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綠美惠州”媒體調研行通過實地走訪探尋“點綠成金”惠州路徑
以“綠”描繪鄉村新景 借“美”拓寬致富大門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賀應科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今年開春以來,惠州大地上吹起了一股“綠美新風”——植樹造林綠化城鄉持續掀起高潮,“口袋公園”奏響健身晨曲,“四旁”“五邊”不斷見縫插綠、見白植綠,綠美鄉村各美其美……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處處洋溢著建設綠美惠州的蓬勃朝氣。
2024年是全省推進縣鎮村綠化工作的行動之年;葜萑绾芜M一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日前,由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市“百千萬工程”宣傳工作專班統籌指導的“高質量發展看惠州”——“綠美惠州”媒體調研行啟動。3天時間里,調研團通過深入走訪三條線路共10余個點位,前往多個縣(區)實地走訪,圍繞綠美惠州生態建設的重點任務、部署要求、亮點做法、保障機制等主題,探尋厚植綠美家底、點“綠”化“金”的惠州路徑。
綠水青山激發鄉村旅游新活力
漫步在春日的墨園村里,開得燦爛的花兒與古建筑相映成趣,乘著旅游大巴到村里賞玩的游客紛紛舉起手機,“咔嚓咔嚓”拍下鄉村一隅美美的照片。
而放在以前,墨園村可是另一番景象。“以前的村里可以說是‘臟亂差’,現在道路越來越寬闊了,環境衛生也變好了,我們在房前屋后種花種菜,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的精氣神也大大提升了。”說起村莊的變化,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村民陳日強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墨園村以綠美鄉村建設為抓手,開展植綠、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攻堅,讓鄉村綠起來、凈起來、美起來。隨著墨園村綠美村莊建設號角吹起,“綠美”之花開遍鄉村各個角落。一條又一條干凈平整的硬底化村道通到村民家門口,一面又一面獨具特色的文化墻增添了文化韻味,“四小園”里綠意盎然,好一派田園風光……
綠美鄉村建設為墨園村發展旅游業奠定了基礎和底氣。去年底,該村成立了惠州市墨園強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開辦了“墨園印象咖啡營地”“等風來茶野小館”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為村集體帶來超16萬元的收益。
綠色扮靚鄉村,旅游帶動發展。相似的經歷也在龍門縣龍城街道三洞村發生。
近年來,龍城街道以綠美惠州生態建設為契機,在提升三洞村整體人居環境的基礎上,充分發展鄉村旅游,以此增加村民收入。2023年,三洞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引進文旅項目,讓村民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龍門一公司與三洞村集體協商,通過流轉農田、盤活荒地和閑置農房,打造鄉村旅游項目。2023年,三洞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翻兩番,達到56.8萬元,在綠化凈化的基礎上,該村借“美”拓寬了致富的大門。
鄉村發展裝上“綠色引擎”
春日時分,站在馬安鎮新樓村主干道放眼望去,兩旁的樹木已長出新芽,整潔干凈的鄉野農舍排列有序,道路旁、農家旁、綠道上洋溢著濃濃的綠意,繪出一幅美麗的鄉村新畫卷。
村莊的美化綠化,也為惠城區馬安鎮新樓村的發展裝上了“綠色引擎”,為引進項目、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創造了利好條件。近年來,該村通過盤整村組閑置土地,以租地和合作的形式,積極引進泰榮度假村、三和紙品廠等多家企業,發展集種養殖、觀賞、采摘、旅游于一體的特色農文旅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村集體實現年收入130萬元。
同樣為發展裝上“綠色引擎”的,還有位于博羅縣柏塘鎮東北面的石崗村。
2021年開始,石崗村沿著獨松河建設3.6公里的休閑綠道,于2022年1月竣工。去年下半年,村里圍繞“一河兩岸”開展綠化美化,2023年底至今已種植大約1000棵樹。隨著村里基礎設施完善、環境變美,石崗村開始向外招商,通過種植茶葉、發展茶園民宿,有效促進了村民就業,提高了村集體收入。據統計,2023年,石崗村集體收入已達65萬元。
厚植生態底色,共繪綠美畫卷
走進廣東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山巒重重疊疊、蜿蜒盤旋;在山上俯瞰腳下,一片云霧繚繞,宛如步入了人間仙境。
此番美景如畫,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羅浮山林場)工作者扎根深山、堅守護綠。目前,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完整且面積較大的林區之一,且擁有維管植物221科941屬1876種,成為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基因庫。在保護的基礎上,保護區持續做好“植綠”文章,去年累計種植樹苗約3000株。
惠州深入推進綠美生態建設。這是羅浮山景區一角;葜輺|江圖片社供圖
守護的故事,也在惠城區墩子林場續寫著。
2023年,墩子林場在林場內造林達400畝,防治松材線蟲1800畝,防治薇甘菊160畝,提高了林場的森林覆蓋率,也遏制了生物病蟲害的發生。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將“含綠量”轉化為“含金量”,該林場近年來在轄區內套種了約1.3萬畝黎蒴,為經濟發展儲備了豐厚的生態“綠寶庫”。
據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著力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綠美自然保護地提升行動。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地87個,其中自然保護區28個、森林公園47個、濕地公園10個、風景名勝區2個;林場方面,全市共有10個市屬國有林場、7個縣屬林場。通過堅守與保護,不斷筑牢生態屏障,同時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使其成為綠美惠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據統計,我市共記錄記載脊椎動物達990多種,維管植物達3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9種;記錄記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7種。
民間力量也是護綠、增綠、管綠、用綠的一股重要力量。對惠城區馬安鎮龍塘村村民來說,愛綠護綠已成為根植于內心的行動自覺。2022年,村民們聯合駐村干部、“兩委”干部等共同“搶救”回一棵傾倒的百年古樹,早已流傳為一段佳話。如今,村民們已成為綠美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主動利用自家門前屋后的空地種草、種花、種樹,打造綠美小景觀,不斷提高鄉村“含綠量”。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對主村道、沿線村道兩側進行綠化美化,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四小園”,取得良好的成果,其中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和用心付出。在龍門縣永漢鎮低冚村,村民們更是主動提出所需苗木,主動在房前屋后種上黃皮、嘉寶果等苗木,既能美化環境,又能增加收入。2023年8月以來,該村村民共同參與,在“四旁”“五邊”累計植樹2904株,使低冚村實現了完美蛻變。如今,惠州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成了全社會的行動自覺,人民群眾齊參與,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