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隨著國內最大的“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駛向深藍、戴永久院士工作站在海南三沙市揭牌,中山大學海洋學科群進一步經略南海、向海圖強,更好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
中大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辦學98年,中大始終堅持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向,賡續紅色血脈、培養一流人才。進入新時代,中大堅持胸懷“國之大者”,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成為全國改革發展速度最快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
“百年中大始終緊跟黨和國家的發展步伐,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新格局,學科布局、辦學空間、教師儲備奠定了下一個百年蓬勃發展的基業。”近日,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說,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中大將努力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扎根大灣區三座城市辦學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您怎么理解這句話?
陳春聲: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雙一流”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黨建與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強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為黨和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能擔當時代重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南方日報:中大大力度改革,發展速度矚目。怎么做到的?
陳春聲:在國家和省市的支持下,中大實現了跨越式的改革發展,整體實力穩居國內高校前列,若干指標已經進入國內高校第一方陣。我自己有三點深刻感受:
我們更加明確牢記“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意識。這幾年中大人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打造了“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極地”號科考船、天琴中心、中大譜儀等一批“國之重器”,并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物醫學實驗室,科研經費從7年前的10多億元增長到40多億元,加快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我們更加明白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大一新生集中在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習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深厚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研究生招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在校本科生超70%讀研深造,讓更多優秀學生接受更長時間的高等教育,成長為國家社會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我們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扎實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建深圳校區,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標準布局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在珠海校區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藍學科、在廣州校區優化文理醫工布局協調發展,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合力支撐的辦學新格局。
南方日報:調整后,中大學科結構有大變化,比如新增工科、農科、藝術學科等,學科門類更齊全。背后有什么考量?
陳春聲: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大加快“雙一流”建設,對學科重新規劃布局,努力建設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我們在深圳辦新工科、新醫科,培養創新人才,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服務人民生命健康;辦新農科,瞄準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主糧種業安全,努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珠海布局大海洋學科群,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在廣州新辦藝術學科,完善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塑造良好的大學育人氛圍。
目前,中大學科門類覆蓋面廣,研究生教育涵蓋了除軍事學外的所有學科門類,工科相對落后的局面也得到根本轉變,學科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性辦學優勢愈發凸顯。
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
南方日報:您連續兩年在畢業典禮上講了李太生、韋慧曉、萬雅文、陳星燦、李敏、黃思薇6位優秀校友的故事,是出于什么考慮?
陳春聲:去年開始,我在畢業典禮上分別講了3位校友的故事,他們無論是身處繁華都市,還是鄉野田間,都能扎根本職、服務國家、追求卓越。正如今年高松校長所說,要練就強大的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成為富有創造力的能夠引領未來的卓越人才。
建校98年來,一代代中大學子用不懈奮斗鑄造中大的精神內核,引領后來學子前赴后繼、生生不息。我也希望新一代中大人要立志做奮進新征程的擔當者、建功新時代的篤行者、建功新發展的先行者。
南方日報:您曾講過,中大與國際一流大學最難縮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這一觀點是否有變化?
陳春聲:這些年,我們在本科人才培養上下了很多功夫,生師比從2015年的28∶1降低到現在的17∶1,未來有望到14∶1,如此一來,學生們小班上課,老師們則可以精心批改作業,做更多個性化輔導。
但我現在依然認為,中大與國際一流大學最難縮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課堂質量還要下一番苦功夫、用較長時間追趕,更需要所有人把學生成長放在第一位。
南方日報:怎么進一步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陳春聲:在我看來,重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最重要是尊重高等教育規律,深刻把握國際化辦學和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辯證關系。接下來,我們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發展之路;深化教師人事制度改革,著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穩步推進學部制改革,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促進學科交叉。
為大灣區輸送高水平創新人才
南方日報:中大扎根粵港澳大灣區三座城市,如何為“雙區”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陳春聲:新征程中,我們將緊緊把握“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在大灣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充分發揮中大作用,持續為大灣區輸送高水平創新人才,支撐大灣區經濟、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一流醫療衛生服務,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的持續優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為推動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
南方日報:再過兩年,中大將迎來百年校慶。在您心目中,百年中大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中大?
陳春聲:中大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大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實踐的重要發源地;是具有愛國奮斗精神的大學,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卓越人才;是具有深厚學術傳統、追求卓越品格的大學。
現在我們確立了扎根中國大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回望百年路,我認為新時代的中大無比接近這個目標。
南方日報:展望第二個百年,中大將有什么新作為?
陳春聲:這幾年,中大的辦學格局、學科布局、隊伍建設等都駛上了快車道,為下一個中大百年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接下來要更加注重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我們將大灣區建設的政策優勢轉化為學校的發展動能,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建成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到2049年,我國將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那時,中國應有若干所一流大學躋身世界前20強,我希望中大能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決心!
案例
大一新生在南校園浸潤一年
中大加快推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培養模式。從2021年起,大一新生在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習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
經過幾年建設,南校園的教學空間、住宿空間、餐飲及運動空間等都得到顯著優化。歷史底蘊深厚的美麗校園結合現代化的設施條件,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
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斷提升
中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斷提升。
學校大力推進智庫建設,提升文科影響力。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院等智庫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國家重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貢獻中大智慧。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天琴中心等重大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撐未來發展的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數讀
辦學總經費增長迅速,2021年學校決算總收入99.74億元。
根據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學科名單,學校11個學科入選,入選學科數全國并列第八。
現有院士(含雙聘)21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內高校前列。
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11個學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總數全國并列第四;5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數全國并列第五。
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不含專項)立項項目數之和,連續6年保持全國高校前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期立項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二。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