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現場觀摩會舉行

      原標題:

      育秧從大田搬進工廠
      博羅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現場觀摩會舉行

        日前,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福田鎮舉行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來自全縣各鎮街的80余名農業技術人員與水稻種植大戶參加。本次活動通過推廣水稻育秧的機械化模式,讓種植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省時、省力、省心,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博羅水稻種植規;C械化、產業化發展。

      觀摩會上現場展示水稻機械化育秧過程。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一小時育秧600盤

        “一盤秧苗要放多少谷種?”“一畝地需要用多少盤秧苗?”“購買育秧服務包機耕嗎?”當天,在福田鎮周袁村的惠州市一家和水稻專業合作社內,合作社負責人從基質土的選用、原土的處理工序、種子的選用細節等方面,詳細講述了機械化育秧的備料與前期準備工作。

        在育秧機旁,一個個育秧盤在“噠噠噠”的聲響中有序完成撒土、澆水、撒種、蓋土、出盤等工序,一旁的工人或負責擺盤、搬運,或負責松土、加料,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前來觀摩的農技人員與種植大戶仔細觀察各個流程,紛紛拿出手機拍攝記錄細節,不時舉手提問,現場氣氛活躍。

        “不僅育得快,而且育得好!”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林力夫介紹著機械化育秧的好處。以當天展示的育秧機為例,每小時可以育秧600盤,可滿足40畝水稻的種植量,“效率是人工育秧的10余倍。”

        “通過引入機械化設備,可以簡化農民的水稻種植過程,實現多快好省。”觀音閣鎮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楊家歡說,通過現場觀摩,直觀體會到機械化育秧的顯著優勢,對未來的水稻種植充滿信心與期待。

        助推水稻耕收全程機械化

        博羅縣是廣東省傳統糧食生產大縣,水稻是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34萬畝左右。近年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持續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通過實施博羅縣現代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項目,在觀音閣鎮、石壩鎮、福田鎮、長寧鎮、楊僑鎮建立了5個技術示范點。其中,該中心在福田鎮以機械化育秧技術為切入點,引進水稻大棚生產線育秧技術應用項目并作為示范點,在提升當地育秧質效的同時,還為提升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布局。

        作為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一環,將育秧地從大田“搬進”工廠的大棚生產線育秧技術,能夠規避溫度、水分、土壤、天氣等自然因素的風險,在縮短育秧周期、有效提升育秧質效的同時,還能根據氣候調整播種時間,育秧優勢明顯,更有助于水稻的提質增產。

        “機械化育秧培育出的標準化、高質量秧苗,是推廣水稻機械化耕種所必需的!绷至Ψ蚪榻B,人工拋秧與機器插秧是水稻種植的兩種常見模式。前者普遍存在畝產不高、質量偏差等問題,而后者通過對行距、株數、插深等因素的控制,其秧苗根系發達,抗病性、抗倒性強,群體質量易于調控,能有效提高水稻的畝產量和種植質量。

        接下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將結合本地農業生產實際,以新技術、新設備為引領,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周雪霞

      編輯:洪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