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一陣高亢的宣誓,打破了高潭中洞村清晨的寧靜,這是惠東縣某單位在百慶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所在地的中洞村,如今成為高潭鎮乃至惠東縣一個重要的黨史學習教育紅色陣地。
當然,陣地不止這一塊,隨著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高潭鎮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啟用,標志著高潭黨建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此外,對五名黨員廣場、中洞舊遺址群、羅家祠等現場教學點進行環境提升,并新修繕佛子坳伏擊戰、黃家祠等革命舊遺址點。高潭鎮還結合當地特色,賡續紅色血脈,立足黨員干部工作實際,開展主題黨日等豐富活動,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情懷,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高潭鎮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成效與動力。充分發揮高潭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在建設紅色旅游特色小鎮、推動項目建設、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重點方面對標先進、拉高標桿,把高潭建設成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鎮和廣東省紅色旅游、紅色培訓、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地。
惠東縣高潭鎮對五名黨員廣場、中洞舊遺址群、羅家祠等現場教學點進行環境提升,豐富現場學習內容。
賡續血脈 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
惠東高潭鎮屬海陸豐革命老區,是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誕生地之一,紅色是高潭最亮麗的底色。學習和傳承是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高潭鎮立足紅色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賡續高潭的紅色血脈。
高潭鎮主要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鎮“建成三個基地、做好十件實事”取得了重大成效,老區換新顏,先后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等榮譽稱號。接下來,高潭將沿著紅色足跡前進,穩住好勢頭,鞏固好成果,續寫紅色篇章,用好用足紅色資源。
據介紹,在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同時,高潭鎮首先以建設紅色旅游小鎮為目標,加快推進紅色旅游與特色農業、生態建設、教育培訓、傳統文化、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加大推廣宣傳“東江紅都”品牌,提升高潭紅色文化魅力,促進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
同時,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品牌,充分發揮東江干部學院平臺效應,加快提升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學院教學水平,助推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干部學院。加強引進民營教育機構,拓展主題團建、戶外徒步、青少年素質培訓等研學游學內容。
另外,該鎮將著力推進高潭“東江紅都”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完善高潭鎮旅游事務管理中心運作,規范景區管理,不斷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
強化陣地 啟用高潭鎮黨群服務中心
黨史學習教育首先要學。去年以來,高潭鎮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持續開展黨員自學的同時,集中學習研討33次,鎮駐村(社區)領導下村(社區)開展專題黨課56次,鎮屬各基層黨組織集中學習104場,開展主題黨日活動67場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82場次,開展學習交流研討活動61次。
同時,結合高潭實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十二課堂”和“十個一”活動融合主題黨日活動,以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為主題,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情懷,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充分用好百姓宣講團講師力量,結合駐村工作,深入開展主題宣講80余場次,輻射黨員干部群眾2000余人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全面覆蓋。開展講主題黨課、看紅色影片、講紅色故事等活動,引領青少年知黨史、感黨恩,爭做新時代接班人。
去年5月28日,高潭鎮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啟用。該中心位于高潭圩鎮中心區,建設緊扣老區紅色元素,與“馬克思街”和“列寧街”整體風格相呼應,并以“紅色黨建”為主線,致力于搭建“一站式”服務平臺。
著力打造“兩廳兩區一館”(綜合服務大廳、黨建宣傳展示廳、黨群悅享生活區、群團共享服務區、青少年科技教育館)“‘9+13’功能區”服務陣地,深入探索黨建數字化建設,整合黨群、政務和社會服務等資源,服務黨員、群眾、社會,真正將中心建成為教育管理黨員、組織宣傳群眾、開展黨建工作指導、收集民情民意和提供綜合服務的重要陣地。目前,通過組織黨史學習教育80余場次。此外,對中洞舊遺址群等現場教學點進行環境提升,并新修繕佛子坳伏擊戰等革命舊遺址點,豐富現場學習內容。
接下來,高潭鎮將繼續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等方面下功夫,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同時,進一步擔起抓理論學習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不斷加強和改進理論學習的方法方式,抓好督促落實。另外,繼續完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握好學習主題和重點,強化學習責任,豐富學習方式,加強指導檢查,堅持“干中學,學中干”。在黨史學習教育及為群眾辦實事中總結梳理好經驗、好做法,用制度固化下來,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進一步提高干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活用高潭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系列志愿活動。
