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圍繞大灣區建設建言: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圖為3月6日航拍的廣州港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南方日報記者 金鏑 梁鉅聰 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點名“粵港澳大灣區”,“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也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多個目標任務。如何以“雙區”建設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確保在“十四五”和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就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言獻策。大家建議,要在更高起點推進深層次改革,加快形成高水平開放經濟新體制,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三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談優化營商環境

        及時追蹤檢驗減稅降費成效

        如何通過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代表委員在會場圍繞減稅降費、資金融通、信用建設、電力保障等多種市場要素優化配置展開討論。

        “建議加速系統性、結構性減稅降費步伐,進一步放寬對中小企業管理和減稅降費的力度和深度。”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遠光投資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蔡仲光說,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對減稅降費成效進行追蹤、檢驗和完善,為稅收比重大的核心市場主體、科創型智能智造型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全國人大代表、深交所理事長王建軍建議,應考慮進一步減輕企業實施股權激勵的稅費負擔。比如,允許企業在列支激勵費用期間即可申報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在股權激勵實施完畢當期按“實際行權時市場價與行權價差額”匯算清繳,進行所得稅額多退少補。由此實現上市公司稅前抵扣費用時間點的前移,減輕企業所得稅繳納的現金流壓力,有利于改善其稅收體驗。

        如何通過規則銜接推動大灣區內部要素流動,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總商會主席、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實施金融機構牌照和資格“單一通行證制度”,使三地金融機構在跨境提供金融服務時無需單獨申請準入,在大灣區打造出一條跨境資金融通的“高速公路”。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麥教猛建議,制定實施中國標準2035戰略,全面開展“標準化+”行動,加快建立完善覆蓋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的新型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信用協會會長吳列進聚焦信用服務產業,“建議加快推進公共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統一標準和有序開放的立法工作,推動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有效融合,同時加強整治信用服務市場亂象,并推廣建設信用產業園,以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推動行業集聚創新發展”。

        電力是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預計到‘十四五’末,南方電網最高負荷峰谷差將超1億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接近2.7億千瓦,將對電力系統安全運行造成極大挑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建議,因地制宜調整完善峰谷電價、豐枯電價、尖峰電價以及可中斷負荷電價等,充分發揮電價對需求側削峰填谷的引導作用,同時探索“互聯網+”智能用電技術模式和組織模式,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

        談擴大對外開放

        推動大灣區企業“走出去”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廣東要進一步抓住區域大市場、設施大聯通、要素大流動的契機,深度對接RCEP協議,推動高水平改革開放,主動參與貿易鏈、產業鏈重構。”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貿促會會長方利旭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基礎,廣東發揮“頭雁”作用,綜合香港現代金融、深圳科技創新、廣州商貿樞紐、佛山先進制造、澳門旅游娛樂、珠海綠色發展等城市發展優勢,支持大灣區企業“拼船出海”進入RCEP市場,推動灣區品牌、灣區服務、灣區標準“走出去”,建設成為對接RCEP的全面經濟合作區。

        “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際市場仍然是發展規律。”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志敏認為,民營企業在走出去上仍存在政策支持體系相對滯后、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缺乏高素質跨國經營人才等多重困難,建議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司法援助,尤其要發揮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內企業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希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和鼓勵,打造具有鮮明中國色彩,且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文化大IP,并用國際化的營銷方式進行推廣”。

        “數字文化出口是世界文化貿易中異軍突起的力量!敝於〗ㄗh,加強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用數字技術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可成立專門的數字文化發展與貿易機構,專門對數字文化貿易中的海外版權、銷售管道、售后服務、金融法律等提供指導和服務。此外,建議由政府主導,依托現有版權保護、交易推介等平臺,搭建版權輸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文化服務走出去。”

        除了推動企業“走出去”外,如何吸引全球創新要素,也是擴大開放的重要內容。“人才是第一資源,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級大灣區,首先要建成一流人才聚集地!比珖䥇f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副會長蔣洪峰建議進一步制定出臺青年人才融合發展普惠性政策,“港澳地區的高校實力和國際化科研環境,在培養、吸引國際一流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應鼓勵和支持港澳青年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

        談農村農業改革

        加快完善“村改社區”改革

        代表委員高度關注脫貧攻堅之后的鄉村振興銜接工作,特別是如何通過推進“三農”領域改革,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直以來,在工業產業發展方面,我們通過建立國家高新科技產業區,為高科技企業的培育、孵化和壯大發揮了很好的政策引導作用。這種探索也可以引入‘三農’領域。”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李秉記認為,深化農村農業改革,要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新時期鄉村振興。他建議,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農業農村專項規劃中,鼓勵并支持全國欠發達革命老區及已摘帽的貧困縣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高新產業區,享受國家高新區和省級高新區同等的優惠政策,補齊革命老區及摘帽貧困縣的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寧凌認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推進‘村改社區’改革是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在推進‘村改社區’試點中,出現了農民積極性不夠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夠完善、管理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睂幜杞ㄗh,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設置過渡期,“村改社區”后繼續享受支農惠農政策。同時,理順體制機制,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推動村改社區在市政規劃、基礎設施、社會治理、財政供給等方面與城市社區相銜接,明確社區管理和服務的職能。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花認為,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改革,應充分發揮鄉村旅游作用。她建議,在全國創建一批旅游特色村莊,開發與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產品,加大旅游公路、停車場、旅游咨詢中心、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養老也是民生關鍵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瑞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曾香桂建議,依托住宅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發揮小區內熱心公益服務的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教師等力量,為老年人開展愛心志愿服務。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謝慶裕 尚黎陽 王彪 柳時強 韓安東 汪祥波 陳伊純 后方聯動記者 張艷 唐子湉 唐柳雯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