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以粽為媒共度濃情端午
博羅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節日主題活動
惠州日報訊 (記者李燕文)日前,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博羅縣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聯合開展“濃情粽香迎端午 鄉風文明助振興”活動,志愿者、社工和村民一起包粽子。同時,以粽為媒,將關愛之情送給村中的低保戶、康園中心的殘疾人。這是2024年博羅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之一。
切肉、打蛋、備餡料、煮粽葉……在觀背書吧,志愿者、社工和村民一早就開始忙碌著,為包粽子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博羅縣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張麗美說,大家前一天就開始準備了,買好各種材料,連夜將粽葉、糯米浸泡好。
拿粽葉、放餡料、裹粽葉、纏帶子……一片片粽葉和一根根細繩在大家的手中翻飛。幾經忙碌后,一個個粽子便呈現眼前。志愿者還現場教學,教年輕一輩包粽子。
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博羅縣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聯合開展“濃情粽香迎端午 鄉風文明助振興”活動。
楊僑鎮首屆裹粽子比賽。
選手展示包好的楊僑長粽。
當天大家現場制作了200多個粽子。志愿者和觀背村的村干部將做好的粽子送到村中低保戶家中、康園中心殘疾人手中,給他們送去節日的祝福和關愛。
日前,觀音閣鎮塘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鎮“雙百”社工站在塘角村文化活動室開展“濃情端午·粽享歡樂”端午節包粽子活動。
志愿者們早早來到活動室,準備好糯米、粽葉、五花肉等食材。他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清洗粽葉,有的負責準備餡料。在熟手志愿者的帶領下,大家迅速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大家齊心合力包起粽子來。
粽子煮熟后,志愿者們將熱騰騰的粽子打包好,送到村里的低保、五保戶家中。志愿者還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為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和關懷。
據悉,端午節之際,博羅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依托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的優勢,開展端午主題系列活動,既營造了濃濃的節日氛圍,也弘揚了傳統文化和傳遞了溫情。接下來,博羅縣各文明實踐陣地將繼續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節日文明實踐活動,為博羅群眾搭建一個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
延伸閱讀
文化賦能楊僑長粽特色產業
日前,在博羅縣楊僑鎮塔下辦事處,村民們忙著趕制楊僑長粽,滿足顧客需求。端午前夕,楊僑長粽訂單就達1萬條,供不應求。據悉,在“百千萬工程”中,塔下辦事處以當地楊僑長粽為特色產業,探索興村富民的新路子,并逐步取得成效。
楊僑長粽長度超30厘米,加入草本紅欖調味
近日,記者在塔下辦事處的楊僑長粽生產工場看到,10余名村民正在裹著楊僑長粽。村民熟練地疊好粽葉,鋪上糯米,再鋪上一塊用紅欖腌制過的長長五花肉、放上蛋黃等,最后再鋪上糯米,裹好一圈一圈綁上竹篾,抽緊成型,一條條長粽便制作完成。
“楊僑長粽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深受群眾喜歡。”塔下辦事處黨支部書記、主任鄧庚福說,今年端午前夕,楊僑長粽的訂單不斷,生產工廠一直在組織村民加班趕制訂單。楊僑長粽除了銷往惠州博羅及周邊地區外,還發往深圳、廣州等地。
據悉,楊僑長粽亦稱歸僑大粽。與平常粽子不同,它們長長的,長度超30厘米,重達二三斤。最值得關注的是,餡料特別加入了草本紅欖(紅藍)調味,可消除豬肉的肥膩,也有助于中和糯米的濕熱,還有種特殊香氣(媲美紫蘇),煮出來的粽子色香味俱全。這是楊僑長粽的靈魂所在,讓粽子香味四溢。因為這個味道,讓很多人一下子記住了它。
申報縣級非遺,舉辦裹粽大賽打響知名度
楊僑長粽既是美食也是一種文化,是當地的一個符號。楊僑鎮是惠州乃至廣東的著名僑鄉之一,也是知青們揮灑汗水的熱土。楊僑鎮現有歸僑僑眷2600余人,僅塔下辦事處就有僑眷500余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歸僑們遠渡重洋回到祖國,也把異國他鄉的美食文化帶了回來,歸僑大粽就是其中之一。歸僑大粽是歸僑家庭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慶里餐桌上的“主角”。大大長長的粽子,寓意團圓幸福,健康如意,廣為大眾所喜愛,是走親訪友的佳品,
如何將楊僑長粽品牌推廣出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發展思路在塔下辦事處越來越清晰——以產業賦能,讓楊僑長粽更有生命力。“百千萬工程”的落地實施,更堅定了塔下辦事處這一干事決心。去年底,該辦事處注冊了公司和品牌,將楊僑長粽作為當地富民興村的一項產業來經營。今年以來,楊僑長粽的訂單穩步增加。村民在此包粽子一個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鄧庚福說,隨著粽子訂單的增多,楊僑長粽的名氣也進一步打響,當地群眾對這一產業也有了新的認識,更加重視制作技藝的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文化,塔下辦事處為楊僑長粽申報了縣級非遺。6月7日,楊僑鎮還在塔下辦事處舉辦了首屆裹粽子大賽,進一步打響楊僑長粽的知名度。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食品實現工業化、多樣化,楊僑長粽如何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塔下辦事處不僅從包裝上下功夫,還在大小上進行改良,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同時,在吃法上進行探索,通過香煎、清蒸等方法,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農文旅融合發展,楊僑長粽更具前景
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文化賦能讓產業更有厚度和廣度。塔下辦事處既有古塔文化,還有知青文化。驪光遠耀塔是博羅縣不可移動文物,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塔下辦事處、塔東辦事處、塔下河均因此塔而得名。古塔凝聚了鄉愁、承載了回憶,是當地的文化符號。距驪光遠耀塔數十米處,是當年知青們居住的“知青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下鄉到楊僑鎮揮灑青春汗水,度過了難忘的插隊時光,留下了屬于他們的芳華。
如何打好“文化牌”?目前,驪光遠耀塔正在修復,并將串聯起當地的知青樓。串聯休閑廣場、古塔和知青樓的環山步道已完成,長約800米。村民休閑廣場、塔下河整治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推進中。除了文化資源外,塔下辦事處也有著不錯的自然稟賦。鄧庚福說,把古塔、知青樓與塔下河、特色農業采摘等串聯起來發展鄉村旅游是不錯的選擇,這也能推動楊僑長粽產業更好地發展。
文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通訊員楊僑宣
圖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