟縣城直線距離只有10公里,但因為村口塔什庫爾干河冬天凍結、春季泥濘、夏季易發生洪水,要去縣城基本上只能繞路,天氣好騎摩托車也要1個多小時。”當地牧民告訴記者。

        對此,深圳援疆工作隊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高原河流水況復雜,建橋難度、成本投入都很大。“我們考察發現,修通橋梁不僅是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當地發展產業的必經之路。”深圳援派塔縣干部謝志遠說。

        塔什庫爾干河適合施工的時間只有夏季,修橋決定作出后,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隨之開始。2021年6月,深塔大橋正式立項,總投資1500萬元,雙向雙車道設計,全長189米,用時約半年便建成通車。

        有了深塔友誼大橋,附近村莊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謝志遠還記得,就在今年初,村民才依甫拉·曼蘇爾汗心臟突發不適,需要送醫救治。“我們從深塔友誼大橋走,僅用了一刻鐘就把病人送到縣城醫院,老人順利脫險。”謝志遠說。

        深塔友誼大橋不僅搭起了“健康橋”,也成了創造幸福生活的“富裕橋”。

        班迪爾鄉盛產的沙棘果耐寒耐瘠薄,植株可防風固沙,漿果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口感奇酸,難以鮮食。近年來,有企業發現了其加工價值,但礙于運輸成本過于高昂,一直沒有打開銷路。

        有了深塔友誼大橋,運輸問題迎刃而解,當地鮮果產業迎來了商機。數據顯示,目前班迪爾鄉沙棘種植面積已提升到6000畝,今年9月可完成近300噸沙棘鮮果采摘,年產值最高可達700萬元。此外,雪菊、瑪咖等高原經濟作物也能夠擺脫“就近賣不掉、路遠運費高”的困境。

        修橋梁、鋪公路、通航線……深圳援疆工作隊在塔縣著力破解出行難、運費貴等發展瓶頸問題。交通狀況的改善,更為激活當地的旅游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特色高原景區有望成為新的增收點。

        就在深塔友誼大橋不遠處,新疆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機場通航在即。深圳援疆工作隊正與航空公司緊密磋商,爭取在機場正式通航后開設大灣區直達的航線。

        “到那時,帕米爾牦牛、塔什庫爾干羊等塔縣特色優質農產品,就可以直接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的消費市場。”深圳援疆干部劉珍充滿了期待。

        數讀廣東援疆成就

        助力脫貧攻堅受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2022年2月,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作為全國19個援疆省市唯一代表榮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廣東援疆堅持將80%以上的資金和項目安排給受援地基層和民生領域,累計幫助32.8萬人脫貧,建設富民安居房14.1萬套,開辦衛星工廠950間,解決4.8萬人就業,圓滿實現所有對口支援縣市(師)高質量脫貧摘帽。

        有機導入“三項工程” 產業援疆取得新突破

        兩年多來,支持喀什地區、三師工業園區建設和改善營商環境,引進重大產業項目493個,協議總投資額達1404.25億元,預計新增就業崗位7.78萬個。

        將“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有機導入受援地區。目前,已開展技能培訓5萬多人次,培養援疆企業少數民族技術骨干達1300人,組織優秀學員赴廣東進修提升。

        鄉村振興示范點成為靚麗名片

        打造伽師新梅鎮等6個鄉村振興示范點,成功引進京東、百果園、順豐、昇永農業等龍頭企業參與特色產業建設。

        在伽師縣英買里鄉建設新梅小鎮,引進17家關聯企業進入新梅現代農業產業園,新梅投產畝數從2020年的8萬畝增長到今年的23萬畝,全縣人均增收1200元。

        在疏附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和中草藥種植基地,由2021年最初的592個大棚增長至2022年的1172個拱棚和83座溫室,新增就業1.2萬人,人均增收1萬元。

        實施每年培育10名以上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行動。目前,已遴選出51位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帶動3000多名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組團式醫療援疆“軟硬件”雙提升

        自開展“組團式”醫療援疆以來,廣東累計向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投入援疆資金約7億元,先后派出醫療干部人才694人(現有102人在院),以“院包科”等方式開展援建工作。

        廣東援疆全資投入3.3億元建設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廣州新城院區。該院區占地面積10.7萬平方米,開放床位600張,2018年3月開工,2019年12月投入使用。

        大力支持建設中山大學附屬喀什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該項目一期2021年5月開工,床位500張,計劃于2023年9月竣工。

        創新實施文化潤疆增進“五個認同”

        在受援地農村大力普及舞龍舞獅等傳統文化項目,成立舞龍舞獅隊624支。

        深入實施青少年“鑄魂工程”,建立中華文化特色課堂600間,培育紅色宣講員超2000名。

        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已成為全國婦聯、粵新(兵團)等15家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黨性教育基地,有500多個單位前來參觀,累計接待超3萬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邵一弘 發自新疆喀什

        統籌:王溪勇 吳哲

      編輯: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