成效轉化 為群眾辦實事56件
去年6月4日,“樂學高潭”四點半課堂在高潭鎮黨群服務中心二樓青少年益智區開班。同時,組建了一支以中心工作人員、鎮黨員、社工、志愿者為成員的輔導團隊,為學生輔導作業、解答問題,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組織開展象棋、五子棋競技益智活動。
“樂學高潭”四點半課堂立足于高潭鎮地處偏遠山區、留守兒童多的實際,聚焦山區兒童(特別是小學生群體)作業缺乏輔導、興趣缺乏培養、課外閱讀缺乏擴展等薄弱環節,采用“黨員+社工+志愿者”創新模式,以免費輔導學業、拓寬課外閱讀、激發興趣愛好、培養良好習慣為抓手,為兒童打造更安全、快樂、舒適、有質量、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幫助該鎮兒童健康成長,減輕居民家庭教育管理兒童的壓力。
同年11月6日,為加強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豐富和加深學生對中洞革命歷史的了解和認識,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由惠東縣紅色教育拓展培訓中心、高潭鎮禁毒辦主辦、高潭鎮中心小學等聯合開展以“重走紅軍路 重溫革命史”暨“陽光下展翅”中洞紅色之旅為主題的禁毒宣傳徒步活動。
此次徒步起點設在黃沙村委連生度假村紅軍路口,通過身體力行銘記歷史,做到“不忘初心”,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到、感受得到黨和國家打擊毒品違法犯罪的決心。在到達終點后,學生們紛紛表示:“徒步很累,但很有意義,通過禁毒社工叔叔的宣傳,我們了解到毒品的危害,也學到了很多禁毒知識。”
通過此次活動,全體師生再次用“強健體魄、走進自然”的方式詮釋“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的意義,同時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最終轉化為為群眾辦實事。高潭鎮始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需求,踐行為民、利民、便民服務,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為人民服務成效的行動體現,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樂學高潭”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以來,高潭鎮收集整理群眾“最需、最盼、最憂”問題21個,并形成工作“任務清單”,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負責人,目前,已解決中洞紀念廣場道路擴寬及周邊環境綠化升級、修繕高潭鎮文體廣場、建設高潭鎮入口門戶公園、建設高潭中心小學禁毒宣傳室、更新高潭中學禁毒宣傳室設施等14個問題,為群眾做大大小小的好事共56件。
鄉村振興 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
要想鄉村振興,首先要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則需要敢擔當、善作為的“領頭雁”。在黨史學習教育的推動下高潭鎮堅持黨建引領,鍛造過硬隊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融會貫通中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省、市和縣委的各項決策部署。
同時,強化鄉鎮黨委、村黨組織對農村各類組織和各類工作的全面領導。推進“紅色堡壘”黨建示范工程,突出“我是黨員我先干”,設立黨員先鋒示范崗、黨員志愿崗等,引導黨員“亮身份、作表率”,積極投身重點工作、重大項目一線。深化拓展鎮村干部“大儲備”,定期或不定期跟蹤戶籍內優秀人才動向,通過與村干部交流、組織回鄉人才見面會、家鄉發展宣傳等形式,吸引優秀人才回流。
堅持把干部隊伍建設放在改革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部署、推進,注重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業務水平和服務發展能力,制定高潭鎮干部職工培訓輪訓行動,將每周五下午定為鎮村干部集中培訓日,充分利用東江干部學院資源,以政治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紀律教育、業務能力培訓等方面內容為重點,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隊伍素質素養。同時,牢牢抓住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重大機遇,讓年輕干部賡續紅色血脈,拿出“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的干勁,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干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在敢擔當善作為的“領頭雁”帶領下,高潭鎮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加快推動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為主軸,輻射帶動老區經濟增長,加快推動地熱資源勘探工作,探索發展溫泉業態,積極打造經濟新增長極。
另外,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整合政策、資金、隊伍、資源,著力發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作用,加快25公里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打造,推動中洞、公梅、黃沙、黃洲、新聯、圩鎮、水口、福田、甘溪等9個村(社區)連片開發,打造集農業產業、農旅觀光、紅色文化、特色風貌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同時,堅持把中洞、甘溪“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相結合,不斷推動“紅色村”振興發展。
同時,高潭鎮將全力打造“紅色+綠色”產業。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擴大黃洲“好彩蜜柚”、中洞“紅都春”山茶、黃沙“鄉下行”蜜柚產業規模;整合“紅色+綠色”資源,根據福田、新聯、黃沙、公梅等村實際,分區域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區”“鄉村農家樂”“拓展培訓基地”“綠色生態農業”等,加強巴戟、牛大力等中草藥種植及深加工,促進特色農業、康養、文旅等多業態融合,帶動老區人民增收致富。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通訊員黃文斌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