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惠城區各中小學校紛紛舉行市、區課題結題報告會。一個個課題通過教學案例、獲獎證書、活動照片、操作手冊等,生動展現了師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所收獲的成長,也展示了課題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記者梳理發現,惠城教師們的課題教學方式都極具特色,以扎實的科研成效推動教育教學工作。本期《惠城教育》,記者采訪了部分教師,了解他們課題研究背后的故事。
惠州市南雁小學積極開展衍紙教學。
一卷一貼,紙條變身衍紙藝術品
在惠州市南雁小學美術室內,一幅幅精美的“福”字、年年有“魚”等衍紙作品映入眼簾,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作品都是該校學生用一條條細長的彩色衍紙條,通過卷、捏、粘等手法,制作出各種基礎卷圖形拼貼組合而成。
帶領學生們學習衍紙的是學校美術老師鐘國相。幾年前,鐘國相無意中接觸到衍紙,發現衍紙藝術作品形式多樣、色彩斑斕;開發和實施衍紙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衍紙各種制作材料及基本方法,提高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為此,鐘國相將衍紙藝術引進課堂,還把《小學衍紙微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申報為惠州市教育科研課題,立足衍紙常規教學進行研究實驗,初步形成了衍紙微課程的特色教學模式。在鐘國相帶領下,美術科組老師們積極開展衍紙教學,并通過衍紙校本微課程中衍紙技法的指導,在全校推廣衍紙藝術。
為激發學生學習衍紙的興趣,在教學中,老師從最簡單最實用的技法“卷”入手,把緊卷、自由卷、變形卷作為衍紙第一課。由于衍紙是細微的指尖活動,為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看清細節,美術科組老師在示范時會運用微視頻的方式來呈現,讓學生能更好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兼顧構圖、線條、造型和色彩搭配。在美術老師引領下,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把絢麗多彩的衍紙藝術廣泛運用于書簽、賀卡、小掛件、畫作等作品創作中。
紙藝自古以來就被用于傳統節日的吉祥圖案中,承載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因此,結合學校的傳統節日德育實踐活動,美術科組老師把衍紙課堂進行拓展延伸,開展“悅享中秋”衍紙制作比賽、春節福字和年年有魚衍紙手工創作比賽等拓展活動,并把孩子精心創作的衍紙作品在校園進行展示,讓師生鑒賞。通過衍紙拓展活動,學生在創作實踐中了解了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符號,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對紙藝文化的認同和尊重。
惠州市惠臺學校“跑班”教學提升了學生學習自信心。
“跑”出自信,學出樂趣與精彩
小周是惠州市惠臺學校九年級學生,將面臨中考的他曾一度因各種原因導致成績下降,對學習沒有信心。經過“跑班”學習后,在老師和同學關心、關懷下,他進步明顯,特別是對學好數學有了很大信心。
“跑班”是惠臺學校針對數學復習課,根據學生不同能力水平,打亂原有班級、重新編排組成多種水平的班級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通過“跑班”教學模式,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成就感,讓不同層次孩子通過“跑班”形式彌補知識上的漏洞和不足,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日前,該校郭彥陶老師主持的市級課題《“跑班”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行動研究》以良好等級順利結題。從立項到結題,兩年多時間,“跑班”教學提升了學生學習自信心,各層次學生數學成績比之前顯著提高,學習能力顯著提升。
郭彥陶說,學校數學科組老師堅持課題引領、以研促教,自建校以來始終在探索適合學校學情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后申報了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3項、區級課題1項。該課題組在多次開展做好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探索出了在復習階段進行分層“跑班”數學教學模式。“跑班”教學具有靈活性和流動性,在每個階段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學有余力的學生可申請去高一層次的班級;跟不上的學生也可往下一級流動,讓學生靈活選擇。
“跑班”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課堂作業和跟進試卷上合理安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基礎和能力上各得其所,學生心理負擔大大減輕。教學上,“跑班”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每個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在作業設計方面,老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水平及作業量,設計適量作業和專項練習。
在檢測方面,老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實行分層考查。老師會根據不同班學生在學習過程和檢測反饋中反映出的問題或不足,及時給予不同的指點幫助。對沒有過關的學生,除通過個別輔導、建立幫學小組等方法進行幫助外,還可以組織平行檢測,對在平行檢測達標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惠州市第四小學讓葫蘆絲走進課堂。
“五個結合”,營造快樂葫蘆絲課堂
走進惠州市第四小學校園,廣播內悠揚動聽的葫蘆絲經典曲目響起,讓人沉浸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校園里,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練演奏幾曲。這些曲子時而婉轉悠揚,時而又輕松歡快。
作為第四小學的特色項目,學校不僅有葫蘆絲社團,還開發《葫蘆絲校本教材》,讓葫蘆絲走進課堂,從三年級開始,一周開設一節葫蘆絲課。不僅如此,該校還成立區級課題《小學中高年級葫蘆絲快樂課堂實踐與研究》,作為該課題主持人,李淑怡老師(本學期已到惠州市第十六小學任教)和團隊在課題研究中,打破傳統教學單一模式,構建葫蘆絲與唱歌、欣賞、理論知識、表演、創作相結合的“五個結合”快樂教學策略,將葫蘆絲和現代音樂結合起來,讓傳統樂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快樂課堂深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在“吹紙、吹氣球”的游戲中,進行長音練習,加強氣息訓練;在手工課上既感受到制作“葫蘆絲卡”的樂趣,又能在動手之余記住葫蘆絲結構,快速掌握指法。美術課,孩子們用彩泥、顏料捏制及繪畫各具風格的葫蘆作品,色彩絢麗明爽,栩栩如生,激發出對葫蘆絲的滿腔熱愛。上葫蘆絲課時,葫蘆絲伴奏,學生唱歌、跳舞,在輕松的課堂中感受愉悅心情,個性得以張揚。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怡和團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葫蘆絲特征,創編朗朗上口的《葫蘆謠》,用詞簡練,方便簡單化教學,也大大提高葫蘆絲快樂課堂教學效果。
李淑怡在課堂中設計“10分鐘小舞臺”,給學生們自由發揮空間展示自我。簡簡單單的小舞臺,不僅讓孩子們學習葫蘆絲更加用心、勤奮,也使學生有一技之長,發揮自身“閃光點”。
除了課堂教學,該校還通過每年舉行藝術節、大型活動展演與校外藝術展演、競賽等,展示學生演奏功底,培養集體合作意識與自信心,讓學生真正感受葫蘆絲帶來的舞臺魅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涂堅 通訊員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