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崢嶸歲月,東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其中,惠東縣高潭鎮曾誕生全國首個區級蘇維埃政權,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光輝發展歷程的紅色熱土。
以往,高潭地處偏遠,村民外出打工。如今,高潭變成紅色旅游小鎮,游客紛至沓來,全年旅游收入最高突破1.8億元。近日,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當地持續做活“紅”字文章、做好“綠”字文章、做優“農”字文章,全力推動革命老區煥發新生機。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相關專家認為,廣東革命老區所在區域生態環境良好,要全面深度融合國家“雙碳”戰略,在大力引入綠色產業的同時,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建構綠色高質量發展生態圈。
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革命舊址修繕一新
游客紛至沓來
高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高潭黨政綜合辦供圖
位于惠東縣北部山區蓮花山脈深處,高潭鎮青山環繞,綠意蔥蘢。從惠城區市區出發,沿著公路驅車前行,道路蜿蜒曲折,像一條帶子纏繞著翡翠般的山巒,周圍被茂密的樹木包裹,令人心曠神怡。經過約兩小時車程,便到達高潭鎮。
當天,記者實地走訪了“馬克思街”和“列寧街”。經過改造,這里煥然一新,成為游客必打卡的景點之一。整齊的騎樓上,一面面紅旗迎風飄揚,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撲面而來。街上,兩旁店鋪林立,村民們售賣著蜂蜜、蘿卜粄以及擂茶等特色美食,游客品嘗后紛紛贊不絕口,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當地的紅色主題民宿裝修風格獨特,別具一格,桌上擺放著懷舊風格的老紅軍搪瓷杯,處處彰顯著紅色文化的魅力。
別看兩條街只有短短幾百米,背后的意義深遠。“馬克思街”和“列寧街”是高潭區蘇維埃政府留下獨一無二的“紅色印記”。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革命先輩在這里秘密開會,印發革命傳單,將革命火種迅速傳播到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馬克思街”和“列寧街”是當地活化紅色資源的縮影。高潭鎮紅色資源豐富,14個村(社區)中有10個擁有紅色革命舊址或遺址資源。目前,已發掘出45處革命舊址、紀念設施、名人故居及戰斗舊址,其中,包括29處革命舊址或遺址、7處紀念設施、5處名人故居以及4處戰斗舊址。近年來,高潭鎮以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實施紅色舊遺址修復活化利用工程,將紅色遺址打造成為集參觀、體驗、教育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
東江干部學院
追尋紅色印記
革命往事可歌可泣
高潭鎮是我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之一,素有“東江紅都”之美譽。中洞村是當地革命遺址較為集中的地方,有著眾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高山險峻,怪石嶙峋”,這是對高潭鎮中洞村地理環境的真實描寫。在20世紀20年代,革命先輩在此建立革命根據地。據中共黨史資料統計,從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慘遭敵人殺戮的就有700多人,絕戶160多戶,被燒瓦屋77間、茅屋無數。在長達20多年的艱苦斗爭中,高潭當地,2800多人獻出了鮮血和生命,絕戶的達400多戶。
一處革命遺址就是一段記憶。坐落于高潭鎮中洞紀念廣場,中洞改編紀念雕塑高高聳立著,頗為壯觀。雕塑高19.27米,紅旗寬20.17米,設有9盞射燈,由上下兩部分構成,重現了在鮮艷的紅旗下,革命先輩英勇戰斗的場景畫面,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
看著雕像,讓人不禁回想起那段歷史:1927年8月,海陸惠紫四縣農軍改編為工農討逆軍。在東江第二次武裝起義中,工農討逆軍從中洞出發,先后收復海陸豐各市鎮及惠紫部分地區,繳獲和沒收大批物資運回中洞。10月,南昌起義軍余部進入中洞并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紅二師),史稱“中洞改編”。
在中洞改編紀念雕塑的正對面,有一口水井靜靜佇立,這便是有名的紅軍井。三月正午的天氣略有熱意,井水依然清涼澄澈,周邊居民仍在使用。“小小紅軍井,清清水兩方。涓涓流不斷,漾漾萬年長。講講紅故事,人人當自強。儕儕心向黨,代代好兒郎。”這一首朗朗上口的詩句描述的就是它。
這口井的誕生背后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紅軍井原為中洞戴姓居民飲用清泉小井。1927年10月,由董朗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1200多人進村后,生活用水嚴重不足。為了方便軍民用水,紅二師師長董朗親自帶領紅軍戰士和村民一起挖成了這口紅軍井,并用石塊砌固。紅軍井結構獨特,分上下兩井:上井為半月形,專供飲用水之用;下井為四方形,專為洗漱、洗菜之用。井深一米。從此,解決了部隊與群眾的用水問題。紅軍走后,當地群眾飲水思源將這口井稱之為“紅軍井”。
紅軍井清涼澄澈,至今仍在使用。
寫好“紅綠農”文章
繪就老區發展新畫卷
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斗爭中,高潭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高潭鎮,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了發展的腳步。記者走訪獲悉,近年來,通過做活“紅”字文章、做好“綠”字文章、做優“農”字文章,這片熱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區人民逐步過上幸福生活。
