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末,香港淪陷,被迫避難港九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再次陷入日寇的魔爪威脅之下,處在了命懸一線的危急之中。黨中央、南方局一直關注著香港戰局和在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安危。一場共產黨粵港地方黨組織及愛國人士共同攜手的秘密大營救由此拉開序幕。
由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指導,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組織策劃,惠州歌舞劇院具體創排演出的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記錄了被茅盾先生譽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秘密大營救。目前,舞劇正在緊鑼密鼓排演打磨,為沖刺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做準備。
電影感敘事讓人瞬間重回無硝煙“戰場”
8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鵝城大劇院。舞臺中,秘密大營救的一幕幕場景正緊張對光對景合成。舞劇運用電影感敘事,舞臺場景變化采用電影蒙太奇語言,增強故事感。8塊背景板隨劇情移動,不斷變化成樓上客房、地下室、碼頭……讓人目不暇接。
《1942穿越封鎖線》以舞蹈重塑“省港大營救”事件為愿景,融博物館展陳與舞臺藝術活態表現于一體,前展后演,多維度、多形式貫穿全劇,瞬間拉回到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正在排演。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嚴密封鎖香港對外交通,到處搜捕在港的抗日愛國人士。一張大網鋪天蓋地而來,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營救滯港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穿越敵人封鎖線。
1942年新春,惠州東湖旅店熱鬧非凡,中共黨員盧偉如夫婦(化名羅衡夫婦)為保護文化人士成功轉移,佯裝成香港客商提前入住旅店,慷慨為其他客人置辦年夜飯。與此同時,廣東惠州及東江縱隊地下黨組織為接應愛國文化人士安全轉移筑起了一道道“看不見的安全防線”,每一條交通路線、每一次情報傳遞、每一段你來我往的暗戰交鋒都是中共黨組織凝心聚力的壯舉。一次次穿越封鎖線,一次次瞞天過海卻無一紕漏,惠州地方黨組織、東江游擊隊為了保證這一批批文化人士的安全,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正在排演。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一幕幕燒殺搶掠、城市淪為廢墟、人民陷入了苦難的實況震痛了愛國文化人士的內心,安全轉移后的愛國人士憑借各自專業以筆為刃、以鏡頭為語、以劇作為抒發,一篇篇報道、一封封書信、一聲聲謳歌喚醒國人血脈、堅守傳統文化。文脈與國脈相系,文脈綿延,國脈永續。惠州以“東湖旅店”為核心的此次營救工作保全文化人士的同時也保全了中國文化。著名文學家茅盾稱此次營救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正在排演。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通過舞劇讓更多人感受文化的力量
“這臺舞劇不僅是人的穿越,更是思想和心靈的穿越。”作為舞劇主創團隊一員,國家一級導演黃亦川說,整部劇在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上做了較重的體現,通過舞劇種下一顆文化復興的種子。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總導演黃亦川。
舞劇巧妙運用繩索與肢體的交融結合,形成既符合劇情的發展又編織出睿智營救過程的舞段。其沖突鮮明,要救人——如何救——救成功,緊湊的劇情將舞劇張力顯著提升。編導采用突破傳統的模式,利用手中道具演變一道道追、躲、堵、救的光束,增添了舞劇形式的可看性,形成“我中有敵 敵中有我”的態勢。舞劇中還巧妙地融入了惠州元素,從惠東蓋子獅、南拳中提取元素進行舞蹈編創,引用惠東漁歌元素進行音樂創作。
8月13日下午,主創團隊在指導彩排。
“我們匯聚了全國各地優秀表演人才,從舞臺張力、人物塑造、情節推進等方面,對作品進行細細打磨,希望帶著文化的火種,讓更多人感受文化的力量。”黃亦川說。
“第一天來到惠州東湖旅店,了解秘密大營救的歷史故事后,就被地下黨員對國家的信仰深深震撼到了。”舞劇男主演、國家一級演員、青年舞蹈家孫科說,在排練過程中,他不斷琢磨如何讓人物展現鮮明、立體、豐富的個性。
男主演,國家一級演員、青年舞蹈家孫科。
在《1942穿越封鎖線》中,孫科飾演的盧偉如和女主演林姿艷飾演的妻子葉景舟二人,肩負黨組織的使命,提前在惠州東湖旅店設地下交通站,秘密展開香港文化名人、愛國志士營救轉移工作,患難與共,并肩作戰,一起為民族危亡貢獻心力。
“盧偉如沉著、冷靜、穩重。”孫科希望通過舞蹈的張力,把戲劇的張力放大到最大,展現人物的性格,讓觀眾更深入感受當年地下情報人員工作、生活的狀態,通過舞蹈肢體語言,給予觀眾更大的空間想象力。
《1942穿越封鎖線》展現了動蕩年代下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卻生生不息,苦難深重卻綿延不絕。銘記光輝歷史,每個人身上都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使命。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通訊員尹紅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