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塘尾村黨總支部書記李芬:"外來媳婦"挑大梁 鄉村振興闖新路

        戴著黑框眼鏡,扎著高高的馬尾辮,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初見李芬,完全想象不到她是一個來自湖北的“外來媳婦”。2005年嫁到博羅縣麻陂鎮塘尾村的她,沒想過自己會當上村官,成為塘尾村的“領頭雁”。村民們也沒有想到,這個“外來媳婦”還真有本事,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帶領塘尾從省定貧困村躍升為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從“沒想到”到“要做到”,再到“做成功”,塘尾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芬在麻陂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堅持以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用實干和擔當改變鄉村面貌,用真心和真情贏得村民的贊譽。打贏脫貧攻堅,再戰鄉村振興。如今,李芬信心滿滿,干勁十足,她積極引進百合花種植基地、葡萄園等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群眾就業,帶領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李芬(左)在與村民交流。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整治環境

        完善基礎設施 提升村容村貌

        村道寬敞整潔,庭院錯落有致,花草綠意盎然,壁畫鮮艷生動……走進塘尾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寧靜的美麗鄉村景象。很難想象,過去這是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落。

        “一到晚上就黑黢黢的,下雨天走兩步就滿腳泥。”李芬還記得,十多年前她和丈夫回到塘尾村時的情形,“村里的路都是泥路,房子也比較破舊,沒有什么公共設施。”

        時間長了,她和一些村民熟悉起來,得知他們種的蔬果、養的雞鴨賣不出去,李芬就幫忙購買、推銷。左鄰右舍有事找到她,她也會盡力幫忙。漸漸大家都知道,這個“外來媳婦”挺熱心的。

        2017年,村“兩委”換屆,李芬抱著“為村里做點事”的想法報名參選,順利當選村委會主任,但感覺壓力也不小,“我幾乎沒有鄉村工作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塘尾村位于麻陂鎮東北部,下轄14個村民小組,600多戶共2800多人,當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45戶139人。當時脫貧攻堅是重點工作,李芬帶領村干部先從貧困戶走起,挨家挨戶去探訪。孩子上學缺學費的,危房要改造的,生病要申請救助的……她都一一記下來并落實幫扶政策。

        從貧困戶家里出來,她也不著急離開,而是順道去貧困戶的鄰居家里坐坐,多聽村民的意見和建議。

        “起初我只能講‘不咸不淡’的客家話,跟村民聊多了,客家話就越來越好了。”李芬說,一個多月走下來,她打開了思路,“要改變村子落后的面貌,得先有一個好的環境。”

        于是,李芬帶領村干部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一開始村民不太理解,李芬就帶著村干部利用晚上的時間,到各個村民小組召集戶代表開會,“講我們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以及怎樣做等等,爭取村民的支持。”

        村民思想做通了,工作就順了。在駐村幫扶團隊和幫扶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塘尾村陸續完善了村道硬底化和亮化,做好了村里的綠化,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打造黨建文化公園,完成一批危房改造,建起五保戶集中安置房……到2020年,塘尾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戶全部脫貧,還成為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上任幾年就讓村里大變樣,這個‘外來媳婦’相當可以。”說起李芬,65歲的村民陳壽才豎起大拇指點贊道。

        發展產業

        引進兩個項目 促進村民增收

        “鄉村要振興,不僅要改善環境,還得有產業支撐。”2020年成為塘尾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后,李芬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發展什么產業好呢?李芬開始分析村里的實際情況。塘尾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但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不少田地閑置。“還是得發展種植業,上規模的。”

        為此,李芬帶領村干部集中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并積極引進有意向發展種植產業的企業。“當時我們正在找連片的土地,正好塘尾村‘有現成的’,我們就選擇了這里。”博羅中和園藝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章華敏說,公司落戶后,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種植百合花。

        章華敏介紹,百合花基地約110畝,每年秋天種植,春節前后上市,年銷售總額400萬元左右,主要直銷香港、深圳等地。前兩年,章華敏在村里的幫助下,又流轉了30畝土地,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年銷售額12萬元左右。

        有了百合花基地和葡萄園,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了。“通過土地出租和入股等形式,我們村集體收入從原來的0.64萬元,提高到目前的約40萬元。”李芬介紹,村民也因為有了土地租金和就業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

        56歲的塘尾村村民鐘惠娣是博羅中和園藝農業有限公司的員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她家里的2畝地出租給公司,每年租金約2000元。“我們這個年紀,出去打工也不現實,能在家門口工作,既有租金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挺好的。”

        6月初,一串串成形的葡萄青翠欲滴,再過半個月就可采摘。鐘惠娣等10多位員工忙不過來時,章華敏就會在村里招聘一批短工,“每人每天140元,高峰期要招二三十人。”

        引進百合花基地和葡萄園闖出的成功路子,給了李芬更大的信心。“我們會繼續走種植產業振興鄉村的路子,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通訊員陳惠嫻

      編輯:溫燕暉

      相關新聞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