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東縱老戰士、原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盧偉如之女講述父親往事
“他給我們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2023年年底,在東江縱隊成立80周年之際,盧偉如的二女兒盧新天參加了東江縱隊后人子弟組織的“重走父輩路”旅行參觀活動,在惠州她抽空接受采訪,講述父親盧偉如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關愛與教育的往事。
“父親生前從不向子女講述他的戰斗經歷和工作情況。”盧新天說,“直到父親逝世后,大哥盧曉衡為他寫傳記時,我才對父親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
為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鞠躬盡瘁
盧偉如(1919~1985年)出生在惠陽新圩一個農民家庭,是惠陽學生運動領袖之一,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屬被大肆搜捕。危難之際,一場由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秘密大營救”迅速展開。在這場大營救中,時任惠陽縣委組織部部長兼武裝部部長的盧偉如是秘密交通線上惠陽段和惠州聯絡站的負責人之一,為大營救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秘密大營救”的任務勝利完成后,盧偉如被調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后改編為東江縱隊)任第三大隊政治委員,積極參與抗日武裝戰爭。1946年,盧偉如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歷險無數,屢立戰功。1960年,盧偉如從蘇聯學習回國,歷任軍委炮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為炮兵技術裝備現代化事業奮戰了20多個春秋,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積極貢獻。1982年,他調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85年1月逝世。
盧偉如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鞠躬盡瘁。他一生淡泊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極少談及個人經歷,更不愿意張揚個人事跡,連子女們也是在他逝世后整理傳記時才了解他的英勇經歷。
言傳身教“不能搞特殊”
盧新天說,父親雖然忙,卻對孩子的事情了如指掌,重視子女教育,因材施教。她記得自己從沈陽轉學到北京,因兩地課程設置不一樣,初中幾何完全沒有學過,學校建議她到初二年級學一年。“父親特意來校找到校長,建議我還是留在初三年級學習,努力一下。”后來通過努力,期中考試她幾何得了100分,慈祥的父親笑著說:“看嘛,我說你就是行的嘛!”
1977年恢復高考,27歲的盧新天躍躍欲試,有親朋擔憂,父親卻鼓勵她:“27歲怕什么,我到蘇聯讀大學時也已經30多歲。”盧新天說,父親的教導激勵自己加倍努力復習功課,最終考入北京醫學院。
“父親為我們子女的成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對我們很嚴格。”盧新天說,初中時自己住校,學校離家很遠。有一次返校時恰遇父親要去軍區開會,軍區離學校比較近。她打算搭車到軍區后自己再乘公交車到學校。司機把父親送到后,立即要送她去學校。“我當時嚇哭了,說要下車自己去學校。司機叔叔問我怎么不行,我說怕父親知道后罵我,因為他從頭到尾都沒跟司機打招呼說過送我去學校。”盧新天回憶說,父母對子女們言傳身教“不能搞特殊”。他們兄弟姐妹憑著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科研、醫療、管理等崗位,“父親逝世后,我們發現他存折里只有3000元。”
“但父母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盧新天說,“父親的精神財富不僅是屬于我們一家,更是屬于大家。”2019年,盧偉如的后人向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捐贈了盧偉如的遺物及書籍資料;2021年,向惠陽區新圩鎮委鎮政府盧偉如故居修繕工程捐贈了盧偉如的勛章、胸章、證件、照片等一批遺物。盧新天說,父親的遺物留在家中,是家人的懷念和敬意;而捐獻到紀念館等地方,更有意義。
近年來,惠州、惠陽不斷挖掘整理當地紅色歷史,展示文化底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力量。“非常感謝惠州的父老鄉親。”盧新天說,老家新圩的祖屋一直沒被拆,近年來惠陽區和新圩鎮政府傾力建立灣塘公園——盧偉如故居,公園定位軍事教育、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場所。“父親最大的愿望是全國人民、所有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灣塘公園成為當地居民的休閑場所,這也符合父親的愿望。”去年惠州市編排大型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通過藝術的形式把大營救的歷史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盧新天認為,演出不僅是藝術熏陶,也是愛國主義教育,面向大眾講好革命歷史故事,繼承紅色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顏海資 黎一星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