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保護格局,建立26項指標體系,劃分5大生態修復功能分區,通過11項重點工程75個項目推動惠州全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日前,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印發《惠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下稱《修復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生態系統修復重點工程。
根據規劃,到2035年,惠州將建成現代優美花園城市,打造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城市典范,通山達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觀風貌特色進一步凸顯。
市區金山湖公園。
2025年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優越。一直以來,我市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等要素特征,統籌布局生態空間,在高效支撐城市實業興市策略的同時厚植城市生態基底。
在具體實施上,規劃統籌是關鍵。去年8月底,《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實施,提出惠州將謀劃“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生態發展區是其中之一,未來我市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花園”。
“規劃將統籌未來10年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明確未來我市的綠色發展路徑,該局組織編制了此次《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生態系統修復重點工程,全面提高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進形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新格局,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灣區城市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規劃》提出,到2025年,惠州將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修復成效顯著,重要生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蓄積量、森林生態功能、水環境和水生態,以及海洋生態保護和城鄉人居生活品質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提升;生態修復實施管理體系初步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境界。
到2035年,惠州將建成現代優美花園城市,通山達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觀風貌特色進一步凸顯,打造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城市典范,讓綠水青山生態優勢和“兩山”轉化優勢進一步彰顯,各類生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形成“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格局
從空中俯瞰,惠州北依九連山,南臨南海,羅浮山、南昆山、象頭山,大山空靈,群峰聳峙;東江沖破山地分割,蜿蜒入城,滋養大地,奔流入海……在1.13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惠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澗島于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水相融的格局。
通過生態保護,惠州的未來生態空間將形成什么樣的格局?《規劃》進行了詳細的布局。
《規劃》明確,惠州將結合市域生態修復需求,筑牢“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保護格局,形成生態空間分區分級管控體系,構建通山聯江達海的生態廊道網絡。
其中,“北屏”即加強以南昆山、羅浮山、蓮花山等山脈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整體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南灣”主要是指大亞灣-紅海灣組成的南部藍色生態保護灣。“一江多廊”主要指以東江為主干的水網廊道體系。構建具備水源涵養、生物遷徙、通風防護等多種功能的生態廊道體系,維系水生態系統完整性。
圍繞“北屏南灣,一江多廊”格局,《規劃》以本地適宜的生態系統為參照,科學制定生態修復目標指標體系,分為生態質量類和修復質量類,共26項指標,并提出了2025年、2035年的指標。
例如,到2025年,我市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將≥2101.15平方公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400.90平方公里,地表水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81.8%,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15.51%,濕地保護率達到35%,新增碧道長度≥210公里,市轄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方米,市轄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等。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指標都是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水源涵養區、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集中保護區、粵港澳大灣區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撐區、深圳都市圈森林海洋碳匯核心區等建設目標制定。
云蒸霞蔚羅浮山。
11重點工程75個項目推動生態修復
名山挺拔、秀水蜿蜒、碧海漾波,是惠州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也是惠州人精心呵護的寶貴財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守護綠水青山成為大家努力的共識。
此次《規劃》對我市各類自然資源要素的該如何保護和修復進行了明確。
“增強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與持續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支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自然地理要素分布的基礎上,《規劃》以流域生態、城鄉、海岸帶等生態系統為載體,統籌森林生態系統、流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典型生態系統、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并結合行政區劃,劃分5大生態修復功能分區,指引惠州市生態修復工作。
5大分區分別為南昆山-羅浮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土保持修復區;蓮花山森林水源涵養保育區;東江流域水環境治理修復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區;西枝江流域水環境治理修復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區;大亞灣—紅海灣陸海統籌整治修復區。
針對各個分區具有的不同自然要素,《規劃》做出詳細生態保護指引。例如森林生態系統中,提出要嚴格保護山林生態系統,重點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加強山體保護修復。精準提升森林質量與生態功能,重點強化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引導桉樹林分改良提升,并優化森林結構與分布格局。與此同時,結合“百千萬工程”,《規劃》還提出,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加速推進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生態品質的提升。
生態修復工作的落腳點還是在具體的項目上。該負責人表示,在系統分析全市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生態問題的基礎上,《規劃》系統謀劃南昆山-羅浮山生態屏障保護修復重點工程、蓮花山森林維育與水源涵養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大亞灣海岸帶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等十一項重點工程,共75個詳細項目,全方位確保全域全要素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例如,針對大亞灣藍色海岸帶生態修復,提出濱海公共岸線景觀建設項目,完善重點沙灘區域的旅游服務設施,建立游客服務中心;針對東江萬里碧道和重點流域生態保護,提出東江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提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水鳥廊道生態節點等。
好招樓紅樹林省重要濕地自然景觀優美。
相關閱讀:
惠州獲首批國家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820畝
俯瞰惠東考洲洋,大小不一的紅樹林濕地,星星點點點綴在稔平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上,在海與陸間筑起一道“綠色長城”,在不久前,這些“紅樹林”還實現了向“金樹林”的轉變。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2024年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通知》,惠州獲首批國家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820畝,這是廣東省今年唯一通過生態保護獲得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獎勵指標,數量為同類全國最高,
近年來,惠東縣積極推進紅樹林營造工作,是廣東省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之一,當前紅樹林面積近11000畝,約占我市紅樹林面積的94%。如今,惠東好招樓濕地公園等一批濕地公園已成為遠近聞名網紅景點,推動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者從惠州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2023年,惠州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完成率位列全省前茅,獲得國家及省級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分別為820畝和206.6畝,共計1026.6畝。
目前,惠州獲得的獎勵指標已全數使用,主要用于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惠東縣糧油儲備中心庫、萬科馬安智慧物流產業園、廣汕鐵路惠城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項目、金雞嶺排洪渠、鹿崗大道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
惠報全媒體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 鄒銘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