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迎戰新冠Delta變異株 廣東留下這些寶貴經驗

        全球新冠疫情第三輪高峰正在來臨,主角是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B.1.617.2)。據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目前,Delta變異株已傳播至90多個國家,成為全球主流傳播毒株。

        在中國,與Delta變異株的本土流行最早開展正面交鋒的是廣州和深圳。5月21日,廣州報告一例由Delta變異株引發的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7日,累計報告感染個案167例。6月14日,深圳報告一例新冠本地病例,分析發現引發疫情的仍然是Delta變異毒株,目前報告了感染個案7例。

        6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組長雷海潮指出,此次廣東疫情應急處置是我國首次應對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的本土流行,為我國今后有效應對處置Delta變異株疫情積累了寶貴經驗。

        變異株傳染性更強疫苗仍具防護效果

        中國有著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常態化疫情防控之后,國內先后發生了30多起聚集性疫情,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但既往的對手,都是其他的毒株。在面對Delta變異株這樣全新的“升級版”毒株時,經驗是否依然有效?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比普通株要整整高出100倍,傳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病毒的致病力并沒有隨著傳播力增強而減弱,重癥與危重癥比例高達15%。

        給疫情防控帶來最大挑戰的,是病毒的傳播速度。鐘南山院士介紹,在疫情早期,Delta變異株在不到10天的時間,傳了5代,傳播指數高達4.04—5.0。也就是說,1個人可以傳給4個人,4個人又傳給16個人。他根據模型估計,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時期,廣州可能會有730萬人被感染。

        經過一個月來的正面迎戰,在對病毒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廣東不斷調整防疫策略,為全國貢獻了寶貴的探索。

        鐘南山透露,針對Delta毒株,廣東改變了密接者的概念。由于Delta毒株感染者體內病毒載量高,傳染性增強,過去的密切接觸的概念已經不適用。

        過去判定密接者,是感染者發病前2天的家人、同辦公室的同事,在1米之內一同吃飯、開會的人。但對于Delta變異株,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筑,曾與感染者發病前4天相處的,都是密接者。

        密接者概念的改變,也帶來了管控模式的改變。廣東因此分級制定了封閉、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

        面對傳播速度快的Delta變異株,廣東使用了基因測序來迅速鎖定傳染源,查清傳播鏈。

        廣東的此次疫情,也測試了國產疫苗對Delta毒株的防護效果。廣州通過觀察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接種疫苗效果發現,完成全程免疫接種后預防密接接觸者感染的效果為69%,預防發展為肺炎的效果為73%,預防重癥效果達95%以上。廣東省的數據顯示,接種了兩劑疫苗的密接者,疫苗對預防發病的保護力近60%,預防肺炎的保護力近80%,沒有患者轉為重癥和危重癥。

        這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既證明了國產疫苗具有明顯的防護效果,也為我國制定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目標提供了依據。

        鐘南山指出,疫苗的保護率為70%,這就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種疫苗才能建立群體免疫。

        既管控風險又保持城市活力

        Delta變異株來到中國,首先在廣州、深圳引發本地疫情,背后是廣東尤其是廣州、深圳背負著的巨大的境外輸入壓力。

        作為全國重要的口岸城市,廣州、深圳接納了全國80%以上的國際入境人員。引發深圳本輪疫情的源頭,就來自一趟從南非出發的航班CA868。迄今為止該航班已經發現了38例陽性感染者。

        疫情涉及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均是千萬級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經濟活力強,相互之間交通交流頻繁,跨城通勤居住的情況非常常見。深圳本輪疫情中,就是一名居住在東莞的深圳員工將疫情從深圳傳播到了東莞。

        有參與過全國多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處置的專家透露: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稱為“收割式”:在疫情發生之后,打出“組合拳”,靜等7—14天就可以明顯看到疫情處置的效果。

        但這些在其他城市屢試不爽的靜態防御方法,在廣東就可能不適用。廣東的防疫措施,要不斷根據經濟社會的實情優化調整,并要在應急處置措施與保持城市活力之間找到平衡點。

        最為艱難的,就是管控范圍的劃定。Delta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快,原來的將風險管控單元劃定到較小單元的方式,可能已經不適用。可是如果管控范圍過大,又會帶來城市活力的下降,這需要反復權衡。

        許多人都能感受到,在疫情之初,廣州市幾乎是每天都在不斷發出疫情防控通告,或隔幾天就做一次優化和調整。有的是對之前措施的進一步加強,有的是推出補丁性的措施。這些優化和動態調整,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廣州與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5月21日以來的1個多月里,深圳深南大道交通擁堵指數,基本都是隨著周一到周日的正常波動,沒有因為疫情而大起大落。這就是精準化防控措施取得成效的一個體現。

        建立防范疫情風險外溢管控新標準

        作為科技大省,廣東在這次疫情處置中,運用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法。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專家介紹,廣東有一個很重要的創新,就是首次在全國建立了“黃碼”制度。

        “黃碼”人員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核酸檢測,結合“三天兩檢”“七天三檢”等措施,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監控。通過以上措施,在廣州傳播鏈的167例病例中,主動搜索出沒有癥狀的有53例,占31.7%。

        “科技戰疫”元素在廣東屢見不鮮。在封閉小區,廣州出動無人機開展防疫宣傳,采用無人車配送防疫物資、生活用品,既減少了人與人直接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隔離觀察人員,廣東普遍使用了24小時體溫貼技術,不用醫務人員反復上門去測體溫,也避免了個人自報體溫帶來的誤差甚至錯報。

        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廣東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規范和指南。例如,原則上集中隔離觀察對象應單獨房間居住。但隨著隔離人員的增多,有一些年老的、體弱的或者嬰幼兒隔離觀察對象,需要兩人同住一間房。兩人同住一間房,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此外,疫情期間,對腎透析患者如何精細化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面對這些特殊情況,廣東都專門制定了針對性的技術規范和指南。

        廣東還制定了規范化表格,明確了流行病學調查4小時內必須要報告的核心信息。這些規范指南和工具方法,在今后全國的疫情防控中,也必將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與Delta變異株的交手中,廣東積累的工作經驗,也將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余嘉敏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