做活“紅”字文章,持續擦亮“東江紅都”紅色文旅品牌。高潭鎮以建設紅色旅游小鎮、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將高潭老蘇區革命紀念堂、中洞百慶樓、馬列街、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等場所打造成為集參觀、體驗、教育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投入3900萬元全力打造中洞、甘溪“紅色村”。紅色資源也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高潭鎮接待游客及培訓人員突破47萬人次/年,旅游收入峰值突破1.8億元/年,中洞旅游景區成功獲評第三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立足于優越的生態環境,高潭鎮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設蓄能產業,以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實現新能源大規模安全可靠替代。據了解,高潭鎮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總投資約83億元,力爭于2025年年底首臺機組投產發電。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發電量15.6億千瓦時,年納稅約1.3億元,建設過程將拉動上下游產業鏈投資超過160億元,年平均間接拉動就業崗位約3400個。
“高潭三珍”明姜 高潭黨政綜合辦供圖
此外,高潭鎮堅持守住糧食安全生產底線,盤活撂荒土地7942畝,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黃洲茶葉、黃洲蜜柚、福田沃柑),共建成約500畝優質茶葉、700畝蜜柚和870畝沃柑種植基地,輻射200戶約1000人實現戶均增收約6000元;全力推廣“高潭三珍”(明姜、蜂蜜、灰水粽)等特色農產品,實施“直播賣貨”新型銷售模式,成立村集體企業(惠東縣聯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助銷農副產品,1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達到10萬+。
“高潭三珍”灰水粽 高潭黨政綜合辦供圖
“高潭三珍”蜂蜜 高潭黨政綜合辦供圖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2019年至2022年,惠東共獲得來自中央、省、市各級補助資金和專項債券超100億元,惠東縣通過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健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全力推動革命老區加快發展,老區振興取得積極成效。
2022年,高潭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98億元,同比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達5.18億元,同比增長586.8%;基礎設施投資達4.91億元,同比增長602.5%;全年接待游客人數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800萬元。
展望未來,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江金波認為,廣東革命老區所在區域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可以全面深度融合國家“雙碳”戰略,在大力引入綠色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開展三產融合,構建綠色高質量發展系統。
文脈專訪
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
激活老區產業“造血”能力
此前,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座談會在惠州惠東縣高潭鎮東江干部學院召開,羊城晚報記者對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陳開枝進行了專訪。
“僅僅不到十年時間,高潭發生了巨大變化!這里完全蝶變成為一處美麗的、充滿綠水青山和紅色基因的現代化小鎮。”陳開枝贊揚了高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成效,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鄉村治理有路子、人才培養路線明確,東江干部學院還吸引了許多來自省內外的人才。
他表示,全國最早的一批區級蘇維埃政府在高潭成立。在建立紅色政權后,曾有五名黨員長期失去黨組織聯系卻仍然扎根在高潭的深山中持續革命斗爭,高潭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然而,受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老區并不具備發展優勢,因此要出臺有效措施,補齊短板,助力老區實現致富發展。
陳開枝認為,老區、山區接下來的振興發展需要解決交通、產業以及農村建設多方面的問題。以高潭為例,目前來到高潭的道路還不是很方便,所以要加快河源到汕尾的高速公路建設,要實現高速公路對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有效貫通,縮短老區與外界的時間距離,方便群眾往來和經濟發展。“如果老區仍然按照傳統農耕方式、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陳開枝說,振興老區經濟需要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壯大區域特色,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形成產業規模化,激活老區產業“造血”能力。
策劃/統籌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實習生 鄒國聰 通訊員 葉衍達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