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湖鎮積極探索“N+1+1+N”合作發展模式

        原標題:

        湖鎮積極探索“N+1+1+N”合作發展模式

        建好供銷農場漁場富民興村

        有了供銷農場,博羅縣湖鎮鎮顯崗村村集體每年可分紅17.25萬元;群眾不僅可以獲得地租,還能家門口就業。有了供銷漁場,博羅縣湖鎮鎮鄒村村經過認證的養殖戶,養魚可享受保底價,購買飼料、魚藥等還能得到扶持。

        在落實“百千萬工程”工作中,湖鎮鎮堅持以服務“三農”為有力抓手,積極探索“N+1+1+N”合作發展模式,即由村集體、供銷社、供銷社旗下企業和個體戶聯合共建,共同組織建設供銷農場、供銷漁場生產經營新模式,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徑。據統計,目前,鄒村村、黃塘村等7個村集體與惠州市供銷綠色農產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鎮供銷社建設供銷農場2個、供銷漁場8個,為湖鎮鎮鄉村振興的高質量推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點燃了新引擎。其中,供銷漁場為全縣首批,是博羅的示范點。

       

       在供銷漁場的探索中,湖鎮還建設了水產綜合服務站。

        村民在供銷農場采摘蔬菜。

        顯崗村的供銷農場。

        供銷農場助力村集體營收突破20萬元

        在湖鎮鎮顯崗村,沿著機耕小路來到田頭,包菜、馬鈴薯、豌豆等農作物長勢良好。

        “這里曾是一片撂荒地。”顯崗村村干部黃劍平說,供銷農場給顯崗村帶來的不僅是農田的變化,還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以及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目前,顯崗村的供銷農場有98畝,種有各種果蔬。在供銷農場的建設中,顯崗村與湖鎮供銷社、惠州市供銷綠色農產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供銷蔬菜專業合作社,一起打造供銷農場。其間,鼓勵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將土地交由合作社托管生產,給予一定分紅,有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在供銷農場的經營中,顯崗村每年可以享受分紅17.25萬元。顯崗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于2023年突破20萬元。

        在湖鎮鎮梅潭村,供銷農場正在加快建設中。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正在進行土地平整。不久,這里就可以種上各類蔬菜、瓜果,然后銷往各地。該村黨支部書記蘇勝機說,梅潭村土地資源豐富,是湖鎮有名的黑皮冬瓜種植村。“建設供銷農場符合梅潭的實際,是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不錯選項。”有了供銷農場的分紅加持,這個曾經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20萬+”。

        供銷農場的建設不僅壯大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還讓村民增收有了新路徑。蘇勝機說,以前,有些村民把土地散租給外地菜農,每畝每年租金才800元。而今,通過統一流轉租給供銷農場,每畝每年有1200元。同時,供銷農場在生產、收獲時,都會雇傭當地村民,村民可以獲得勞動收入。目前,顯崗村的包菜正在上市,需要雇傭當地村民摘菜。年逾60歲的黃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說,到這里幫忙摘菜,每天能有130元收入。對于土地托管的農戶,供銷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托管的形式,給予每戶托管分紅2400元/年,社員承包地塊種植平均收益2800元/年。

        接下來,該鎮將以顯崗村和梅潭村為示范,根據各村實際打造其他供銷農場,通過土地入股、生產托管、訂單收購等聯農帶農模式,以技術服務、產品收購、吸納就業等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帶動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湖鎮已建設供銷漁場8個,養殖面積共計1108畝

        在湖鎮鎮,除了有供銷農場外,還有供銷漁場。

        在湖鎮鎮鄒村村,水產養殖戶鄒澤賢與惠州綠農公司簽訂了供銷漁場協議。鄒澤賢在鄒村村養魚已經10多年,漁場面積有100多畝。他說,2022年,他的漁場產魚10多萬斤。“漁場面積可以養更多魚,但是沒有資金和市場的保障,不敢養這么多。”

        供銷漁場協議的簽訂讓他吃下了定心丸。他說,養魚每年都有收購的保底價,而且在飼料供應上可以先供貨,等魚上市后,再用魚款補上。“這是給我們養殖戶最大的支持,幫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近期,惠州綠農公司還撥款計劃幫供銷漁場購買投料機和供氧機。根據協議,養殖戶還能獲得技術指導,享受其他綜合服務。

        在供銷漁場的探索中,湖鎮還建設了水產綜合服務站,由惠州綠農公司和湖鎮供銷社共同運營。該服務站建有商鋪、冷庫、工業化養殖車間等配套設施,通過提供魚苗、技術培訓、銷路對接等與養殖戶深度融合,打造全鏈條漁業經營服務體系,讓供銷漁場取得更好效益。同時,協助前端養殖基地獲取供港認證,拓寬銷售渠道。

        目前,湖鎮已建設供銷漁場8個,養殖面積共計1108畝,預估水產年產量650萬斤。據介紹,供銷漁場交易的水產由采購方向所轄村集體支付0.05元/斤的服務費用,為村集體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湖鎮宣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