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二樓展廳,茅盾夫婦與參與粵港秘密大營救的游擊隊員、地下工作者在東和行里吃年飯一幕,以銅像的方式復原再現。
1941年底至1942年春上演的粵港秘密大營救,已過去80余載,數百名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一路奔波的路線已經被完整挖掘整理,一些主要接待點如東湖旅店,也逐漸開辟為紀念場所,但一些隱蔽戰線的交通站、接待點,如東和行,則因年代久遠、城市建設而湮沒,難再尋覓。
近日,惠州日報記者走訪發現了東和行鮮為人知的歷史,原來,三棟鎮木瀝村元和村民小組(原稱水坑,曾用名源和)李氏家族為東和行的東家,元和李氏在秘密大營救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茅盾夫婦在東和行吃年飯的一幕,以銅像的方式復原再現。
年飯
文化名人終生難忘風味雞
根據元和李氏村民講述,他們的先祖于清代中期從三棟老蓮塘遷來,于晚清時期在淡水、永湖、惠州水東街開設東和行商號。
抗戰時期,從惠州東江至淡澳沿海這條水陸交通線,成為第二條“滇緬公路”。當時,東和行理事長為李士佳(后改名李國培),常務理事是李貴祥(后改名李伍),兩人是堂兄弟。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廣東省委和東江游擊隊按照周恩來的指示,盡—切努力,不惜任何代價將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愛國抗日人士和國際友人營救出來。
這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中共惠陽縣委抽調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盧偉如牽頭籌建水東街交通站,還抽調梁化區委書記陳永及其夫人到惠州協助盧偉如工作。組織上撥給盧偉如一筆錢,從香港販來幾十擔貨。盧偉如將這批貨物屯在東和行。當時的東和行,已成為農工黨的特委機關,駐店的李士佳以及楊思中、蘇景云、葉越秀、葉志良等都是農工黨黨員。此前廖承志在路過惠州時曾作出安排,請李士佳他們協助營救工作。盧偉如、陳永等人于是利用東和行做買賣、掩護革命工作。
1942年2月14日,除夕當天,秘密大營救第一批文化名人茅盾一行20余人從惠陽茶園出發,穿過永湖,直到黃昏趕到三棟圩鎮。大家匆忙在三棟吃了頓簡單的年夜飯后繼續趕路。直到次日、大年初一凌晨1時許,茅盾一行才抵達惠州城外。
盧偉如將大家臨時安頓在東湖旅店,湊合吃點飯菜后就休息。天亮后,盧偉如叫醒熟睡的文化人士,并將他們轉移至距離東湖旅店不遠處的東和行。盧偉如在《在惠州秘密接應文化人》記述道,“我把他們分別安排在東湖酒樓和東和行住下,并指派地下黨員李茂白等負責警戒工作……”
盧偉如還叮囑陳永負責每天到東和行照顧文化人,并特別交代,他們都在店里食宿,等待雇船前往老隆。陳永在《行商古城迎“貴客”》記述:“由于戰爭的影響,東和行已不營業,住宿條件很差,文化人住進去以后,只能睡樓板,但大家毫不介意。一天,張友漁對我說,天氣怪冷的,最好給買些炭來烤烤火。我馬上去買來木炭,解決了大家的取暖問題。春節(年初一)那天,我們買了些魚和肉,給大家過年。茅盾說他的家鄉風味雞很出名,他夫人會做,需要兩只雞和姜、醋之類的調料。我把雞和用料買來了,茅盾夫人親自動手做,做好后還叫我們一起吃。”這就是東和行里茅盾夫婦親自下廚烹飪家鄉名菜“風味雞”,讓大家吃上一頓終生難忘的大年飯的一幕。
1942年2月17日,大年初三,盧偉如領著茅盾、張友漁等20多人登船離開惠州,安全到達老隆。
第一批文化名人離開惠州后,東和行繼續作為秘密大營救惠州接待點,接待文化名人、民主人士無計。
三棟木瀝村元和壽山世居圍屋的斗拱門,曾有文化名人穿過。
營救
從壽山世居到東和行傾力襄助
東和行的管理模式為宗族式管理,定期由李氏族人選出有經商能力的人擔任理事長、掌柜、財務等。解放戰爭時期,因戰亂、通貨膨脹等原因,東和行生意盛況不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因各種原因,輝煌一時的東和行商行結束營業。后來,因惠州城市建設,東和行幾易主家,拆建數次,到如今,它的具體位置,已難以尋找。
多年來,木瀝元和李氏村民不斷收集、挖掘東和行的歷史,以銘記先輩對秘密大營救所作的貢獻。
據李貴祥之孫李挺、李育初以及李士佳孫子李英豪等人介紹,元和李氏歷來人才輩出,士農工商兵均有不凡人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各種形式支援革命。抗戰爆發后,除了東和行為秘密大營救出錢出力、無償作為接待點,元和老圍屋——壽山世居也曾庇護過不少文化名人。據李挺講述,當年族人在壽山世居配備了不少槍炮,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元和村口的百年龍眼樹,樹根盤地。當年,村民就是在這棵樹下放哨站崗,為秘密大營救貢獻力量。
壽山世居將和東和行一樣,向時代告別。但村民相信,因為有精神的內核在支撐,壽山世居和東和行的故事,會傳之久遠。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